馬戛爾尼瞅了瞅和珅兩邊的椅子上的人,右手邊是福長安,長相俊美,看上去非常正直。這位爺是乾隆皇帝前期的寵臣傅恒的兒子,他姑姑是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他哥哥是兩廣總督,躍馬千裏殺向廊爾喀首都的福康安。福長安跟隨哥哥福康安南征北戰,不過跟和珅走得更近。和珅左手邊的兩位年紀比較大,馬戛爾尼沒聽清楚都是誰,印象中是大清帝國的禮部尚書和戶部尚書。
和珅對英格蘭來的客人很好奇,之前大清帝國的宮廷有湯若望、白晉、南懷仁、熱比雍、徐日升等一大批歐洲傳教士,這些傳教士都是羅馬教廷派到中國傳教的,湯若望得明崇禎題匾後,傳教士跟宮廷越走越近,熱比雍和徐日升更是成為中俄《尼布楚條約》和談簽訂的中方翻譯官,康熙皇帝為了表示對兩人的重用,賜封三品頂戴。
在宮廷的傳教士每年都會給羅馬教廷以及各自祖國的君主撰寫年報,彙報在中國的一切情況,當然最重要的是中國皇帝的一言一行。白晉在1693年向法國的路易十四寫了一封長篇報告,將康熙皇帝的興趣愛好、宮廷內外、帝國風物、軍事部署、兵力配置等寫得麵麵俱到。康熙皇帝甚至命令白晉為欽差大臣,專程到歐洲招攬科學人才。回到中國,白晉成了皇太子的老師。白晉跟皇太子走得太近,甚至卷入了康熙年間的太子爭嫡案中。
乾隆皇帝當年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了班禪六世,班禪六世不遠千裏到承德,就是要向乾隆皇帝彙報英格蘭印度殖民軍圖謀西藏的情況,那個時候乾隆皇帝已經對英格蘭人在印度的情況有所了解。和珅代表乾隆皇帝先接見馬戛爾尼,一番寒暄後,自然談到了英格蘭人在海外武力擴張的問題。
馬戛爾尼極力掩飾自己對和珅的矛盾心情,當他聽到和珅說乾隆皇帝身體很好,準備在17日的生日宴會上接見使團,馬戛爾尼立即拍馬屁:“西方最偉大的國王能獲悉有關東方最偉大君主的如此好的消息感到由衷高興。”一通馬屁拍完之後,馬戛爾尼立即提出,希望和珅能夠轉呈英格蘭國王寫給乾隆皇帝的信。
印度問題是一個敏感問題,馬戛爾尼在出發之前,英格蘭外相鄧達斯就反複強調,針對印度問題一定要見機行事。馬戛爾尼給和珅編瞎話,說英格蘭人隻想在印度做生意,一開始在荒無人煙的加爾各答小島開貨棧,沒想到印度的富豪跟法國、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勾結,不斷地組織部隊跟英格蘭人打仗。這些國家的君主,他們是想通過掌控印度的王公大臣,將印度打造成一個影響大清帝國的基地。
馬戛爾尼為了試探和珅的態度,達到中國行的目的,想起那個傳教士翻譯索德超,馬戛爾尼就想到了澳門那一塊小島,那是英格蘭人夢寐以求的貨棧。馬戛爾尼繼續用印度問題欺騙和珅,說英格蘭人肯定無法容忍該死的法國人以及葡萄牙人的行為,隻有被迫將貨棧擴大成為一個帝國,“英格蘭國王是和平的朋友”。
馬戛爾尼的玩笑開大了,乾隆皇帝的焦慮早已沉積於胸。
和平的朋友?被迫擴張成為帝國?西方最偉大的國王?馬戛爾尼跟和珅交談之中,不斷地強調英格蘭和大清帝國是平起平坐的兄弟,是朋友,兄弟跟朋友之間見麵,怎麼可能下跪呢?兄弟朋友之間應該是更好更多地合作嘛。
乾隆皇帝可沒有當英格蘭國王喬治三世是兄弟、朋友,這些不遠萬裏來孝敬的家夥,都應該按照中國大禮跪拜。他們這麼遠來,可不是白來,一定另有目的。當初郭世勳為了哄老皇帝高興,將東印度公司董事局主席巴林的信給篡改了,讓乾隆皇帝非常開心,乾隆皇帝給馬戛爾尼一行欽定了來京路線:
閱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即在天津進口赴京。但海洋風帆無定,或於浙閩江蘇山東等處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到口,即將該貢使及貢物等項派委要員迅速護送進京,毋得稍有遲誤。
乾隆皇帝當初發出的上諭,已經非常明確地將喬治三世當成了孝子賢孫,派來的使團就是上貢的,自然到了中國就要聽朝廷的。乾隆皇帝在上諭最後特地強調,一定要英船靠岸所在地督撫派員護送。名義上是護送,事實上就是押解,乾隆皇帝擔心這些外國人在中國土地上瞎走,他們一旦瞎走,說不定又要冒出一個西洋幼主來,到時候整個帝國都被孝子們給搞得雞飛狗跳。
乾隆皇帝對喬治三世這個大孝子的使團並不放心,尤其是有了廊爾喀當年的那一出兒後,對英格蘭人在印度的行為很是警覺。1793年的春節都沒有過好,這一年是乾隆皇帝執政第五十八個年頭,還有兩年就趕上他爺爺康熙皇帝了,自己一生文治武功,不能讓歐洲這個小子給壞了晚年的名節。
1793年的春節,一直心裏不踏實的乾隆皇帝又向沿海督撫們發了一道上諭:
思乾隆十八年西洋博爾都噶爾國遣使進貢係由廣東澳門收泊,其時兩廣總督阿裏袞曾於海岸處所調派員弁帶領兵丁擺齊隊伍旗幟甲仗等項皆一體鮮明,以昭嚴肅。此次英吉利國貢船進口泊岸時,自應仿照辦理。此等外夷輸誠慕化航海而來,豈轉虞有他意,但天朝體製觀瞻所係,不可不整肅威嚴,俾外夷知所敬畏。
現在海疆寧靖,各該督撫皆未免意存玩忽。近海一帶,營伍可想而知。著傳諭各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進口時,務先期派委大員多帶員弁兵丁,列營站隊,務須旗幟鮮明,甲仗精淬,並將該國使臣及隨從人數並貢件行李等項,逐一稽查,以肅觀瞻,而昭提製。外省習氣,非廢弛因循,即張大其事,甚或存畏事之見,最為陋習。此次承諭辦理,務須經理得宜,固不可意存苟簡,草率從事,亦不可跡涉張皇,方為妥善也。
乾隆皇帝在上諭中說得非常明確,就是要提防英格蘭孝子幹壞事,為了給他們個下馬威,讓帝國軍隊必須旗幟鮮明,甲仗精淬。已經下了這樣再明白不過的諭旨,但乾隆皇帝對喬治三世這個孝子還是不放心。二月份再下諭旨:
該國使臣貢船到口時,總須不動聲色,密加查察防範,以肅觀瞻,而昭體製,固不可意存玩忽,亦不可張大其事。務須經理得宜,無過不及,方為妥善。
大清帝國沒有東廠西廠,也沒有錦衣衛,不過乾隆皇帝已經明確告誡自己的官員,要對喬治三世派來的這個使團進行嚴密監視。馬戛爾尼手下的博士約翰?巴羅和丁威迪如果知道乾隆皇帝的諭旨,就再也不會埋怨圓明園的太監像跟屁蟲一般,也就容易理解虎將王文雄為何一直跟著使團。
9月14日是個令馬戛爾尼終生難忘的日子。
乾隆皇帝決定在自己生日的前三天開始接見外國貢使以及蒙古王公。馬戛爾尼對乾隆皇帝這麼快接見很開心,半夜就被徵瑞叫起來,使團成員都洗漱打扮,斯當東更是翻箱倒櫃,將自己的博士服裝都給找出來了。等馬戛爾尼一行到了行宮外,發現自己並不是唯一被接見的,宮門外早已來了緬甸等外國貢使。
吃完早餐的乾隆皇帝坐上了龍椅。
乾隆皇帝身穿龍袍,金光刺眼的龍袍上除了五爪金龍外,還有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馬戛爾尼抬頭看了看龍袍下擺,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馬戛爾尼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個就是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