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七章(1 / 1)

現在我們所能了解的最早的鳥類就是前麵所介紹的始祖鳥。盡管人們已經發現了許多化石,但在鳥類的進化過程中仍有許多疑問無法解答。在這一過程中,羽毛的進化是關鍵的一步,它使得會奔跑、爬行的動物變成了會飛行的動物。到了白堊紀晚期,鳥類已經成功地在世界各地生活了。

孔子鳥

孔子鳥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喙鳥類,於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分布於中國東北地區。在已經發現的所有鳥類化石中,孔子鳥在總體上比其他任何一種鳥類都原始。

孔子鳥出現的時間比始祖鳥稍晚,但飛行能力比始祖鳥要強,而且後肢更適合於攀緣樹木。不過它和現生鳥類的起源沒有直接的關係。孔子鳥包括聖賢孔子鳥和杜氏孔子鳥。

孔子鳥的特征

孔子鳥是一種相對原始的鳥類,它翅膀上的利爪還相當發達,而且手指的指節數量也沒有減少。但與絕大多數中生代早期鳥類不同的是,孔子鳥的牙齒已經完全退化,具有和鳥類一樣的角質喙;肱骨近端有一個比較大的氣囊孔,第一指骨爪特別強大而尖利,第二指骨爪收縮;胸骨較大,呈片狀,並有一個較短的後側突;骨質的尾椎已經愈合為一根較短的尾綜骨。這些都是始祖鳥所沒有的進步性狀,也是孔子鳥區別於後期進化鳥類的重要特征。

阿佛瑞茲龍類群

阿佛瑞茲龍類群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從外形上看很像鳥類,體表也覆蓋著羽毛,且胸骨生有突脊,腕骨和手骨愈合,因此曾被認為是不能飛行的鳥類。但後來,它被歸入了獸腳類恐龍,因為它具有短得不成比例的前肢,以及較大的指骨和強健的指爪。

黃昏鳥

黃昏鳥是早期鳥類的成員,已知有7屬13種,白堊紀後期廣泛分布於今美國的堪薩斯州。黃昏鳥是一種體形龐大的海棲肉食性長頸海鳥,由更早期的飛行動物進化而來。據推測,除了在岸邊孵卵以外,黃昏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上度過,捕食魚類、菊石和箭石。

黃昏鳥的外形

黃昏鳥的體長可達1.5米,站立起來高達1米。這種早期鳥類覆蓋著羽毛的身軀很光滑,有著長長的嘴喙,其上、下頜骨的凹槽中長有許多小而尖利的牙齒,但口的前端沒有牙齒,可能正在形成角質的喙部。黃昏鳥是一種潛鳥,這表現在它的翅膀幾乎已經完全退化了,僅剩有肱骨在潛水時起輔助作用。黃昏鳥的後肢很強壯,在踝部橫向擴展,可以有力地劃水遊泳。

中國的早期鳥類化石

由於鳥類善於飛翔、骨骼輕,所以能保存下來的鳥類化石並不多,而在中國發現的早期鳥類化石不僅在種類上居世界前列,而且在數量上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地區發現的總和。中國的早期鳥類化石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的西部地區,鳥類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北方尤其是遼西地區氣候溫暖濕潤,河湖星羅棋布,植物異常茂盛,給動物的生長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很適宜鳥類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