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在整個新生代不斷進化,曆經多樣性變異而演化成了幾乎可以適應全世界各種棲息地的不同種類。活躍於新生代的許多鳥類都沒有存活到今天,其中多數種類至今仍不太為人所了解。到目前為止,人們發現的所有新生代鳥類化石和現生鳥類同屬於新鳥類群,其獨特標誌是具有無齒的角質嘴喙、愈合的骨以及效率很高的四腔室心髒。
恐鳥
出現在第三紀的恐鳥屬於新鳥類群,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鳥類,平均身高有3米,身軀肥大,下肢粗短,上肢已退化,因此不但不能飛行,奔跑速度也不是很快。
化石顯示,恐鳥和北美洲鴕鳥、非洲鴕鳥等現生鳥類擁有共同的祖先。它一直生活到19世紀,之後才走向滅絕。
恐鳥的生活形態
古生物學家通過分析恐鳥的軀體構造,認為它們主要吃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為了幫助消化,它們的砂囊裏可能有重達3千克的胃石。恐鳥棲息於叢林中,每次繁殖隻產一枚卵,卵長達250毫米,寬達180毫米,像特大號的鴕鳥蛋。但它們不做巢,隻是把卵產在地麵的凹處。
泰坦鳥
泰坦鳥是體形龐大的肉食性鳥類,從上新世起就出沒於南美洲,它們棲息的地區大多是草原地帶,憑借著高高的草叢的掩護,它們在與南美土著——有袋類食肉動物的爭鬥中始終不落下風,並與北美洲貓科猛獸進行了長時間的生存競爭。
泰坦鳥的生活形態
在400萬年前的今中美洲平原上,泰坦鳥和三趾馬等動物生活在一起,但三趾馬並不是泰坦鳥的對手。因為泰坦鳥雖然重150千克以上,卻身手敏捷,獵物跑得再快也逃不過它的撲殺。另外,它外張的雙臂上還長有兩根令人望之生畏的指爪,它在抓到獵物後,會用足踩住獵物並以嘴喙扯下大塊血肉。當南、北美洲還連在一起時,北美洲的野生動物結隊南遷,但是泰坦鳥則向北遷徙,是唯一反方向遷徙的掠食性動物。
華麗阿根廷鳥
華阿根廷鳥可能是生物史上最大的具有飛行能力的鳥類,其翼展可達7.6米,遠遠超過普通鳥類的翼展尺寸。華阿根廷鳥的頭部、頸部可能都是裸露無羽毛的,這樣它們將頭探入動物屍體深處時就不會弄髒羽毛了。這種龐大的鳥類屬於畸鳥類群,是現生紅頭美洲鷲的親緣種類。
華麗阿根廷鳥的生活形態
從已經發現的化石來看,華阿根廷鳥體形雖然龐大,但是其雙足卻脆弱無力,應該無法抓住獵物由地麵起飛。所以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種巨型鳥類可能會采取高空翱翔的方式,然後俯衝而下,撲抓在地表覓食的獵物,包括不能飛行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然後就地殺死獵物並進食,但是在沒有找到合適的獵物的時候,它們也有可能以動物的死屍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