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九章(1 / 1)

單弓類群動物包括似哺乳類的爬行的動物和它們的哺乳動物後裔,這些動物因兩眼後側下方的顱骨上各有一個大型開孔而得名。由於它們的頜部肌肉可以通過這個開孔,所以單弓類群的動物可以張大口部用力咬合。

早期的單弓類群動物是體表覆蓋著鱗片的冷血動物,被稱為盤龍類。

異齒獸

異齒獸是早期單弓類群動物的一種,出現於二疊紀早期。化石顯示,異齒獸體長可達3.5米,生有狹長的頭部、有力的頜部以及匕首狀的牙齒,以大型植食性盤龍類為食。另外,異齒獸的背上生有高高聳立的背帆,據推測可能有調控體溫的作用。

基龍

基龍是以植物為食的大型單弓類群動物,它們生活在二疊紀時期,在恐龍出現之前就已經滅絕了。通過出土的化石可以看出,基龍的頭部短而寬,身材呈桶狀,正好可以容納能消化大量植物的腸胃。另外,基龍的四肢結構使它隻能匍匐前行,與現在的蜥蜴和鱷類極為相似。由於基龍和異齒獸生存於同一時代、同一地區,因此古生物學家推測,異齒獸可能是基龍的天敵。

克色氏龍

克色氏龍是二疊紀時出現的盤龍類成員,數量眾多,一直到二疊紀末期才因物種大滅絕而消失。克色氏龍屬於植食性動物,但是它與許多現生的植食性動物並不相同。它隻在上頜長有釘狀的牙齒,牙裂也與現生的植食性動物正好相反。它的體形比早期的單弓類群動物要小,身軀肥胖,四肢向外伸開,頭很小,尾巴細長,趴在地上全身著地,隻能匍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