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已經問過好多次了。”
“我想到了,得去問我的父親,不是嗎?他做過四年的護林員,什麼都知道。有規定要求護林員收集各種樹籽和其他植物的種子。他有看過這方麵的書。對,對,你和我的父親可不能開玩笑。要知道,他在這方麵知道得一清二楚。至於這種草——更不在話下了。我們住的那座看林人的屋子周圍,簡直就是個植物園。”
有一年的夏天,我在村裏見到了沙夏,當時,他那位無所不知的父親就在附近,甚至常常和我們坐在同一張桌子旁,而我們卻把白草給忘記了。冬天,我們又在莫斯科想起了它。
我們後悔莫及:瞧,本來有可能打聽出來的,卻忘了問。第二年必須要問問這位曾經的護林員。我們急不可待,甚至想要趕快寫封信回去,甚至還想到了發電報。
但每當我們想起白草時,總是在很晚的時候,總是在別人家裏做客,在吃晚飯,要不然就是在飯店裏,當我們沉醉於極富詩意的那一瞬間時,能非常鮮明地回憶起“母鶴”和沃爾夏時。大概隻有這能解釋,為什麼我們三年中既沒寫信,也沒拍過電報吧。
一次,我們所期待的所有條件都具備了:我和沙夏在一起,巴維爾·伊萬諾維奇就在我們的身邊,而我們也想起了對我們來說簡直像謎一樣神秘的白草。
“對,對,”巴維爾·伊萬諾維奇激動地說,“我怎麼會不知道這種草呢?它的莖中間是空的,葉子有點兒像馬林果。花是白色的,而且十分華麗。
香味也非常濃鬱啊!有時候,你坐在河邊釣魚,百步之外就能聞到它的香味。
怎麼,難道我會不知道這種草嗎?你呀,沙夏,難道你忘記了嗎,我們的護林人小屋周圍長了多少這種草啊?割都割不完。”
“那麼,別折磨人了,快說說,它叫什麼。”
“白草。”
“我們都知道它是白的,可它的名字叫什麼呀?”
“你們還想要什麼名字呢?比方說吧,我就經常叫它白草。而且我們這兒也都這樣叫它。”
我和沙夏都笑了,雖然這位經驗豐富的巴維爾·伊萬諾維奇並不完全理解我們發笑的原因。白草——突然覺得很好笑。試試看吧,猜猜這時候他們在笑什麼呢。
作者簡介AUTHOR INTRODUCTION
尤裏·邦達列夫(1924~),蘇聯作家。他出生於南烏拉爾的一個職員家庭,1931年移居莫斯科。反法西斯衛國戰爭期間他曾在炮兵隊服役,在戰爭中兩度負傷,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個營請求炮火支援》和《最後的炮轟》這兩部戰爭題材的小說就以真實描寫戰壕而出名。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寂靜》《熱的雪》和《岸》等。
美文賞析ARTICLE APPRECIATION
細致的景物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細膩地描繪出了眼前的各種景色。例如,作者描寫天空的顏色時,從灰色到玫瑰紅、從金中透藍到蔚藍,把盛夏時節不同時分的天空精準地呈現在了讀者麵前。而在眾多景物中,作者著力描寫白草的樣貌,把它的魅力與神韻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使得景物如同一幅畫作般鮮活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