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3.《橫看成嶺側成峰》(1 / 1)

薛永年著。台灣東大圖書公司出版,是由羅青主編的“滄海美術”叢書之七。同時饋送到我處的還有之八《江山代有人才出》,著者還是薛永年。

薛永年是我的中學同學,如今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論教授、係主任,國家有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他以前出版著作多種,其中的《書畫史稿論叢》(四川教育出版社發行)就是這兩本新作的“前身”。

某些宗教才有“前身”、“後世”之說,怎麼出版著作也會有類似的情況?

其實,根本是兩回事。

寫文章和出版著作都是做學問,前一個“小”一些和“淺”一些,後一個“大”一些和“深”一些。盡管“大”和“深”,但是能否做“盡”?不能。文章和著作雖可以“定稿”。但學問是不能“定稿”的。人應該活到老,學問也要做到老。

薛兄由國內的一本書“生發”出台灣的兩本書,既是學問到了新層次,也是名至而實歸。國內那本,是他多年優秀文章的結集,書前也有若幹插圖,並印行少量精裝本,應該說無論是他個人還是出版社。都是盡了力的。幾年之後的台灣本,《橫》集是談古代的專集,《江》集是談現代的專集。內容上稍稍擴充,從體例上也傲了分工。同時更在每一本中,文章和插圖相互映襯,真正做到了圖文並茂。

我想,作為談美術的專論,不隨文設圖肯定會減少效果。可惜限於國內出版社的財力,恰恰在這最根本的問題上達不到。這就造成以往十分尷尬的局麵:香港、台灣的一些學者,其學術實力比大陸的同行要差許多,可人家一出手,就是印刷十分精美的出版物。結果,外殼的精美掩蓋了內核的蒼白。薛兄的這一個突破,其實是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大陸是具有優勢的,隻是限於財力,出版物的外觀會差?些。這家東大圖書公司,選擇大陸最有影響的文化人談傳統文化,這眼光是精確和遠大的。因為任何讀者隻要有了一定的眼光,他的注意力就不會僅僅集中在外殼而忽視內核的!所以說,大陸學者應該努力去借助海外財力的幫助,力求出版一些最高水平的出版物才對。

說到我自己,也從這件事得到啟發。目前我在大陸出書不算少了,印刷和裝幀質量也逐漸提高,這些都還讓人滿意。但能否再進一步呢?因為從研究戲曲的書籍的普及講,離開聲音和畫麵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目前大家也僅僅是寫書——隻有文字,而無聲和無圖。是否應該考慮一下製作一些介紹戲曲欣賞典型經驗的VCD盤呢?

看來,這要和其他門類的朋友商量之後才能進行。要研究市場,要等待資金,也還要對戲曲自身做更深刻也更形象的把握。但我不妨先想一步,先使之在宏觀和微觀上都有些考慮,因為以後機會一旦來時,就要緊緊地抓住它。VCD盤的內容和框架,總歸還得由我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