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法國18世紀的空想主義作家(3 / 3)

馬布利思想的另一個特點,是他關於暴力的理論,他不認為暴力必定引起騷亂。他公然說:“公正的原則是允許人民拿起武器,反抗破壞法律或濫用法律來竊取無限權力的壓迫者。”

馬布利博學多才,除去在空想社會主義方麵的貢獻之外,他還是重要的曆史學家和道德學家,而且他有很突出的行政外交才幹。他的曆史著作《羅馬史要》、《希臘史要>和《法國史要》,均有相當影響。馬布利的代表作有《論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哲學家經濟學家對“政治社會的自然和必然的秩序”的疑問》、《論法製和法律的原則》等。

巴貝夫是馬布利、摩萊裏空想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的主要活動,與法國大革命約略同時。他是法國革命中“平等派”的傑出代表,被赫茨勒稱為“在法國革命的後期,我們注意到了可以稱之為第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人物”,並評價他說:“他以一個對文明社會製度的批判家和理想社會的畫家而著稱。然而,他是一個更加偉大的政治革命家和判逆者。他把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獻身於這些危險的活動。他的名字之所以流傳於世,是由於他曾密謀通過暴力以創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在這個國家裏,除了政治平等外,還保持經濟平等。”

巴貝夫生於法國埃納省聖康坦城的一個平民家庭。他16歲便開始謀生,年紀輕輕便參加法國大革命。他的思想大抵屬於摩萊裏空想社會主義一派,但比他的先輩有重大發展。他認為:“社會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幸福,而幸福存在於平等之中。”他推崇公有製,又主張人人具有平等地位,認為除去性別和年齡之外,不應再有別的差別。他說:“在一個真正的社會裏,不應有貧富之分。”他不但堅決反對和仇視私有製,而且相信一經努力,馬上可以建成公有製社會。所以他不但是法國革命的積極參加者,而且後來又成為法國革命的革命者,他要把法國革命的成果也一同革掉。他對《人權宣言》的內容也非常不滿,他指責《人權宣言》說:“在這個宣言裏,香餌和圈套緊挨著放在一起,我們仔細地看一看這個‘宣言’,就立刻可以認出,它是危險的、隻有那些想哄人民睡覺的人才會製造出來的幻影。他們的‘宣言,除了作為兒童玩具之外,沒有別的價值。它承認自由和平等的一些大原則,那固然是不錯的,但卻附有各式各樣的保留,使得人們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曲解這些概念,或者把這些概念弄得如此溫和,或者把鋒芒磨滅,使之不能發生任何實際效果。”

1796年,他開始組織“平等派”密謀革命委員會,準備舉行武裝起義。但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次年5月,被執政府處決。

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總會有各種各樣的觀念和流派並存,而且它們各自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必要。18世紀的法國,自然不能例外。如果我們給這些思想家排一排隊,從伏爾泰起,中間經過狄德羅、霍爾巴赫、盧梭、摩萊裏、馬布利,直到巴貝夫,可以說一個比一個更為激進。伏爾泰雖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但持論平允,氣派雍容,雖對專製和神學極盡冷嘲熱諷,卻又常常意得誌滿,出入宮廷。狄德羅則專心致意於《百科全書》,其批判意味又濃於伏翁。霍爾巴赫是一位傑出的無神論者,其對宗教神學,一路批來,神采奕奕。盧梭自是平民主義的代言人,他所極力強調的不是自由,而是平等。摩萊裏主張公有製,已和啟蒙主義思想家分道揚鑣,但他又喜歡君主製,兩相結合,令人不免費解。馬布利既要公有製,又要平等,還要共和製,則比摩萊裏再進一步,到了巴貝夫,不但前要公有製,而且要暴力革命。從啟蒙哲學到巴貝夫式共產主義,已然登峰造極。然而物極必反,自巴貝夫之時,一個時代已然結束,另一個時代業已開始。巴貝夫是一位過渡性人物,他雖然在廣義上也可以算作法國啟蒙運動的繼承者,但確切予之定位,將其劃入18世紀之後的另一個曆史時代,或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