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德國古典哲學一覽(1 / 3)

十二、德國古典哲學一覽

德國古典哲學指的是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上半葉這一段時間內,以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人物的德國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都占據重要位置。研究德國古典哲學,先應對德國彼時社會文化背景作些簡要說明。

18世紀的西方社會,以英、法、德的社會文化形態為主要代表。三國的發展速度既不一樣,其在西方曆史發展階梯所占據的位置也有明顯區別。大略說來,可以將英、法、德三國的曆史過程,看成三級跳式的共在形式。

從政治體製方麵考慮:英國已經打破專製;法國正在打破專製;德國卻在加緊實行專製。

隨著英國革命在1689年順利結果,英國已經完成憲政。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製既是西方資本主義政治體製的一種成功的模式,又是當時歐洲建立新的政權方式的一個榜樣。當英國革命勝利之時,法國正在醞釀如何進入民主時代。他們采取的第一個曆史舉動,不是開始革命而是開始啟蒙,即不是訴諸武力而首先訴諸理性。啟蒙運動既是英國思想在法國傳播和再塑的結果,又是法國革命的思想準備。德國則不同,德國自上一個世紀始,首先不是考慮民主,而是考慮統一。我在前麵說過,建立強大的專製政權,雖然在本質上絕對不合自由資本主義之義,但在階段上卻是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必由之路。正如英國有伊麗莎白一世的長期統治,法國有路易十四的強大政權,德國也需要有自己同樣強大的專製時代。18世紀的西方,英國的專製已如煙雲消散;法國的強大的專製政權也已經隨著路易十四的去世而失去往昔的光彩,但路易的繼承者卻依然秉承先皇遺缽,以極其不合時宜的曆史態度去與法國曆史發展的車輪挑戰。德國在經過大選侯腓特烈 威廉和腓特烈 威廉一世(1713-1740年)的統一進程之後,於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達到一個新的曆史層次。英、法、德三國這種階梯式的發展態勢,決定了德國古典哲學隻能這樣,不能那樣,它屬於哲學曆史進程中的“這一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盡管資本主義在其政治文明成熟之前,多有一個特別的專製時代,這個專製時代卻絕非中世紀意義上的時代;而且主導這些專製時代的大有作為的帝王們,也不是中世紀的昏庸無能而又殘暴愚昧的統治者了。無論伊麗莎白一世,還是路易十四,以及腓特烈二世,都是很有眼光,很有經驗又極富管理才能的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組合體:一方麵他們以各種方式支持新的資本主義文明,另一方麵,他們又要千方百計保住曆史遺留給他們的特權,甚至他們還要想方設法擴大這些特權。他們統治的極盛時期,實際上也是他們的國家在文化、思想、經濟和對外關係等方麵取得很大成功的時期。然而,他們所代表的專製體製和皇王特權,又必然會限製這些文明成就的繼續發展。如果說,在自由資本主義的成熟路上,確實需要某種專製形式作為階段性過程的話,那麼這些有作為、有見識又殘暴不仁的國王,便是這種過渡形式的代表。他們都是一些兩麵人,在麵前腦後各生一雙眼睛,遺憾的是,這兩雙眼睛本身就相互矛盾,一雙隻顧高瞻遠矚,恣意前顧,一雙卻含情脈脈,向後留連。

德國腓特烈二世,亦稱腓特烈大帝,他自1740年即位,作皇帝46年。在他的統治下,德國固然是西歐最不民主、最遠離民主、最沒有民主希望的國家,卻又是德國近代以來最為強大、最為繁榮包括文化繁榮的國家。他被認為是理性哲學的改良主義的忠實信徒。他身為專製體製的代表,卻不願以皇帝自居,而喜歡稱自己是“國家第一號公仆”。他勤奮為政,廢除對罪犯的酷刑,禁止賄賂司法官員;建立各類學校,促進工商農業經濟的發展。他興之所至,也曾自稱是伏爾泰的崇拜者,對法國啟蒙主義者也有類似的好感。但他並不真正理解這些啟蒙思想家和他們的學說,所以當他真的與他們親身接觸時,他就很快改變了觀點,甚至把伏爾泰比作一隻尚有甜汁可榨的柑桔。他對猶太人更抱有極大的偏見,向猶太人亂加稅賦,並阻撓他們擔任公職。

腓特烈不能理解伏爾泰,因為他反對自由,更反對民主;腓特烈仇視猶太人,因為他反對猶太人的商業成功,有些惱羞成怒。他骨子裏既然堅決反對民主政治,在經濟方麵也必然反對自由競爭。正是在腓特烈的統治基礎上,德國古典哲學得以誕生、存在和發展。而腓特烈的德國政治必定給德國古典哲學烙上深深的痕跡。

從英、法、德社會發展的重點和主題考慮,英國人正在全力以赴推進產業革命,法國人正在全身心投入、進行啟蒙運動和社會革命,而德國人卻在一片古板靜謐之中悄悄地進行精神革命。

產業革命在資本主義文明中,處於極端重要的地位。資本主義文明迄今為止,至少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即手工業場和自由貿易階段,產業革命和開辟、爭奪世界大市場階段,以及現在仍在進行中的信息革命和市場一體化階段。產業革命承前啟後,它既標誌著資本主義文明腳踏實地進入成熟時期,又標誌著它對資本主義文明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

產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機械化大生產方式。其獨特的曆史價值在於:

第一,它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化大生產方式的有機結合。在此之前,西方近代科學、社會文明與手工業場和商業的發展,雖然大體同步進行,但彼時的科學技術和生產之間的關係,時斷時續,時有時無。文藝複興時代最重要的科學成果,自然是哥白尼的日心說,而日心說與當時的工商業經濟活動,幾乎毫無關係。產業革命時期則不同。產業革命是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科學技術體係與工業生產的革命性結合,從而產生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能量,也為資本主義的文明需要打下了堅實基礎。

產業革命的第二個特性,在於它造成了新的工商大市場要求。雖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15世紀的事,但真正與海外市場發生生死攸關的利害關係,則是17世紀尤其是18世紀以來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講,18世紀之後的世界市場的大開拓和對殖民地的掠奪與戰爭,都是產業革命的直接或間接後果。

第三,產業革命造就了一代新的工商資本階層和新的勞動者階級。這個新的工商資本階層就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成熟代表,這個新的勞動者階級,就是隨著大工業而出現的產業工人階級。

第四,產業革命源於科技革命,又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新動力。它的出現,對舊的工商係統提出毀滅性挑戰,又為新的工業係統包括能源、材料、交通和製造業的充分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自然,產業革命的影響未止上述各點,但即使隻有如上各一點,也夠偉大的了。產業革命需要一個安定穩妥的社會環境,又需要種種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條件。而這些條件,英國無疑是最為具備的——英國是產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產業革命及其文化表現,必然會對歐洲大陸產生最為直接也最為強烈的影響。英國的18世紀,就是產業革命的世紀。

法國落後於英國一步,雖然落後又不甘落後。其實,這種落後局麵在路易十四時代已成定勢,不過彼時還有專製條件下的一時繁榮。人們對這種已成落後之勢的態勢還感受不深,但路易十四時代很快結束了。路易十五、十六時期的法國,猶如江河日下,出現一派腐朽破敗的局麵。人們懷念往昔的繁榮,更渴求出現新的繁榮。因為懷念往昔,伏爾泰才寫出他的《路易十四時代》;因為渴求新的繁榮,所以才產生啟蒙運動。法國既已落後,而法國式的啟蒙運動又以最直白、最懇切、最激動的情態方式要求變革。他們恨不能將本該100年完成的轉變在50年內完成,’恨不能將本應100天否定的道德在1天否定。實際上,他們麵對的困難遠比別人多幾倍以上。於是,法國啟蒙運動就絕少抽象思想特色,它的代表人物,雖然也被稱為大思想家的,卻最少哲學家的品性。它的直接社會後果,就是引發了法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