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德國古典哲學一覽(2 / 3)

德國有自己的國情,德國人正處在腓特烈大帝的統治之下,而且這是一位顯然十分精明的人物。就德國的曆史狀況而言,它實際上不但遠遠落後於英國,而且比之法國也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但他們一方麵處在專製體製的特殊繁榮之中,一方麵又受到英、法新的思想文化和社會文明的衝擊和浸染,於是德國哲學家便呈現出一種有別於英法思想家的特點。他們對現實自然不能滿意,因為不滿意現實,所以他們一接觸休謨哲學就感到振奮,而一接觸法國啟蒙思想特別是一聽到法國革命的信息,馬上產生極大的熱情。但他們盡管歡迎法國革命,卻絕對懼怕社會動亂。所以法國革命一旦超出他們的想象,他們馬上改變態度,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戰戰兢兢。他們在精神方麵確有最為偉大的追求欲,而在現實生活中又有最為庸俗的滿足感。於是,英國發生產業革命,牛頓便是它的象征;法國發生社會革命,盧梭便成為它的精神;到了德國就變成了精神革命,康德則是它的代表。康德代表的隻是一些思想領域中的文化巨人。

從英、法、德哲學思想領域的發展情況看,雖然三個國家都處在啟蒙運動的廣義範圍之中,但英國的啟蒙運動更像是一篇總結——對於光榮革命的總結,法國啟蒙運動卻像是一場動員——對社會大革命的動員令,德國的啟蒙運動則更近乎一種思考——對整個歐洲及世界文明的思考。因為有這樣的差別,表現在三國思想界的風格上,英國人就有一種意得誌滿、雍容大度的感慰,法國人則有一種血脈賁張、躍躍欲試的衝動,德國人卻是一副高深莫測、喜怒無形於色的安然形狀。然而、就其思想歸屬而言,他們卻是一脈相承的,隻是其外在文化表現,確有遇與不遇,幸與不幸,順與不順的巨大差異。英國18世紀的思想家雖然對人類思想文明貢獻尤多,但在國內,卻不過是一種生活常識,不管洛克、貝克萊還是休謨,他們從來不是英國社會生活中的主角,而是與英國社會生活主旋律十分和諧的一個華美的協音。法國啟蒙運動的諸位代表人物,則成為社會變革的主角,至少成為社會各界共同矚目的熱心所在。唯其如此,他們才遭受了他們英國同行所沒有遭受過的屈辱和打擊,同時,也享受了他們這些同行未曾享受過的榮譽和光榮。德國古典哲學家至多隻能算社會的智囊,他們的心靈深處固然燃燒著和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一般的火焰,而其外在形態,卻表現出統治者可以接受甚至十分樂於接受的庸庸之氣。他們的某些著作雖然也曾受到過種種指責,但他們的學說卻或早或晚逐次成為為統治階層首肯的官學。

就德國古典哲學的自身發展而言,它既是德國近代哲學合乎邏輯的發展結果,又是歐洲啟蒙主義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它既有自己的哲學文化傳統,又吸收了英、法哲學的相關內容。德國哲學文化的特點,在於其長於思辨,長於抽象思維,長於邏輯推理。從文藝複興時期的庫薩的尼古拉算起,德國哲學就已經顯示了這樣的風格。17世紀的西方哲學家中,唯有萊布尼茨對邏輯學最為重視,而且也最富於創造性貢獻,這並非僅僅是萊布尼茨的個人愛好或因其天才所致,實在是和德國哲學文化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則從最好的方式在更高層次上,對尼古拉和萊布尼茨及沃爾夫的哲學傳統又予以新的拓展,他們是德國思想文化傳統的突破者和繼承人。

但是,僅有德國傳統,顯然形不成德國古典哲學,而德國自身的情況又在某些方麵嚴重防礙了它的快速發展,於是便有了英國經驗主義和法國啟蒙思想作啟發。大體說來,英、法18世紀的思想文化都對德國古典哲學產生特別的含義,而法國啟蒙運動尤其是盧梭的方式,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還要大些。可以這樣說,德國古典哲學正是德國哲學傳統和英、法18世紀哲學相結合的產物。所謂相結合,並非隻是消化與綜合,也包括揚棄與創造。

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一反文藝複興以來的非職業性傳統,他們個個都在大學任教,都是德國名牌大學的教授。這一點,其實和15世紀以來的歐洲哲學傳統十分不同。德國古典哲學之前的西方著名哲學人物,尤其是那些特別有影響的人物,幾乎沒有一位是專業哲學家。17世紀以前的人物自不待言,單以17世紀的著名思想家而言,培根是掌璽大臣,伽利略是教士,霍布斯是國務活動家,笛卡爾是科學家,斯賓諾莎是手工業者,萊布尼茨既是社會活動家又是外交官,洛克則既做過私人醫生又敞過商務大臣,而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人物,則生在18世紀的德國,便順應18世紀的德國文化要求,他們全是職業哲學家。他們的這種研究身份,決定了他們的研究方式,也決定了他們的著作風格和創作特點。

德國古典哲學的中堅力量固然皆為職業哲學家組成,但作為一種曆史文化現象,卻並非隻與哲學家相關聯。至少對德國思想文化發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中,還包括歌德、席勒這樣的大文學家,也包括洪堡兄弟這樣的大科學家。

18世紀的啟蒙運動,發機於英國,興盛於法國,傳導於德國。它的一個重要特性,是與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相互交叉,相映成輝。所以一些研究英國哲學的哲學史家,便對雪萊、拜倫的哲學思想予以特殊重視並予以仔細研究。實在,研究西方諸國18、19世紀的哲學發展,也無法完全脫離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反之,也是一樣。既然這個時代的思想主題是啟蒙運動,而所謂啟蒙運動其實就是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人生,以人的尺度去思考理性,觀察社會,那麼,側重思維的便歸於哲學範疇,側重形象的則屬於文學領域。德國18世紀的文化偉人,首推歌德和康德。歌德便是一位曠世少有的文學奇才。他既是一位超一流的偉大詩人,又是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德國思想文化的代表。應該說,德國古典哲學若沒有相應的文學和科學的支持和輔弼.則它不會成功,反之,隻知欣賞歌德和席勒,而不了解康德和黑格爾,那麼,他即使能將《浮士德》倒背如流,也依然可能會對詩中反映的文化內涵,混然,沌然,茫茫然摸不著頭腦。

德國古典哲學正是在上述種種條件下,組成自己的陣容,取得自己的成就。如果我們不是僅僅站在德國的角度,而是站在18世紀西方哲學文化的宏觀觀察的角度上看,那麼,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發現,德國古典哲學的價值在於,它是對文藝複興運動以來的西方哲學,尤其是17世紀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的大概括大抽象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