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德國古典哲學一覽(3 / 3)

西方理性主義哲學發端於文藝複興時期,成熟於17世紀。所渭理性主義,就是反對神學的專橫與濫用,主張以理性的標準對待世界,而不是以神的尺度衡量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講,理性主義也就是人文主義。但是,理性主義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文主義,它是文藝複興時代人文主義哲學的深化,它以係統哲學的方式,以人的眼光看待人類,看待哲學,看待國家,看待宗教,看待世界。

然而,17世紀的西方理性主義並非一個統一的集團,而是在理性主義的旗幟下,既包括英國經驗主義,又包括大陸唯理主義。英國經驗主義的最大代表是洛克,而這個學派的科學支柱則是牛頓。英國經驗主義是牛頓力學及其科學文化在思想領域的折射和典型示範。英國經驗主義自然也有它的發展過程,各位代表人物的主張也自各有特色。但既為經驗主義,則毫無例外,都極為重視經驗對人的作用;而經驗的第一反應是感覺,所以又極端重視對感覺的分析和研究。重視經驗和感覺,在培根時代還隻是一個“觀念”,在洛克時代已經成為一個“原則”,到貝克萊、休謨那裏則成為一個“起點”。但無論如何,英國經驗主義雖在理性主義的大範疇內,它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演繹能力卻不曾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大陸唯理主義哲學家走的卻是另一種路數,他們固然同樣以理性原則觀察世界,卻遠遠沒有經驗主義來得那樣簡捷明徹。他們的思維似乎更為深沉細膩,但不夠明快有力。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之間也有很多區別,其共同特點,是力圖找到一種可以係統詮解世界的方法。結果有的成了二元論者,有的走向唯心主義。二元論的代表是笛卡爾,唯心論的代表人物是萊布尼茨,加上同樣重視實體卻有明顯唯物傾向的斯賓諾莎,他們三位可以看作是17世紀歐洲大陸哲學的三個傑出代表。這三派人物都要找到一把打開世界思想寶庫的萬能鑰匙,結果是:笛卡爾找來找去找到了“我思故我在”,斯賓諾莎找到了實體的本體作用和地位,萊布尼茨則找到了單子論。很顯然,他們三位的解釋都不能令18世紀的人物滿意,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都抵不住英國經驗主義的衝擊。雖然他們的哲學常常表現得比經驗主義更深刻,卻不見得比經驗主義更有說服力。而伴隨法國啟蒙主義運動的興起,更給了以洛克為主要代表的經驗主義以極大動力和效應力,於是17世紀的備類哲學人物又很快被擠到幕後去了。

但是,他們所創立的理論體係並沒有完全失去自己的價值。而法國啟蒙運動顯然在狹義哲學思維方麵有自己的明顯弱點,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非啟蒙化發展傾向又已經不適應歐洲大陸的哲學要求,於是,德國古典哲學,便立意在英國經驗主義傳統尤其是洛克哲學傳統和歐洲大陸唯理主義哲學主要是笛卡爾哲學傳統之間找到自己的發展焦點和生存價值。於是康德哲學應運而生,成為這兩派哲學的綜合嚐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作者才說德國古典哲學是17世紀以來的西方哲學的大概括大抽象大總結。

但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總結方式,依然是理性主義的。他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德國人特有的理性方式,概括歐洲17世紀以來兩派哲學的同異。這種理性概括,盡管在他們自己想來是十分全麵的,是這些哲學的合乎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盡管在相當多的後人眼裏也認為他們確實做得比較成功,然而,德國古典哲學的理性概括的過程本身,就已經顯示了它隻能給17世紀以來的西方哲學一個帶有強烈理論主觀性的解釋,卻不能給它們一個真正完美公正的總結。充其量,他們隻能概括萊布尼茨和笛卡爾,甚至概括斯賓諾莎和洛克,但他們卻不能真正概括貝克萊,更不能真正概括盧梭和休謨。唯其如此,就在德國古典哲學似乎已經完成對西方近代哲學的全麵總結之後,西方非理性主義思潮卻又很快發達起來,而且他們反對和批判的恰恰正是這些偉大的理性主義概括者。而他們所推崇和讚賞的,卻是那幾位超出理性之外,或雖在理性Z內卻更其重視感覺、知覺和情感的非理性化的英、法18世紀並不曾取得主流地位的思想家,即盧梭、貝克萊和休謨。也正是在這個層麵上,我曾在本書休謨一章中指出,如果說德國古典哲學的經典作家是西方近代哲學的總結者,那麼貝克萊、休謨還有法國的盧梭,則是這一理性傳統的破壞者。他們比德國古典哲學的各位經典作家更具超前意識。

誠然如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生存價值依然是巨大的。它們畢竟代表了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預示了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德國古典哲學對人類思想文明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的。

西方近代哲學,如果從文藝複興運動時代算起,那麼,就可以說17世紀之前的西方哲學,是以哥白尼的日心說作為中心議題的。盡管不是每個哲學家都議論及此,但其影響卻是無所不在。那個時代的思想家,並不以純哲學研究見長,他們都是些具有多方麵才能的文化巨人。他們的哲學思想孕育於其整體理論體係之中,而他們的整個思想走勢,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向著哥白尼科學思想預示的方麵發展。

17世紀以後的哲學,則以牛頓力學為主導,雖然同樣不是每個哲學家都有這樣的自覺認識。牛頓力學對歐洲的文化心理影響,在於它使整個歐洲思想文化界樹立了信心,也使整個歐洲科學技術界確立了信心。他們堅決相信,自有牛頓以來,對世界的認識能力已經具備。所以這個時代的哲學特點,也要追本尋源,找到對世界的積極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德國古典哲學正是牛頓力學的哲學表現。如果說,康德對此尚有保留,或者有些猶疑不決,那麼,黑格爾已然以他的理念和絕對精神,對世界和世間一切存在作了最為力學規律式的概括和解釋。

德國古典哲學對後來的思想文化的影響,尤其不宜輕忽。它的最大的理論後果,是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有史以來,對世界的發展起過最為劇烈的影響和作用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直接影響甚至約控了19世紀20世紀人類曆史的發展態勢,而它對未來人類思想文明影響,現在還很難作出有限的評估。

德國古典哲學以後的西方現代哲學,雖然常常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反對派,但是從叔本華、尼采開始,他們正是從他們反對的哲學作為參照係數來構建自己的思想體係的。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正是德國古典哲學促成了他們哲學的建立和發展。

何況說,在眾多的現代主義哲學流派中,就有頗具影響的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應該確認,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作為人類文明的一份極其寶貴的遺產,他們的生命遠遠不曾完結。

曆史經驗證明,人類思想文明的發展,常常要從一個端點走向另一個端點,或者自兩個端點之間別開路徑。至少自17世紀以來,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哲學常常交互出現。明日黃花,雖不複見,今日風流,亦當有時。經過兩個世紀考驗的德國古典哲學,卻不會如明日黃花一樣即逝即遠,它已經影響了人類兩個世紀,它的影響還將連同這兩個世紀的影響一起,呈滾動式狀態連帶發展,不斷地進行闡釋,闡釋的闡釋,及其對闡釋與闡釋的闡釋的再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