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希特一生雖以教書著書為主要生涯,但他活得有聲有色。隻是他的性格有些偏激,因此,與友人友好相處難於持久。他的婚姻生活,就總體而言,算是好的,他妻子雖然比他年長7歲,對他卻處處退讓,而且富於犧牲精神,而費希特先生唯有在家中才能稱王稱霸。他雖然最是主張自由的,本人卻從來不是一位民主丈夫。
費希特博學多才,雖然他以哲學家聞名於世,但他在國家學說、倫理學說和宗教理論方麵,也均有建樹。
費希特的宗教思想,眾說紛紜,迄今為止,尚無定見。但他提出的理性高於信仰的思想,確實比康德前進一大步,而且在整個德國近代哲學史上,也具有空前性質。
費希特的國家學說,雖有民主成份,但更重視國家的整體利益。這是他與一般法國啟蒙思想家不同的地方,也與康德的國家學說有別。他其實也是一位自然契約論著,但他更強調人在自然狀態下的社會化生活。不從個人角度看待人的發展史,則是他理論的一大特色。他認為國家不能建立在個人意誌的基礎上,認為國家既然應該通過契約建立,所以就應該將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作為自己的職責。他主張人民主權原則,認為應該通過選舉建立監督機構,用以監督政府的行為,使政府不能為所欲為,而必須依照法律行事。對於國家政體,他不認為共和製高於君主製或貴族製,而認為這三種政體並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壞之分。他大約和康德一樣,雖然內心有民主製傾向,卻又認為那隻能是一種理想。費希特著作中還有一部《閉關商業國》,書中提出的政體設計,帶有濃重的烏托邦色彩。
費希特的國家學說的缺點,是他的理論具有明顯的國家主義傾向。加上他出於希望德意誌民族統一和強大的考慮,他對本民族的稱頌和企望,不免有某種民族優越感在內。而他對猶太民族的無理歧視,更是他政治理念中的一大糟粕。這三點加在一起,使他的理論具有脫離民主政體的不良趨向。而這種趨向的惡性發作,便是德國法西斯主義。
費希特最重要的貢獻還在於他的哲學。費希特不同意康德的二元化理論。康德認為人的知識隻對“物自體”的現象有用,而對“物自體”本身則無能為力。費希特強調入的能動性,認為康德理論中的“物自體”屬於多餘之論。他認為,人完全有能力解決一切問題,而且所謂“物自體”也不過是人的世界的一部分。
他的哲學思路,是以人為出發點的,用他的語言講,叫作“自我”。第一步,先有自我;然後由自我轉化為“非我”,這是第二步;第三步,再由“自我與非我達到統一”。他的這種思維邏輯,對後來的黑格爾頗有啟發。“自我”屬於正題,“非我”屬於反題,“自我與非我的統一”則是合題,由正而反而合,正是黑格爾構建自己的龐大哲學體係時所使用的方法。
在費希特看來,世上一切哲學,無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第三條道路是不能長期存在的。康德哲學的缺點恰好在此——
它是二元論的。對康德的學說,可以從唯物論這一麵去批評,也可以從唯心論那一麵去批評。二元論哲學有時會如豬悟能先生照鏡子,弄得裏外都不是人。但他認為,唯物論者認為的從外部到內部、從存在到精神的觀念,正是他所不能同意的。他推崇唯心論,而且要把它貫徹始終,於是發明了自己的理論體係。
費希特認為,建立哲學體係應有一個“最高原則”,由這個原則出發,其全部體係才能得到合理的說明。他的最高原則就是“自我”,所以後來人評論費希特哲學,總說他是主觀唯心論。
強調自我,本是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大特色,但把自我作為完整哲學體係的最高原則,則是費希特的發明。他的這個理論既是對康德哲學的一個修正,也使德國古典哲學在新的曆史層次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費希特的“自我說”,一經出世,便受到各方麵的批評和諷刺。據海涅介紹說:“在費希特哲學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困難,那就是:他要求精神在自己的活動中觀察自己本身。自我應當在它進行它的智能活動時,對於它的智能活動進行觀察。思想在它思維時,在它逐漸熱起來到最後完全煮熟的過程中,應當窺探它自己本身。這個操作使我們想起那個坐在灶上銅鍋邊煮自己尾巴的猴子。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烹調術不僅在客觀上進行烹調,而且也得在主觀上意識到在進行烹調。”海涅還親眼看到過一幅漫畫,畫麵上“畫著一隻費希特式鵝。這隻鵝有一個肥大的肝,肝大到使這隻鵝自己都不知道它究竟是一隻鵝還是一個肝。在它的肚子上寫著:我一我。”
但是,費希特哲學中的“自我”並非個體的我,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我”。更重要的是:他所謂的自我是一個主體存在。他說:
“因為自我的自身設定,是自我的純粹活動——自我設定自己本身,而憑著這種純粹的自身設定,自我才存在。”他認為:“我們必須找出人類一切知識的絕對第一的、無條件的原理。如果它真是絕對第一的原理,它就是不可證明的,或者說是不可規定的。”
這段話很費解,他自己雖然用了很大篇幅來解釋,但稍不小心,便會成為笑柄。但他還是堅持認為自我是我,這一點是無法否定的。所以才有這樣的命題:“A是A(這就是A=A,因為這就是邏輯係詞的含義)是任何人都承認的;這就是說,人們不加絲毫考慮就會承認它是完全確定無疑的。”
A就是A,猶如人就是人,唯有人就是人,才能從人開始自己的世界旅程,換句話說,如果人≠人,人甚至是負號的人(一人),那麼,還怎麼去建立任何可能的哲學體係呢?
費希特既講自我,又講非我,他看到自我和非我處在不斷地矛盾運動之中,然後才得出“自我與非我統一”的結論。實事求是地說,他的這個思路確實將康德哲學打開一個缺口。他證明:康德哲學雖然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但並非沒有缺點,並非沒有再開發的天地。
費希特哲學的缺點,也是顯然易見的。後來謝林說他的理論隻應限於知識學的範圍,他還大為震怒。他認為自己的這套觀念不但適應於知識學,而且適用於一切哲學。但是認為“自我”是世界的本體,無論如何不合常識。而不合常識的理論,即使它可以產生轟動效應和具有極大的合理性成分,卻隻能作為一種過渡性的曆史理論而存在,費希特哲學的命運剛好如此。
費希特的主要哲學貢獻是:第一,他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而這一點,正是康德哲學也是整個德國近代哲學所缺乏的。第二,他扭轉了康德哲學的二元論傾向。二元論哲學同樣隻能成為一種曆史理論的過渡。二元論理論的最好結局,就是它既提出了問題,又沒有主觀武斷地解決問題,康德哲學恰好如此。費希特以自己的方式改變康德哲學的二元化傾向,為後來的謝林黑格爾哲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方便。第三,他哲學中的辯證發展觀。他不把自我和非我看成靜態的存在,而看成動態的存在,這種存在是互動互進的。因為互動互進,才能達到新的統一與和諧。他的這個思想,對黑格爾哲學影響尤大。
費希特並非德國哲學史上的超級巨星,但他的著作依然耀眼。正因為他著作自身的價值,“二戰”以來,他的書和他本人才日益受到哲學史家的青睞和重視。
2.弗裏德裏希 威廉 約瑟夫 謝林
如果說費希特是聯結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的第一個環節,那麼,謝林就是第二個環節。但他們二人的性格、特點都饒有不同。
費希特生不逢時,前有高山,後有大海。他夾在山水之間,頗難作為,謝林的命運也大抵如是。但謝林終於落入這樣不尷不尬的境地,卻有更多的個人原因。實際上,他比黑格爾還年輕5歲,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本來他有可能取代黑格爾的位置,況且他生性敏慧,學術早成。他17歲時已經寫出相當成熟的哲學論文。23歲時,即成為大學教授。論其學術早成,不但黑格爾就連費希特和康德都比不上他。黑格爾直到35歲才成為一名講師,又經過13年,到了48歲時才成為大學教授。謝林之所以成為謝林,恐怕一大半還在於他本人沒有取得足以與康德、黑格爾相抗衡的哲學成就。
但這並非貶低謝林,實際上,謝林也確實是一位頗有天才的人物。他和黑格爾不僅是同鄉,而且是同學。雖同鄉又同學,卻各有特點如許。在他是少年英才,春風得意,黑格爾則是契而不舍,大器晚成。
謝林是個才子,年紀輕輕便大有作為。令人驚奇的是:他雖然早熟,但絕不偏狹,他有很開闊的視野,又有很淵博的學識,尤其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他一生著述甚豐,而且涉及範圍廣泛。他以哲學聞名於世,但他的倫理學也多有成就。他的美學思想,尤其超過他的前輩費希特。費希特的美學影響是從屬於他的哲學而非專門領域的,他的美學思想則成篇成論,另是一家。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興趣的時代,他雖然文學創作不多,但有很多文藝圈的朋友。他本人還是耶拿浪漫主義小組的成員,而且是這個小組中出色的哲學人物。他能做詩,他的某些詩作,也曾造成相當影響。他關心科學,而且頗具眼光,他初出茅廬,就受到當時許多自然科學成果的影響。實在,他那個時代,自然科學成果甚多:1760年,普列斯特列發現了氧氣;1777年,拉瓦錫提出了新的燃燒理論;1781年,赫舍爾發現天王星;1783年,蒙高飛兄弟的氣球升空飛行;1782年,瓦特發明了蒸汽機;1785年,庫侖表述了電荷的相互作用律,如此等等。正是這些發現’促使謝林以一個青年才子的身份完成他的成名之作《自然哲學觀念》。在這部著作中,他概括了這些成果,尤其是對電的發現進行了嚴肅的哲學思考,得出一切物質都是內在統一的結論,並且,他以康德式的口氣說道:“給我物質的一個原子吧,那我便能告訴你怎樣認識宇宙了。”應該說,謝林後來提出的同一哲學,就和他對這些科學成果的思考有某種必然聯係。隻是他的思路,從一開始,就有一點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