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費希特與謝林(3 / 3)

謝林的哲學思想,也曾一生數變,有一個明顯的發展轉化過程。在這方麵,他與康德頗相相仿,而與黑格爾內外皆異。黑格爾是大器晚成者,雖出手不快,甫一出手便不同凡響。謝林青年成名,雖才華橫溢,根基未穩。以他一生的哲學發展軌跡而言,大約經曆了3個轉折點。1792--1798年間,是他追隨費希特哲學及其轉變時期;1799至1803年,是他批判費希特哲學時期;1803--1810年是他完成自己的同一哲學體係時期。1810年以後,他開始誤入神秘主義迷途,已經越來越少哲學品位而越來越多神學味道了。以成名的年齡和他一生經曆順利的情形看,謝林可說是德國古典哲學經典作家中最為得意的一個;但從他們的各自的哲學結局看,他又是最為不幸的一個。看來,風頭太順,也不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

謝林1765年出生於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家境平和,成長順利,讀大學期間,已表現出他的超群才華。他雖與黑格爾同學,顯然比黑格爾更有知名度,大學畢業後,雖然也曾做過家庭教師,但時間未久,他就被耶拿大學聘為教授。當時他隻有23歲。在耶拿,他結識了費希特、席勒、諾瓦裏斯、裏特爾等知名人士,他和他們都是朋友。他對費希特的哲學尤其敬佩,當康德和費希特發生衝突時,他堅決站在費希特一邊,寫文章批駁康德,為費希特哲學辯護。他的主要哲學著作《自然科學》、《先驗唯心論體係》在1800年之前,均業已問世。1803年他和費希特的關係破裂了,便到烏爾茲堡大學教書。1806-1820年,他擔任了慕尼黑美術學院的秘書長。1841年,他應普魯士國王的親自邀請,到柏林大學講學。這和費希特被迫去柏林的情形恰成鮮明對照。費希特一入柏林,便有人跟蹤,有人警告。謝林卻以國王親請的身份登上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台。可惜一經“皇封”,便生迂腐,他的思想開始日見退化,終於墮入宗教式神秘主義泥潭而無法自拔。1854年,他於柏林去世。

謝林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同一哲學”的創立者。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他的哲學是費希特哲學極度客體化的結果。或說,他以客觀唯心論批駁和取代了費希特的主觀唯心論。但在彼時,同一哲學卻是一門新的哲學流派,而且在他生前死後,都足稱顯學。

同一哲學究竟為何物,實在非三言兩語能夠述說明白。1801年,謝林本人在自己的筆記上寫下一段比較性文字,爾今讀來,頗有意趣。他寫道:

“我與以下人物的區別在於:

a)與笛卡爾不同,我不主張排斥同一的絕對二元論;

b)與斯賓諾莎不同,我不主張排斥任何二元論的絕對同一;

c)與萊布尼茨不同,我沒有隻在觀念東西(A)之中展開實在東西與觀念東西(A和B),而是主張兩個原則在其統一條件下的現實對立;

d)與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不同,我不是在完全實在東西(B)之中展開精神東西和實在東西。而實在東西是最有靈感的唯物主義——物活論者涉及的。在法國唯物主義者那裏,A完全消失,隻剩下B(原子論者和機械論者),這是與費希特完全對立的,因為費希特隻剩下了A;

e)與康德和費希特不同,我沒有隻在主觀上(在自我中)設定觀念東西,相反,我把完全實在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對立起來,即設定兩個原則,這兩個原則的絕對同一便是上帝。”

敢與上述這些哲學大師分庭抗禮,可見謝林先生對自己的哲學充滿信心。實際上,西方近代哲學天地裏確實還有生存的空間。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別人的哲學尚有明顯缺陷——因為有明顯缺陷才有他施展批評的餘地;也說明近代哲學的潛力尚未開發通透,——因為沒有開發通透他才能另辟路徑。他本人也曾以圖式方式對自己的哲學體係另作說明。看圖識意,或許好些。其圖如下:

上帝

萬物

一切相對實在的東西 一切相對觀念的東西

引力 物質 真 科學

光 運動 善 宗教

生命 有機體 美 藝術

宇宙體係 理性 曆史

人 哲學 國家

由上帝而萬物,由萬物而實體/而觀念;而物質/而科學;而運動/而宗教;而生命/而藝術;而宇宙體係/而曆史,而人/而國家。又在宇宙體係與曆史之間加上理性,在人和國家之間加上哲學。由上帝而萬物而理性而哲學則是一條豎行線。

雖以上帝總攬一切,但在謝林創立他的同一哲學時,他並沒有過多顧及上帝。他隻是說,費希特的自我哲學不能作為一切哲學的基礎,隻可作為知識學的基礎。他認為,精神與物質是同一的,自我和非我是同一的,自然和理性是同一的,舉凡天地萬物莫不同一,同一才是最高原則。這聽起來有點像中國的《易經》,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翼,四翼生八卦……,不過《易經》是自太極而衍生萬物,謝林則自萬物而歸於一理——同一。

但是將一切均歸於同一,正如將一切都歸於自我一樣,令人難於理解。海涅在評述他的這一哲學時,曾講過一段十分精彩又頗帶諷刺意味的話,他說:

“1804年,謝林先生的上帝在一篇題名為《哲學和宗教》的論文中終於全部完成了。在這裏我們看到關於絕對者的學說的全貌。絕對者在這裏被表述在三個公式中。第一個公式是斷言的:絕對者既不是觀念的東西,也不是實在的東西(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而是二者之同一。第二個公式是假言的:假如存在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那未絕對者是此二者的本質的同一。第三個公式是選言的:隻有一個存在,但這個東西可以同時地或輪流地被看作完全觀念的、或完全實在的。第一個公式是全麵否定的。第二個公式以一個條件為前提,這個條件比那個限定者本身更難理解。第三個公式完全是斯賓諾莎的公式:絕對的實體或作為思維,或作為廣延是可以認識的。所以在哲學道路上,謝林先生未能越過斯賓諾莎,因為絕對者隻有在思維和廣延這兩個屬性的形式下麵才能被認識。但現在謝林先生卻放棄了哲學道路,並企圖通過一種神秘的直覺來達到絕對者本身的直觀,他企圖在它的中心點上,在它的本性中直觀它,在這裏它既不是觀念的東西,又不是實在的東西,既不是思想,又不是廣延,既不是主體,又不是客體,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難怪聰明絕倫的海涅都要麵對這一哲學喃喃自語——“誰知道是什麼呢?”

雖然同一哲學令海涅先生大為頭疼,但謝林的這套哲學體係並非沒有自己的邏輯。他說:

“一切知識是以客體與主體間的符合為其基礎。因為我們所知道的,隻是真理;而所謂真理,則普遍地被認為是表象與它的對象之間的符合。”

又說:“我們知識中一切純客觀的總和,我們可稱之為自然;而一切主觀的總和,則可稱之為自我或智性。這兩個概念是互相對立的。”

雖然對立,卻又同一。謝林不同意費希特的自我、非我觀念。照謝林的想法,有對立才能存在,如果沒有非我,怎麼能有自我,反之也是一樣。不要說自我非我,假如世界上根本沒有“你”,又怎能有“我”?或著進一步說,連“我”都沒有,又安知有世界?連世界都沒有,“我”又怎麼能存在呢?你、我、世界都是一體,此為同一哲學。謝林用的不是這樣的語言,但那意思十分清楚。他說:“在知識自身中,即當我知道時,主體與客體之間有如是的統一,致使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這裏既沒有第一個,也沒有第二個,它們是同時的,是一個東西。”

謝林以這樣的方式批評費希特,公正地講,至少在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這一點上,他的批評頗有道理。

但再往下發展就不行了。因為既然主體、客體完全同一,我們就很難理解,它們將如何發展?謝林對此,也曾作過種種說明,如他的從無意識精神到有意識精神的原始衝動論:如他的人的三階段論,等等。但任你左衝右突,奇思妙想,都不能解決同一哲學的發展問題。應該說,謝林是看到或體悟到世界必然應該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他的哲學卻不能解釋這個過程。於是他隻好轉向宗教,求助於神學理論中的啟示哲學。他哲學中的最高同一者,也隻能歸於上帝。到了晚年,他的思想竟至全然與神學同流合汙,完全喪失了他作為一代哲人的立場和風采。對此,恩格斯在寫給費爾巴哈的信中,曾有一段絕妙的諷刺。恩格斯寫道:

“您知道,謝林是德意誌聯邦第38個成員。德國所有警察都歸他統轄;我作為《萊茵報>編輯一度有機會親自領教過這一點。就是說,書報檢查令不會放過任何旨在反對神聖的謝林的東西。”

謝林既已如此,後事付予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