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喬治.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1 / 3)

十五、喬治.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

1.曆史地位與生平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總結者,又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者與發展者。黑格爾和康德既是德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兩座奇峰,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兩座豐碑。正如研究中國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和老子,研究西方哲學史也絕對不能不研究康德和黑格爾。

德國古典哲學自康德開始,中間經費希特、謝林,再到黑格爾,可以說環環相扣,階階相連。他們本人或許沒有這樣自覺的意識,但從曆史發展的必然過程上理解,他們四位確實構成一個連環成鏈的發展整體。康德的學說,屬奠基之作,雖是二元論的,也應該是二元論,不二元論則不足以是康德。他認為“物自體”不可知,可知的隻是“物自體”的外在表現;他認為知識是理性的對象,而道德是信仰的對象。他的這套哲學觀念,到費希特時得到改進。費希特不同意二元論,相反,他認為作為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必有一個最高原則,這個最高原則,就是“自我”。由“自我”而“非我”,再到“自我”與“非我”的統一。費希特的哲學是一元論的,卻又有明顯的理論缺陷。雖然其哲學體係有深刻的辯證邏輯在,終因立論不實,很容易成為批評對象。謝林始則追隨費希特,繼而批判費希特,並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同一哲學。謝林的同一哲學,意義在於以一元化方式解決了世界的邏輯存在問題,而且它的許多觀點,都為後來的黑格爾所繼承。但他的同一哲學,易於解釋“存在”,難於解釋發展,不但難於解釋哲學意義上的發展,尤其難於與曆史的發展過程相合拍。於是黑格爾出來,給他們一個總結。黑格爾哲學將所有哲學對象,看作一個必然的發展過程,而且讓他的哲學對象以自身固有的矛盾動力演繹這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他為這種演繹提供了一種十分豐富而又深刻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辯證法在黑格爾哲學中,居於特別重要的地位,而且他的這種辯證思維方法,對19世紀以後的人類思想史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盡管嚴格說來他隻是間接起作用的人。

當然,這樣回顧德國古典哲學的發展過程,似乎過於簡單化。然而,即便如此簡略地勾勒,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黑格爾哲學是德國古典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他也以自己的非凡才華使這個結果來得十分出色又十分得體。

黑格爾哲學既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結果,又不僅僅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邏輯結果。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得更開闊些,就會看到,他的哲學乃是對整個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個理性總結。

西方近代哲學,從文藝複興時代起,到黑格爾時代,已經經曆了將近400多年曆史。這400年曆史,也可以看作是理性哲學對宗教神學的抗爭史。在這400年間,約略經曆了人文哲學階段、理性哲學階段和啟蒙哲學階段。但就其廣義言之,人文也是一種理性,是沒有完全哲學化的入學理性;理性也是一種科學,是以科學為武器打破神學基礎的理性科學;啟蒙也是一種人文,是針對專製體製和神學愚昧的民主理性。而經驗主義、唯物主義以及後來的啟蒙主義,正是成熟了的近代理性文明。理性文明的內在目標,是否定神學的統治地位,確立入學的主導地位;它的社會表現,則是鼓吹天賦人權,反對天賦神權,以啟蒙運動為手段,以批判和否定神學和專製文化為目的。理性主義之間,內部也有紛爭。紛爭既是一種澄清,又是一種深化,還是一種互補。內部的紛爭,證明哲學理性的發展需要一個必要的曆史過程,需要在打破1000年神學傳統的同時,確立一套可以與之抗衡並能取而代之的思想體係。然而,成熟體係的確立,談何容易!它起碼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又需要種種主客觀條件作基礎。所以自1453年以來,多少思想人物,如走馬燈般地來去於西方近代文明大舞台。多少思想體係,你來我往,煞是壯觀:一個體係不行,又來一個體係;這個體係不行,還有新的體係在後頭。西方近代哲學成熟於17世紀,真正符合哲學本義的哲學家,應首推笛卡爾。雖然培根也是對西方近代哲學的確立有重大貢獻的卓越人物,但他的思想仍然缺少必要的哲學基礎和深度。西方近代哲學史中最具影響的人物,要屬笛卡爾和洛克。笛卡爾是西方唯理主義哲學的奠基人,洛克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最有影響也最本分的代表人物,洛克為一方,經貝克萊和休謨,經驗主義已經進入死胡同;笛卡爾為另一方,經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同樣進入死胡同。打破僵局的人物,一個是非哲學的哲學家盧梭,一個就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開山者康德。康德總攬雙方得失,逢山批判,遇水還要批判。他以批判作門徑,得出自己的哲學結論,但他的結論卻又十分不像個結論。雖然他的思想體係確實博大精深,但他又認為理性麵對“物自體”,隻能知其皮毛,不能知其就裏,除去茫茫然大張著嘴巴,竟是別無辦法。在這個意義上講,唯有黑格爾哲學才是西方近代理性哲學的最係統的總結者。黑格爾以他獨特高妙的思維方式和無比龐大的哲學體係,將理性哲學提高到無以複加的地步,而且以一元化理論模式將西方近代理性哲學統統納入自己的體係。西方近代理性哲學的確立,實在和牛頓力學有莫大關係。黑格爾哲學則在抽象思維領域,意欲超越牛頓,並將包括牛頓在內的一切人文現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統統納入曆史的思維過程之中。黑格爾哲學體係的優勢在此,他的局限也在此。黑格爾以構建這樣一個龐大有序的哲學體係作為自己成功的標誌,也以這體係的最終完成宣告了其哲學必然走向式微的命運。黑格爾哲學的悲劇價值在於:若一切皆為過程,則沒必要構築這樣意在永恒的體係;若一切歸於體係,則體係的完成便是哲學的末日。黑格爾雖然是辯證法的大師,但以他的曆史地位和體係而言,卻頗有些作法自斃,當事者迷。

黑格爾又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史家,因此他的思想不但受益於康德、費希特和澍林,受益於西方近代哲學史上的各位代表人物,而且受益於古希臘哲學傳統。他對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大師的思想和著作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哲學與古希臘愛利亞學派的“在者不實”的觀念,與柏拉圖哲學的理念論,與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思想,都很有內在的聯係。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柏拉圖的理念論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分析一下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範疇和黑格爾的哲學範疇,則我們就會覺得黑格爾哲學更具有文藝複興的味道。黑格爾哲學範疇中有一條“否定之否定”,他對此多有妙論。他的哲學,其實也可以說是古希臘哲學的否定之否定——中世紀神學哲學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傳統,西方近代哲學包括傑出的黑格爾哲學又否定了中世紀神學哲學——黑格爾哲學在形、神兩方麵都仿佛是柏拉圖哲學的回歸與再現。

如果我們將德國古典哲學,將西方近代哲學,將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古代哲學,看成3個圓圈,那麼,黑格爾就是這3個圓圈的交彙點,黑格爾哲學標誌著一個偉大的曆史時代結束了。自他之後,人類哲學便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和新的曆史紀元。在眾多的西方哲學家中,獨黑格爾擔當此任,這裏麵有種種必然的和偶然的、社會的和個人的、曆史的和現實的原因,而黑格爾哲學,正是這些原因的結果。

黑格爾是一個長於作深刻思考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專注於哲學思辨的哲學家。這類哲學家的個人曆史,往往顯得平庸單調。因為他們固然在思維的自由天地中能夠縱橫馳騁,一言強似百萬兵,然而其外在表現卻常常平淡無奇,沒滋少味,甚至不近人情。黑格爾一生經曆絕無傳奇色彩,正是這樣一種簡單如無的尋常風格。

黑格爾1760年生於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市。他和謝林既是同鄉又是同學。他父親是該城稅務局的書記官,不上不下,一小官吏。黑格爾1785年入中學,1788年入大學——圖賓根神學院。他在校期間,似乎並不以聰穎多才見長,也不如他的同學謝林來得英氣勃發,但他愛好讀書的習慣卻是從小養成。他1793年從神學院畢業.畢業文憑上對他的各種鑒定,寫得很是傳神,那上麵寫道:

“健康狀況不佳

中等身材

不善辭令

沉默寡言

天賦高

判斷力健全

記憶力強

文字通順

作風正派

有時不太用功

體質一般

神學有成績

雖然嚐試講道不無熱情,

但看起來不是一名優秀的傳教士

語言知識豐富

哲學上十分努力”。

應該說這些評價都很符合這位未來哲學大師的實際,但也說明他在校期間,實在表現平平。

黑格爾自入學起,便與哲學結緣。他一生隻對哲學鍾情,再沒有什麼比他的哲學事業更能讓他提起精神。他一生的研究道路,可以分為3個不甚嚴格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他完成大學學業至1806年他完成《精神現象學》;

第二階段,從1806年至1817年他出版《哲學全書》;

第三階段,從1818年他被普魯士政府聘為柏林大學哲學教授直到他1831年去世。

第一階段是他哲學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他的主要職業是作家庭教師,一共幹了7年時間。直到1800年經謝林幫助,他才成為耶拿大學的講師。1805年.提升為副教授,當年和出版商簽訂合同,撰寫他的《精神現象學》,這時候,他已經45歲了。黑格爾如康德一樣,可說大器晚成。然而,他和他們一類的哲學人物相比,還要晚成。

黑格爾45歲前,所經曆的最為重要的事情,大約隻有兩件:一件是法國革命和拿破侖的歐洲之戰,一件是康德與費希特、費希特與謝林的哲學論辯。雖然這兩件事在他45歲時都沒有真正結束,但其主要經曆已然主脈可見,而且對他的影響無疑是十分關鍵的。

法國革命對黑格爾的影響,雖非劇烈但很深刻。法國革命爆發時,他與他的德國同仁一樣歡欣鼓舞,他還和幾位同學一起到郊外種了一株自由樹,借以表達他對法國的祝福和對革命的企望。後來的一些研究家多認為黑格爾雖擁護法國革命但很快發生逆轉。其實,他雖然反對和懼怕動亂,但對法國革命本身,卻一直充滿敬意。直到他寫《曆史哲學》時,還稱頌法國革命是“輝煌的黎明”,而且說:“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這個新紀元的歡欣。”

他歡迎法國革命,又對拿破侖充滿敬意。這一點和德國大音樂家貝多芬其實不同。他不但對勝利的拿破侖充滿詩一般的敬意,而且對失敗的拿破侖依然充滿同情。1806年,拿破侖經耶拿戰役征服了德國,但黑格爾對此並無反感。耶拿戰役結束僅3天,他在一封信中不但沒有表示出對祖國不幸的同情反而稱頌了拿破侖,他寫道:“皇帝——這個世界精靈,我看見他騎著馬通過城市檢閱他的軍隊。能看見這樣一個人,他集中了一切注意點,坐在馬背上,走向世界並統治它,的確是一次美好的經曆。”黑格爾的這種態度,在中國人看來,頗有些難解之處,但以西方的價值尺度衡量,這正好反映了一位近代歐洲文化智者的本色。不僅如此,他弟弟後來還作為遠征軍參加了拿破侖對俄國的進攻,拿破侖戰敗之後,他也沒有回來。

黑格爾支持法國革命,欽佩和同情拿破侖,表明他作為德國近代大哲學家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心態。在這個意義上講,遠離現實的黑格爾,後來成為德國官方哲學家的黑格爾,在他內心深處,依然屬於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一派。

黑格爾成名之前的第二種大經曆,是他親身體悟了康德與費希特和謝林以及費希特與謝林之間的哲學爭論和是非恩怨。康德與費希特的爭論,雖然其高峰表現在1799年,但從費希特這一麵看,早在1793年他已經產生創作《知識學》的想法,那就是說,大約1793年前後,他就已經與康德在內心深處劃清了界線。而他的所謂學生謝林對他哲學的批評,則集中在1799-1803年。這兩次爭論的時間恰好首尾相接,從前到後,經曆了約10年時間。而這10年時間,正是黑格爾哲學的孕育與成熟期。

黑格爾哲學的形成,有這三位哲學人物的很大助力,尤其是謝林,對他哲學的影響更為直接和全麵.以致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專家要說:“謝林作為哲學家聞名全國的時候,黑格爾還不為人知曉。爾後當黑格爾的光彩使其黯然失色了的時候,他抱怨說他先前的朋友拿走了他本人的思想。盡管人們現在已不大讀謝林的東西了,但他的思想脈絡與黑格爾是非常接近的,以至於如果我們看一看兩個人都同意的思想中,黑格爾又提出了多少新東西,我們就會覺得,謝林的抱怨多少有些道理。”

雖然有些道理,畢竟黑格爾哲學與謝林的不一樣。到了1807年,因為謝林認為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的序言中批判了他的哲學而提出抗議,黑格爾解釋說他批判的不是謝林,而是謝林的蹩腳的模仿者。但謝林不予原諒,於是二人的友誼斷絕。

黑格爾大器晚成,他外受法國革命的影響和催化,內受康德、費希特、謝林哲學的影響和啟迪,加上他本人的長期思考、鑽研、總結和積累,終於形成自己的龐大哲學思想體係。他比謝林年長5歲,卻成名甚晚。然而,謝林不曾完成的曆史使命,卻由他這位“愚兄”一舉完成。黑格爾大器晚成,其幸也歟?

黑格爾長於思索,但似乎不是一位優秀的講師。他在耶拿大學教書時,被人戲稱為“木頭人黑格爾”。他講課隻管講課,每上講台,全身心皆沉浸在講授的哲學之中,對聽課人的反應,渾然不問涼熱。據說,有一次他上課時去得早了,但本人毫不覺察,就給別的專業的學生上了一堂哲學課。課罷,他的學生來了,他才明白自己搞錯對象了,但他隻管不慌不忙,翻開講義,便又從頭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