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喬丹對皮蓬說:“我倆的三分球誰投得好?”皮蓬有點心不在焉地回答:“你明知故問什麼,當然是你。”因為那時喬丹的三分球成功率是28.6%,而皮蓬是26.4%。但喬丹卻微笑著說:“不,是你!你投三分球的動作規範、自然,很有天賦,以後一定會投得更好,而我投三分球還有很多弱點。”並且還對他說,“我扣籃多用右手,習慣地用左手幫一下,而你,左右都行。”這一細節連皮蓬都不知道,他深深地被喬丹的真誠所感動。
從那以後,皮蓬不再把喬丹當成對手,兩人彼此欣賞對方,相互學習成了最好的朋友。喬丹不僅以球藝,更以他那坦然無私的廣闊胸襟,贏得了所有人的擁護和尊重,包括他的對手。
與人相處,常會產生一些小矛盾。千萬不要做一個小肚雞腸、神經過敏的人,否則你就會閑氣纏身,是非不斷,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在社會上是永遠吃不開的。而心胸開闊者從不糾纏於小事,凡事不過分苛求,所以每每能夠成就大業。
宋朝的呂蒙正,不喜歡與人斤斤計較,他剛任宰相時,有一位官員在簾子後麵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個無名小子也配當宰相嗎?”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大步走了過去。其他參政為他忿忿不平,準備去查問是什麼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呂蒙正知道後,急忙阻止了他們。
散朝後,那些參政還感到不滿,後悔剛才沒有找出那個人。呂蒙正對他們說:“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樣的話,耿耿於懷,多麼不好啊!所以千萬不要去查問此人姓甚名誰。其實,不知道他是誰,對我並沒有什麼損失呀。”當時的人都佩服他氣量大。
誰人背後沒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別人說你兩句,就讓他說吧,隻要無傷筋骨。非要和別人較勁,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做人是這樣,做事情也是這樣。不過分吹毛求疵、凡事皆留有回旋的餘地,對微末枝節的小事不妨姑且放過,這乃是大部分中國人的處事為人的信條。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被人汙蔑,名譽遭人詆毀,這時你也不必太過煩惱,我們不能每時每事都讓人相信我們的清白,這時何不心胸開闊點呢?切記,不要讓是非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日本的白隱禪師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有一對夫婦,在白隱禪師住處附近開了一家水產店,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個字。
這對夫妻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白隱靜靜地聽完了對方的辱罵,隻淡淡地應道:“就是這樣嗎?”可事情並沒有完,等那姑娘肚中的孩子降生後,姑娘的父母竟毫不猶豫地將嬰兒送給了白隱。這著實是一件讓白隱禪師難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與民女通奸,還生了孩子,出的是哪門子的家”,街談巷議不絕於耳。
這位白隱禪師盡管名譽掃地,但並不介意,他沒有任何辯解,隻是認真、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買來其他嬰兒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他隻想讓那個孩子一天天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年後,那位沒有結婚的媽媽感到良心不安,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於是姑娘的父母羞愧萬分地去跟白隱禪師賠禮道歉,並抱回孩子。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時仍然隻是輕輕說道:“就是這樣嗎?”
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別人誤會和指責,如果你事事都去解釋或還擊,往往會使事情越鬧越大。不妨向白隱學習學習,把心胸放寬一些,沒有必要去理會,難得糊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往往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心之感悟:
人人都想躲是非。但如果你對人對事總是小肚雞腸,那你就是在招惹是非了!不要總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動氣,那樣真的很不值得!心胸開闊點,離閑氣就遠一點,人活著不就是圖個開心嗎!
記得“得饒人處且饒人”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後者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
有這樣一個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上的痰,但小夥子惱怒得不肯讓她擦去痰,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小夥子執意不讓她擦,就是讓她給舔去,這樣爭執下去,街上圍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哨鬧著、笑著,無論女子怎麼說“對不起!”也無法使小夥子原諒她,非讓她舔去不可。
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到:“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剛剛還非常神氣的小夥子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也揚長而去。
可見,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不可過分,不然,吃虧的最後還會是你自己。做了對不住人的事,心裏有愧疚,能向人家賠禮道歉,人家氣不順說幾句,這是理所當然的。反過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人家賠禮道歉了,隻要無大礙,就不要得理不饒人,非掰扯不可,甚至故意報複。真要是那樣,反而沒了理,也許會因“防衛過當”而違法犯罪!
有一次,一位老大爺騎車被從路旁小胡同中衝出來的女孩子給撞倒了。那個女孩子對著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大聲埋怨:“你騎車也不瞅著點兒!”路旁行人看不慣,紛紛指責那女孩子:“別說是你把老大爺撞倒了,就是你沒責任,也該先扶起老大爺看撞著哪兒了吧?”說得那女孩子不得不過去扶起老大爺,小聲說:“對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動活動說:“疼點沒事兒,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沒撞著哪兒就快走吧!”看看,和氣多好。
現在,社會節奏加快了,有人心生浮躁,沒點修養便說話帶氣帶刺,他們得理不饒人,無理也攪三分!其實,原諒人不等於窩囊,是有意為之的高尚。懂得這些,也就沒有什麼氣可生了。
禮讓三分是一種美德。一個人走入社會之後常常感到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有不少時候你會被同事說三道四,你會和同事產生誤會。不可如何處理好這種事件,不少朋友會勸你:得饒人處且饒人。但是有些人卻要問,我饒了他而我心中不舒服怎麼辦?是的,如果每個人都想自己怎樣開心舒服,那麼你看到的將是一群自私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你爭我搶,讓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溫馨。比如,一些人因爭一塊磚兩塊瓦三塊煤的地方而鬧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結果一方滿臉是血,另一方滿地找牙,兩敗俱傷!何苦呢?有人說,禮讓三分就是吃虧。其實不然。遇事禮讓三分,這正是一個人成熟、睿智的表現。不管怎麼說,禮讓總比爭鬥好,笑容可掬總要比怒發衝冠來得好
曾經有位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學曆高,且口才極佳,業務能力也強,在會議中屢展頭角。可每當他聽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較不成熟的企劃案,或是某些時候得罪到他時,他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在他的觀念裏,這樣並無不妥!因為這一切都是“師出有名”,如果不是別人有誤在先,也輪不到自己開炮。然而,他的態度卻讓他在同事間成了隻孤鳥。沒過多久,他選擇離開了公司。當然,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欠佳,而是因為人際的壓力。一直在他離職前,他仍不斷地問自己:“難道我的觀點錯了嗎?難道我發的脾氣是沒有道理的嗎?”
有一句名言:“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說得多好啊!在日常生活當中,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減不了眼前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因而膽怯,疏遠您,這樣值得嗎?相信聰明的您心中已有了答案。留一點餘地給那些得罪了我們的人,是我們該學習的美德,該培養的“習慣”。
當對方無理,自知吃虧時,你的“理”明顯占過對方,不妨給他留一點餘地,他就會心存感激,來日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會圖報於你,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如果得理不讓人,那麼就會讓對方走投無路,有時甚至會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或許就會“不擇手段”,這樣將會對你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心之感悟:
在為人處事中,一定要牢記得理要饒人,給得罪你的人留一點餘地回轉,給對方台階下。否則不但不能徹底讓別人佩服你,還會讓自己的朋友漸漸地疏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