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構成每一生物內在中心的生活意誌,在高等動物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就是說,在最聰明的動物身上表現得最明顯,因此,在這種動物身上,生活意誌的本質,也可以看得最清楚。可是,在比較低等的動物身上,生活意誌的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意誌客觀化的程度也比較低;反過來說,在比動物更高的人類身上,理性的出現,表示人類能夠縝密思考,因此,人類也有裝假掩飾的能力,這種掩飾裝假能力很快把意誌蒙上一層障幕。所以,在人類身上,意誌隻有在情緒和激情爆發時才表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當激情表現出來時往往激發信心的緣故,不管它是哪一種激情。正由於這個緣故,所以,激情是詩人和演員表演的主要題材。——可是,我們對貓、狗、猴子等的喜愛,就是由於上述的事實;使我們感到愉快的,就是它們所有行動的天真無飾。
受習慣力量影響的許多事情,有賴我們天生基本特性的持久和無法改變,因此,在許多同樣環境下,我們所做的往往都是一樣,即使教一百次,也和第一次時感到同樣的需要。——另一方麵,真正的習慣力量確是從惰性而來的,這種惰性想使智力和意誌作新的選擇時避免費力、困難甚至危險,因此,使我們今天還仿著昨天和以前無數次教過的事情,而我們所知道的,將符合這種情形。
可是,這問題的真相在更深一層上。因為,我們要用一種比初看情形下更為特殊的意義來了解它。對於完全受機械原因影響的物體來說,可以稱為惰性力量的,對於受刺激動機影響的身體來說,則稱為習慣力量。純粹基於習慣而從事的活動,確是沒有任何個別特殊動機而產生的,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從事這些活動時並沒有確確實實思考它們的緣故。任何成為習慣的活動隻有第一次才有動機,這個動機的後效構成現在的習慣,這足以使這種活動繼續不停地發生,就像物體被推動以後,隻要沒有阻力,會繼續運動而無需再加推動一樣。同樣的原理也可以適用於動物,這裏,動物所受的訓練,可以說是一種故意造成的習慣。馬匹被動地繼續拉車,並沒有人驅策它,這種動作仍然是最初用鞭子使它拉車的結果,像根據惰性定律的習慣一樣,使這種動作繼續不斷下去。——這所說的一切,不隻是比喻而已,事情都是一樣——是不同階段的客觀化意誌,正因為它遵循同樣的運動法則,所以,表現這種不同的形態。
(二)
“長命百歲!”是西班牙的一句普通問候話,“希望長命”是所有人類的共同願望。無疑的,我們不應以關於生命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應該用一種關於人類固有本質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即生活意誌。
所有離別都是先嚐死亡的滋味,而所有重聚則是先嚐複活的滋味。這就是為什麼縱使彼此不太關心的朋友二三十年後再見時也會感到非常愉快的緣故。
突然來臨的好運容易破壞,因為,快樂和不快樂隻是我們所需和所得兩者之間的比率而已,因此,我們感覺不到自己擁有或確知將要擁有的財貨;因為,一切快樂隻是消極性的,隻有除去痛苦的效果,相反的,痛苦或不幸卻是積極性因素,也是直接感覺到的。如果擁有財富,或確知有希望擁有財富,我們的需求便立刻增加,這使我們增加了對更多財富和更大希望的要求。相反的,如果長久的不幸使我們精神萎縮並使需求減少到最低限度,那麼,就缺乏接受突然來臨之好運的能力,因為,由於它與現存的需求不符,所以,便產生一種顯然積極的效果,因而全力進行,因此,能使精神分裂,容易傷害。
所謂“希望”,是欲求某種東西及其可能性的混合物。
沒有希望的人也沒有恐懼,這就是“失望”兩個字的意義。因為,人類很自然地相信自己希望成為事實的東西,人類之所以相信它,是因為人類欲求它;如果人類本性中這種特質為一再的壞運所消滅,甚至相信自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卻偏偏發生,而希望發生的事情,卻隻因他的欲求而偏偏不發生,於是,便產生所謂絕望的情形。
(三)
當自然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心中就燃起一股報複的意念,我們時常聽人說,報複是痛快的事。這個事實可以從許多隻為報複而不想獲得報償所做的犧牲中加以證明。我想對這個事實提出一種心理上的解釋。
自然或機遇或命運加於我們的痛苦,不像別人意誌所加於的那樣大。這種情形是因為我們知道自然和機遇乃世界的支配者,也因為我們知道,自然和機遇為我們帶來的,也會為別人帶來,因此,當我們的痛苦來自於這個原因時,我們悲歎的,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人類的共同命運。可是,相反的,由他人意誌所引起的痛苦,卻含有令人特別難受的痛苦或屈辱,即意識到別人在力量或機智方麵的優越以及自己的無能。如果能有補償,補償固然可以抵消所受的損害,但是,那種格外難受的感覺,那種所謂“我必須忍受別人”的感覺,往往比損傷本身帶來更大的傷害,隻能以報複的方式才能減輕。不論我們用什麼方法,用力量或是機智,隻要我們對別人報以損傷,證明他並不優於自己,於是,內心獲得了所渴求的滿足。因此,凡是有高傲或虛榮的地方,也就有報複。但是,所有滿足的欲望,多少都表現是一種幻想,因此,報複也是如此。我們希望從報複中得到的快樂往往由於事後感到的同情心而覺得難受;的確,嚴厲的報複事後常常會痛心而且良心不安,我們不再感到使自己報複的那個動機,我們感到的,隻是自己的邪惡。
(四)
金錢代表人類的抽象快樂;因此,凡是不能再有具體快樂的人,往往把整個心思都放在金錢上麵。
當意誌排斥知識時,我們稱這種情形為固執。
憎恨是一種屬於“心”的東西,而輕視則是一種屬於“腦”的東西。
憎恨和輕視彼此完全不同,也相互排斥。的確,多數的憎恨,沒有別的原因,隻是由於不得不尊重別人的優點;相反的,如果你憎恨自己所遇到的卑賤不幸的人,那麼,就結束了你的憎恨,因為你更容易輕視他們。真正的輕視與真正的高傲正好相反,真正的輕視藏在心中,不讓別人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如果你讓自己所輕視的人注意到這個事實,就對他顯出某種敬意了,如果你希望他知道自己如何把他看低的話——便不是輕視,而是憎恨了。相反的,真正的輕視是完全認定別人的無價值;這裏容許放縱和抑製的存在,為了自身的安全,我們避免刺激被輕視的人,因為每個人都能帶來損害。不過,如果這種純粹的、冷漠的和真正的輕視表現出來的話,所得到的便是最強烈的憎恨,因為被輕視的人沒有力量回以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