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作為“物自體”的意誌,是一切東西的共同素質,是萬物的普遍要素。因此,我們和每個人一樣,都具有這種意誌,其實,也是和動物一樣,甚至與更低等的東西一樣,都具有這種意誌。就任何東西和任何人都具有這種意誌而言,我們都是一樣的。可是,在另一方麵看,使某個東西高於另一東西,使某個人高於另一人的則是知識。由於這個緣故,我們所說的,應該盡可能地限於知識的表現。因為,人人皆具的意誌,由於那個緣故,也是“平常的”。因此,所有意誌的強烈表現都是“平常的”,就是說,意誌把我們降低為類的樣品,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所表現的隻是類的特性。所以,我們共同所有的就隻有憤怒、無限的快樂、憎恨、恐懼,總之,是一切情緒,就是說,一切意誌的激動,如果意誌非常強烈以至蓋過意識中的知識並使人類表現為意誌動物而非認知動物的話。如果人為這種情緒所支配,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和最平常的人一樣。相反的,凡是希望成為不平常的人,就是說,凡是希望成為偉人的人,決不應讓意誌的激動支配他的整個意識,不管他如何地必須這樣做。他應能注意到別人的可厭意見而不讓自己的意見受它影響。的確,除了我們把別人傷害或侮辱我們的話,像其他無數錯誤一樣,毫不猶豫地歸之於說話者的無知,因而隻注意到它們而不受其影響以外,沒有更明確的象征表示我們的偉大。
(九)
人類中一切基本的東西,一切真實的東西,都像自然勢力一樣,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作用。因此,在意識中經過的東西變成觀念。所以,在某種範圍以內,它的表現就是觀念的溝通。於是,所有性格上和心靈上的真實而確定的特質,主要都是無意識的,也隻有如此,才產生深刻的印象。人在無意中做的事情,並不花費他的力量,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產生它的替代品。一切原始概念,諸如一切真正成就的基礎以及構成真正成就的核心者,都是在這種方式之下形成的。因此,隻有先天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和穩固的。如果你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在寫作、繪畫上有所成就,如果你想在任何方麵有所成就,就必須遵循法則而不認識法則。
很多人相信自己的好運是由於環境。他們以為,自己具有一種令人愉快的笑容,這種笑容使他們獲得許多人的好感。然而,我們知道,一個人可能麵帶微笑,實際上卻是惡棍。
(十)
具備著偉大而光輝特質的人,毫不猶豫地承認自己的過錯和弱點。他們把這些過錯和弱點看作自己已付出代價的東西,他們甚至還進一步以為,他們不因這些弱點而感到羞慚,反而以具有這種弱點為光榮。
相反的,另有許多性格善良而具有無瑕疵的智者,卻決不承認自己一點點小缺點,小心翼翼地隱藏這些缺點,任何人提到這些缺點時,他們都會很敏感。因為,他們整個優點都在於沒有缺點和瑕疵,因此,凡是表現出來的缺點,都會直接使他們的優點消失不見。
即使在接受訓練的能力方麵,人類也是超過其他動物的。清真教徒被訓練每日五次麵向麥加祈禱,他們固定不變地這樣做。基督教徒被訓練於某些場合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和跪拜等;而一般宗教則形成訓練技巧中的真正傑作,即心理能力的訓練——大家都知道,這種訓練是不能太早開始的。有人認為,除非我們在某人的六歲以前,以嚴肅熱烈的態度開始不斷地對他述說某種事情使他產生深刻印象,否則這種事情便不能在這個人的腦海裏牢固不拔,我覺得沒有比這種看法更明顯不過了。因為,對人的訓練,和對動物的訓練一樣,隻有在早期才能得到完全的成功。
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表示大腦的知覺作用相當強大,不一定需要感官的刺激使它活動。
因此,想像力愈活動,由感官從外界傳來的知覺便愈少。長期的孤獨、身人囹圄或臥病在床、沉默、薄暮、黑夜等,都有助於想像力的產生,在這些境況的影響之下,不需要刺激,就會使想像力發生作用。相’反的,如果外界有豐富的材料讓我們知覺,如在遊覽時,在喧擾的生活中,在日正當中時,那麼,想像力便休息了,即使受到激發時也不活動,因為這時不是它活動的時候。然而,如果要使想像力獲得豐富的成果,便要從外界接受大量刺激,因為隻有外界刺激才填滿它的儲藏室。但是,培養想像力和滋養身體一樣,在身體獲得大量需要加以消化的滋養品時,就是身體最虛弱和最需要休養的時候——可是,它後來表現的一切力量,卻是從這滋養品而來的。
(十一)
記憶很可能被其中所含有的東西所混亂,但它不會真正成為令人生厭的東西。記憶的能力不因接受而減少,就像把沙粒堆成不同形狀時並不表示不能堆成其他形狀一樣。在這個意義上看,記憶是沒有根基的。然而,你擁有的知識愈多,這種知識愈是五花八門,那麼,你就要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記憶中找出所希望的東西,因為,這個時候,你會像一個想在堆滿貨物的大貨倉中找尋某一特殊貨品的店主一樣;或者,正確地說,因為,由於你所具有的思想路線可能非常豐富,便必須回想那條距自己達到所期記憶的思想路線。因為,記憶不是保存東西的儲藏室,記憶隻是運用心理力量的能力:頭腦隻擁有可能的知識,並非擁有實際的知識。
通常,有大才的人與才能很低的人相處比與才能平常的人相處要好一些,因為,這就像專製君主和平民以及祖父和孫兒自然地聯合起來一樣。
很多人需要外界的活動,因為他們沒有內心的活動。相反的,凡是後者不存在的地方,前者便可能是一種非常討厭的東西和阻礙物。——前一事實也說明了那些無事可做者靜不下來以及毫無目的地跑來跑去的原因。使他們從一個國家跑到另一個國家的原因,就像在時使他們聚在一起組成那些令人見了可笑的集會一樣,都是由於厭煩無聊。我曾經從一位不認識的50歲老紳士那裏,偶然地證實了這種看法,這位老紳士告訴我,他曾經做了一次為期兩年的愉快旅行,他到過世界上許多遙遠奇妙的地方。當我說他一定受到很多困難、辛苦和危險時,他毫不猶豫地、非常坦白地回答說:“我沒有一刻厭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