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新媽媽的飲食調養(2)(2 / 3)

血虛體質的人,表現為瘦弱且麵色蒼白,唇色、指甲顏色淡白,並且還有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症狀。

血虛之人宜吃下列食物。

牛肉

不僅能補氣,同時又能補血。由於牛肉中含有豐富的鐵質,故有較好的補血作用。如能經常燉食牛肉,或配以補血的紅棗、龍眼肉、杞子等,補血功效更顯著,尤其適宜於年輕新媽媽或手術後失血引起的血虛之人。

羊肉

性溫,味甘,既能補氣,又能補血,尤其是氣血不足兼有陽虛怕冷時,食之更宜。金元醫學家李杲說:“羊肉,甘熱,能補血之虛。”若用羊肉配合當歸和生薑同煨,就是著名古方“當歸生薑羊肉湯”,血虛怕冷者及婦人產後血虛最為有益。

阿膠

中醫認為,阿膠有滋陰補血之功。實驗證明,阿膠對促進血液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曾經有人做過抽血法使動物產生貧血,然後分成二組,一組給予阿膠,另一組不給阿膠,結果給阿膠組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加率比另一組快速,試驗證明阿膠的確有良好的補血功用。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血虛,均宜服食阿膠。

煮熟食之,有健胃益血作用。《本草經疏》中記載:“熟者甘溫,能健脾開胃,益血補心。”《重慶堂隨筆》亦雲:“熬濃汁服,既能補血,亦能通氣。”藕經加工製成的澱粉為藕粉,同樣有補血作用。如《本草綱目拾遺》中說:“藕粉,輕身延年,其功用更專益血止血也。”所以,血虛者服食熟藕和藕粉,均宜。

雞蛋

性平,味甘。《本草綱目》中記載:“形不足者,補之以味,故雞蛋黃能補血。”《隨息居飲食譜》亦雲:雞蛋“補血安胎”。尤其是女性生產過後體弱血虛者,每天吃1個雞蛋,不但能補養氣血,還能促進新媽媽身體康複。若能同紅棗、紅糖同燉後食用則更為適宜。

桑椹

俗稱桑果。中醫認為它能滋養肝腎、補益陰血。桑椹子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鈣質和維生素C、維生素D及維生素A等,有很好的補血作用,女性產後,或血虛體弱者服用桑椹酒,每日2次,每次1小杯,有明顯的補血強壯效果,且有安神功用,尤其是對血虛失眠者更宜。

枸杞子

有補肝血、滋腎陰的作用。如《本草述》中說它“療肝風血虛”。《攝生秘剖》有一名方,叫“杞圓膏”,有安神養血的功效,也是用枸杞子同桂圓熬製而成。

推薦食療方

補血安神牛展湯

原料:紅棗12顆,牛展300克,龍眼肉100克,水6碗,鹽1/2匙,薑2片。

製作:薑去皮切片,牛展洗淨。將牛展切片;龍眼肉、紅棗去核洗淨。全部材料放人鍋內煮滾,改用小火煮2.5小時,下鹽調味,即成。

功效:新媽媽血虛,就會出現頭暈眼花、失眠、心跳,要滋補調理身體,多飲用龍眼肉紅棗牛展湯,可健脾補血,神采再現。紅棗有止咳、治虛損、潤心肺、補血功用。紅棗以甜味濃、核小、肉色淡黃、肉薄、皺紋少而淺者為上品。牛肉營養價值比豬肉還要高,它含有豐富蛋白質、磷、鈣、鐵,具滋補強身功用。

常用補血方劑

由於血虛時常伴有氣虛存在,因此,在選用補藥時還應適當加些補氣藥物如黃芪、黨參、鹿茸、甘草等。這樣常可增強補血藥的效果。常用的補血方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龜鹿二仙膠等。

產後食欲不振的食療

新媽媽產後是身體最虛弱的時候,一些惱人的症狀往往在此時趁虛而入,嚴重影響坐月子的質量,甚至降低恢複的速度。

即將麵對漫長育兒辛勞的媽媽們,可不要輕視這些身體的警示。

食欲不振的原因

食欲是健康的一麵鏡子,一般來說,產後第一周,由於黃體素下降的緣故,媽媽們都會有不錯的胃口。

但是有些媽媽卻因為照顧孩子的壓力、天氣悶熱、睡眠不足、情緒激動、擔心身材或悲傷等因素,而出現食欲不振的現象。

加上產後活動減少,不那麼容易感到饑餓,或是月子食物不好吃,而無法在坐月子期間,獲得應該有的營養補充。

推薦食療方

金針排骨湯

原料:小排600克、金針25克、薑2片。酒1大匙、鹽1匙。

製作:排骨洗淨、川燙除血水後,衝淨,放入燉盅內,淋酒一大匙,加薑並加開水7碗。蒸20分鍾。金針泡軟後,先摘除蒂頭硬結,再每根打結,待排骨熟軟後,放入同蒸。10分鍾後即可加鹽調味,盛出食用。

喜歡吃肉多的,排骨可選用肉層較厚者,但較肥,湯汁略油,肉層薄的排骨較瘦,骨多肉少,各有風味。金針打結放入,蒸好不會散開,吃起來較脆。

豌豆蝦仁

原料:小河蝦300克、甜豆仁100克、蛋1個,薑、蔥、蒜、玉米粉各適量。蛋白半個、玉米粉1茶匙、鹽適量。高湯1大匙、味精和糖各1/4匙、麻油和胡椒粉各適量、澱粉適量。

製作:1.小河蝦收拾幹淨後,用少許澱粉揉搓,放入水中洗淨,滴淨水分,再用幹淨布吸幹,加醃蝦料,醃20分鍾。2.甜豆仁用少許鹽水汆燙後倒出,備用。3.鍋中入油,油溫燒至150℃,放入蝦仁過油,至蝦仁變白後撈出,爆香薑、蔥、蒜,下甜豆仁和小河蝦仁翻炒數下,滴酒數滴,再下調味料,然後再拌炒數下,即可起鍋。

牛肉片燉卷心菜

原料:牛肉250克,番茄、卷心菜各150克,料酒3克,鹽4克,味精1克,豬油10克。

製作:1.將番茄清洗幹淨,切成方塊;卷心菜擇洗幹淨,切成薄片。2.將牛肉洗淨,切成薄片,放入幹淨的鍋內,加清水,沒過牛肉為度,大火燒開,將浮沫撇去;放入豬油、料酒,燒至牛肉快熟時,再將番茄、卷心菜倒入鍋中,燉至皆熟,加入鹽、味精,略燉片刻,即可食用。

棗核肉

原料:淨豬肉150克,紅棗300克,雞蛋清1個,醬油15克,白糖50克,醋20克,澱粉水各10克,鹽1克,食用油500克(約40克)。

製作:1.選用四成肥、六成瘦的豬肉,先切成丁,再剁成肉泥,放入碗內,加鹽、雞蛋清拌勻成餡。2.紅棗放入碗內,加清水浸泡,待漲開後洗淨,剖開去核,在內部撒上澱粉,把肉餡分別裝入棗肉,合攏口,口朝下分別放入盤中,如法逐一做完,並在棗上撒勻澱粉,待用。3.鍋放爐火上,放入食油燒至六分熱時,將棗肉散放油鍋中,炸3分鍾,見棗皮收縮肉透時撈起,放在盤內。4.倒去鍋中炸油,放入開水(150克)、醬油、白糖、醋,待澆開即用澱粉水勾芡,淋上熟油,澆在棗肉上即成。

海味粥

原料:米1杯、蝦仁40克、海參和魚各20克、香菇2朵、紅蔥頭末和芹菜末各少許、蝦米5克、高湯1杯、小白菜100克。鹽半匙、香油少許即可。

製作:1.將白米洗淨,海參、魚切塊,小白菜切段,備用。2.起油鍋,加入紅蔥頭末、香菇絲、蝦米爆香,放水,加入白米煮成粥。3.待米熟後,加入海參、蝦仁、魚,煮至粥軟。4.放入小白菜,大火略煮2分鍾,再放入調味料及芹菜末,即可。

月子裏忌辛辣

月子裏胃口不佳時,有些新媽媽會吃一些辛辣食物來開胃,可辛辣食物有害於新媽媽的健康。因為,剛分娩後的新媽媽體內有熱,容易出現口舌生瘡、大便秘結等不適,甚至引起痔瘡。而且,新媽媽體內的熱會通過乳汁影響孩子,使孩子患病。

產後惡露不絕的食療

分娩後兩天來,陰道裏仍然淋漓不盡,不斷有些像血水一樣的液體流出來。醫生說,那是“惡露”,是正常現象。

但是,看到那些鮮紅色的黏液,中間還混有血塊,心裏總是不放心。正常的惡露有些血腥味,但是不臭,總量大約為500~1000毫升。一般情況下,惡露就會在產後3周就幹淨了。

產後第一周

惡露的量較多,顏色鮮紅,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塊和壞死的蛻膜組織,稱為紅色惡露。

一周以後至半個月內

惡露中的血液量減少,較多的是壞死的蛻膜、宮頸黏液、陰道分泌物及細菌,使得惡露變為淺紅色的漿液,此時的惡露稱為漿性惡露。

半個月以後至3周以內

惡露中不再含有血液了,但含大量白細胞、退化蛻膜、表皮細胞和細菌,使惡露變得黏稠,色澤較白,所以稱為白色惡露。白色惡露可持續2~3周。

如產後已3周,仍有血性惡露,稱為產後惡露不絕。產後惡露不絕的原因很多,如子宮內膜炎;部分胎盤、胎膜殘留;子宮肌炎或盆腔感染;子宮黏膜下或肌壁間腫瘤;子宮肌腺瘤;子宮過度後傾、後屈;羊水過多,胎盤過大使子宮肌肉收縮力弱而影響子宮複舊等等。產後子宮滋養細胞腫瘤也可引起子宮出血。

推薦食療方

藕汁飲

原料:取新鮮白嫩的藕1根,白糖20克。

製作:先將新鮮白嫩的藕清洗幹淨,然後用榨汁機榨取藕汁,冷藏後備用;可以將白糖兌入新鮮的藕汁中給新媽媽飲用。

功效:藕汁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血的作用,適合產後惡露不盡的新媽媽飲用,可以幫助改善症狀。

生化湯粥

原料:當歸、桃仁各10~15克,川芎6克,黑薑10克,甘草3克,粳米50~100克,紅糖適量。

製作:先將上藥煎煮,取汁去渣,再同淘洗幹淨的粳米煮為稀粥。調入紅糖即可。每日1~2次,溫熱服食。

功效:活血散寒,去淤止血。適用於產後淤阻腹痛,拒按,惡露不淨,滯泄不暢,色黯有塊,或見麵色青白,四肢不溫。

小米雞蛋紅糖粥

原料:新鮮小米100克,雞蛋3個,紅糖適量。

製作:先將小米清洗幹淨,然後在鍋裏加足清水,燒開後加入小米;待煮沸後改成小火熬煮,直至煮成爛粥;再在煮爛粥裏打散雞蛋、攪勻,稍稍煮煮放入紅糖後即可食用。

功效:小米營養豐富,是產後補養的佳品。與雞蛋、紅糖一起食用,可以補脾胃,益氣血,活血脈,適用於產後虛弱、口幹口渴、惡露不盡等症食用。

雞子羹

原料:雞蛋3個,阿膠30克,米酒100克,鹽1克。

製作:先將雞蛋打入碗裏,用筷子均勻地打散;再把阿膠打碎放在鍋裏浸泡,加入米酒和少許清水用小火燉煮;待煮至膠化後往裏倒入打散的雞蛋液,加上一點點鹽調味,稍煮片刻後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雞蛋含有豐富的營養,一直是月子裏最佳補品之一。阿膠具有補血、止血的功效,對子宮出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此食療方既可養身又可止血,對產後陰血不足、血虛生熱、熱迫血溢引起的惡露不盡有治療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飲食療法隻是臨床醫療的輔助手段,如出現不適症,應及時就醫治療。

產後驚悸的食療

產後心煩、心慌,甚至抽搐,伴有失慮等症,叫“產後驚悸”。此症多屬陰血虧損,心神失養,宜采用補血養氣以安神的食品調治。

驚悸,是指由於七情不節累及於心所導致的,以驚悸為主要外兆的心病,這種情況屬於現代醫學的心髒神經宮能症。

驚悸多由外因引起,怔忡則屬內因所致,驚悸與心膽的關係最為密切。依據病因病機,可辨為虛實兩種類型。

實證

心動驚悸不止,胸痛陣作。如飲邪上犯,兼頭暈目眩,胸脘痞悶,脈象弦滑,舌苔白滑;如淤血阻絡,則兼心痛如刺,脈澀,舌紫或有淤斑。

虛證

心悸時作,坐臥不安。如心血不足,則兼麵色萎黃,頭暈乏力,稍勞即發,脈象細弱,舌質淡紅。

如陰虛火旺,則兼失眠多夢,骨蒸潮熱,煩躁盜汗,脈細數,舌紅無苔;如心陽虛衰,兼見麵白少氣,形寒肢冷,脈沉弱,舌淡,苔白厚。

產後驚悸,指產後出現心悸易驚、怵惕不安等症。多因分娩失血過多,血不養心,神無所主所致。

症見惕然而驚,心中虛怯,如人將捕之狀,甚則目不轉睛,口不能言,舌淡,脈沉細。

治宜補心安神,方用養心湯或加味四物湯,或用歸脾湯等。

推薦食療方

豆豉醬豬心

原料:豬心1千克,蔥、薑、豆豉、醬油、麵醬、黃酒各適量。

製作:將洗淨的豬心放在鍋中,加入上述調料,注入適量的水,煮滾,改用小火煨燉至熟爛後收汁;待冷,取出切成薄片,放平碟內,可作葷菜食用。

功效:豬心,以心補心,養血寧心,加入豆豉等安神;合而有補心安神之功。適用於產後心悸,抽搐,心血虧虛,心煩等症。

糖漬鮮龍眼

原料:鮮龍眼500克(去皮核),白糖50克。

製作:龍眼反複蒸、曬數次,至使色澤變黑,最後拌入白糖少許裝瓶,每次食龍眼肉4~5粒,每日2次。本食療方有“力勝人參、黃芪”之說。

功效:可養心血,補氣力,安心神。適用於老人、病後、產前產後體虛,瘦弱,失眠,心悸,健忘等症。

產後發熱的食療

新媽媽在剛生過孩子的一晝夜之內,體溫可能略為升高。產後3~4天因乳房充盈,乳汁流通不暢,體溫亦可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很快就會恢複正常。除此之外的發熱,都應視為異常。

產後發熱的食療

產後發熱是大事,不要以為隻是頭痛腦熱而等閑視之。新媽媽在剛生過孩子的24小時內,可以發熱到38℃,但這以後,任何時候的體溫都應該是正常的。如有發熱,必須查清原因,適當處置。乳脹可能發熱,但隨奶汁排出,體溫將會下降。如果奶汁排出後仍不退熱,就可能是別的原因。

發熱的最常見的原因是產褥感染。得產褥感染的原因主要是新媽媽剛生下孩子,子宮口鬆弛或產道損傷,加之陰道又不斷流血,為細菌的侵入和繁殖創造了條件。細菌的侵入可由產前、產後不注意衛生,接近預產期時有性交,或產時接生者不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或產後用草紙、破布、爛棉花墊下身所引起,也可因新媽媽本身患有其他部位的炎症,產後擴散到了生殖器官。這時惡露有味,腹部有壓痛,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轉為慢性盆腔炎,長期不愈。毒性大的細菌,還可能引起危險的腹膜炎或敗血症。

泌尿係統感染也是產褥熱的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外陰部的細菌經過尿道進入泌尿係統,80%~90%是大腸杆菌引起,水喝得少,憋尿也會容易造成尿道感染,原因是子宮壓迫到輸尿管,免疫係統下降,容易造成尿頻、憋尿等障礙。

發熱的另一個常見的原因是乳腺炎,可以發熱到39℃以上,乳房有紅腫熱痛的硬塊。開始可行熱敷,用中藥和抗菌素。如已化膿,就要作手術治療。乳腺炎往往是乳汁施出不暢,在乳腺內鬱積成塊,再加上乳頭有裂口,細菌襲入惹起的禍患。所以產前就應洗奶頭,產後要揉散“奶塊”治療乳頭裂口,也可用吸奶器幫助排乳,“防患於未然”。

另外,新媽媽分娩期,尤其是產程延長時,因胎先露的壓迫,膀胱黏膜充血、水腫,如牽涉到三角區,可使排尿困難。尿瀦留易引起泌尿係統感染,除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外,也常有高熱、寒戰、頭痛等表現。

推薦食療方

薑蔥棗湯

原料:生薑10克,蔥白5克,棗10顆。

製作:將生薑、大棗、蔥白分別洗淨,薑切片,蔥白劈成條,拍爛,放入鍋中,加水約100克燒開即可飲其汁。

功效:流風清熱,調和營胃,解肌發表。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產後發熱。

西瓜汁

原料:西瓜1個。

製作:西瓜去子取瓤,幹淨紗布絞汁,代茶飲服。

功效:清熱生津,解暑益氣。適用於夏季外感暑熱所導致的產後發熱患者。

金菊茶

原料:金銀花、菊花各15克,紅糖20克。

製作:將金銀花、菊花放入茶杯中,加入紅糖,再取開水倒入茶杯,浸泡15分鍾左右即可飲汁。每日可飲數次。

功效:清熱解毒,流風解表,辛涼透邪,兼有化淤養血功效。適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產後發熱之病。

石膏米粥

原料:生石膏250克,粳米50克。

製作:粳米淘洗幹淨,放入鍋中,加水200克。另將石膏用幹淨紗布包裹,放入鍋中同煮,煮至米爛汁黏時,取出石膏包,食用米粥。每日1~2次,每次1劑。

功效:清熱解毒,消渴除濕,益胃生津。適用於感染邪毒所致的產後發熱者。

香菜茶

原料:香菜、白米各30克,糖15克。

製作:1.將香菜洗淨,切成小段。2.白米淘洗幹淨,放入鍋內,加水9杯約150克)燒開,熬10分鍾左右,取米湯半碗,將香菜和糖放入碗內,上鍋蒸至糖溶化即可。

功效:流風散寒,益胃和營。適用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產後發熱者。

產後出汗的食療

在分娩後的最初幾天,新媽媽確實出汗很多。往往在睡眠初醒或稍一活動就全身出汗,經常衣服濕透,但這並不屬於病態,此種情況,短者幾天,長者半個月就會逐漸情況好轉或消失。

有許多新媽媽產後坐月子時都發覺自己整日出汗不止,以為是生產造成身體虛弱的表現,吃了許多營養品,大補特補,也不見好轉,不禁擔憂是不是落下病根,要不要治療?

其實,女性在產後,除了感到異常疲乏,還常有多汗現象,這完全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和新媽媽特有的新陳代謝活動有密切關係,並非哪兒“虛”。

眾所周知,女性懷孕之後,為了滿足胎兒生長及發育的需求,母體的循環血量較妊娠前增加了1/3。

同時,伴有激素水平的升高,物質及能量代謝的增快,使大量的水分和鈉鹽滯留下來,以適應妊娠後的母體狀態。

但是,分娩之後,如同一個包袱落地,新媽媽的負擔大為減輕。因而代謝水平和內分泌活動顯著降低,機體不再需要過多的循環血量,瀦留的鈉鹽和水分就成多餘的了,必須及時排出體外,這樣才能減輕心髒的負擔,有利於機體全麵恢複。

產後1~3天內少量出汗稱為褥汗,是正常現象。這是因為產後機體發生了很多生理變化。

首先,胎盤胎兒娩出後,胎盤血液循環停止,子宮收縮,大量血液進入體循環,加上妊娠期間過多的組織間液體要回收到血管中,使血容量增加15%~20%。

同時,妊娠期體內雌激素增加,腎上腺功能處於亢進狀態,孕期孕婦基礎代謝增高,植物神經係統改變引起血管舒張,功能不穩定,皮膚血容量增加。

由於體內積存的大量廢物及多餘水分要排出,使新媽媽汗液分泌旺盛,所以出汗增多。

出汗多時毛孔張開,抵抗力降低,易受風寒引起感冒或關節酸痛。所以針對產後多汗,新媽媽應注意以下幾點:

1.產後可熱水擦身,1周後可以淋浴,要勤洗澡,勤換內衣、內褲。

2.勤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室溫應保持在25℃,與室外溫差不超過5℃。

3.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從汗液中丟失的鉀離子,保持體內的電解質平衡。

按中醫講,產後出汗多和氣虛陽虛有關,可以吃一些中藥調理。

推薦食療方

砂鍋人參雞

原料:嫩母雞1隻(約1200克),人參5克。奶湯1500克,豬油75克,鹽、料酒、味精各5克,蔥段20克,薑塊10克。

製作:1.將人參用清水洗淨,切成精製薄片。2.母雞宰後,去淨毛,剁去爪,放入開水鍋中氽透,撈出控去水分。3.鍋內放入豬油燒熱,放入蔥、薑(拍鬆),炒出香味,烹入料酒,加入奶湯、鹽、味精,待湯開幾次,揀出蔥、薑,倒入砂鍋內,再把母雞及人參放入鍋內,小火燉至肉爛(用筷子能輕鬆紮洞),撇去浮油即可食用。

功效:益氣養血,補養髒腑,增乳催奶,對產後氣虛自汗者可益氣而攝津,達到止汗目的。此外還可做產後營養食譜以及催乳食譜。

黃芪羊肉湯

原料:黃芪、淮山藥各15克,羊肉90克,桂圓肉10克。鹽、生薑、蔥各2克,味精1克。

製作:1.將羊肉用沸水稍煮片刻,撈出後即用冷水浸泡以除膻味。2.用砂鍋將水(約300克)煮開,放入羊肉及三味中藥同煮,煮至肉爛熟放入調味料,稍煮片刻即可離火食用,吃肉飲湯。

功效:健脾生血,補脾腎,益氣斂津,對產後出現氣血不足所致自汗者有益。

小麥粥

原料:小麥30克,糯米10克。

製作:1.小麥淘洗,曬幹,炒香後研為細粉。2.糯米淘洗幹淨。3.將糯米放入鍋中,加入400克,置火上煮,待米爛後下小麥粉,至粥汁黏稠時即可。溫熱服之,每日2~3次。

功效:益氣健脾,收斂汗液。凡氣虛自汗新媽媽均可食用。

糯米小麥麩散

原料:糯米、小麥各50克。

製作:糯米、小麥麩同放入鍋中炒焦,研末。每次服10克,日服3次。

功效:健脾益氣,保津斂汗。氣虛自汗者可用。

新媽媽應注意避免出汗後傷風受涼

在產褥期,新媽媽不僅尿多,而且管理汗腺的交感神經興奮占據優勢,汗腺的分泌活動也增強,從而使新媽媽在產後出汗較多。由此可見,產後多汗是機體在產後進行自我調整的表現,所以不需要任何特殊治療。

06 新媽媽,飲食別犯錯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坐月子”簡直就是吃的代名詞。整隻整隻的老母雞、一碗接一碗的紅棗桂圓湯,這些被認為是產後補氣、產奶的最好食物。然而,在現代醫學和營養學角度來講,這是一種極不科學的飲食觀念。

錯誤1:產後多吃老母雞

民間有用老母雞燉湯的說法,認為它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其實,老母雞燉湯的最大好處是味道濃厚、鮮美,至於營養價值,它並不比仔雞高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