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一直認為,在古代社會,隻有依靠軍餉募兵組建職業化的軍隊,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這一點根本毋庸置疑,因為早已經被後世的曆史所證明了。
外國有關這方麵的情況,王遠不是十分了解,不過羅馬軍團顯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起來,古羅馬的兵役製度,在最初的共和國時期,采用的就是類似這種自耕農兵役製度。也是有產的羅馬公民自備武器裝備,義務加入軍隊打仗服役。
但是這樣一支由市民組成的非職業軍隊,戰鬥力根本就不夠看。在與外敵交戰時,麵對敵人的職業化軍隊,基本上總是不斷遭受挫敗。要不是因為國力和人口上的巨大優勢,恐怕羅馬早就被迦太基等敵國滅掉了。即使如此,當羅馬的疆土不斷擴大之後,這套製度就再也玩不下去了,羅馬的軍事實力開始逐漸衰退。
因此,後來到了共和國的晚期,就對軍製進行了改革。不再搞義務兵役製了,國家招募無產的市民,開始建立職業化的軍隊。軍隊向士兵們提供武器和軍餉,還保證在他們退役之後,可以獲得一塊土地和一筆退休金作為補償。軍隊實現職業化之後,新生的羅馬軍團戰鬥力大幅上升,冠絕一時。
而華夏方麵的例子,那就太多了,簡直舉不勝舉。反正華夏曆史上英勇善戰的軍隊,除了極個別的特殊情況外,基本上都是募兵組建的職業化軍隊。
至於教科書上吹得牛皮震天響的唐代府兵製——其實府兵製起源於西魏,隻不過在初唐時期才完善並達到鼎盛——王遠隻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渣”!
這一類自耕農兵役製度,本來就有一個天生的缺陷,那就是根本不可能長期維持。這種製度一是需要有大量的自耕農作為基礎,一旦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並現象,整個製度立即就會失去賴以實行的基礎。另外,這種製度下的授田法,搞到最後一定會出現無田可授、以及需要免賦稅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結果就是製度無法繼續實施。
而具體到唐代的府兵製,又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兵員的訓練水平差。這個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府兵們平時要種田為生,隻有農閑的時候才稍微訓練一下,如果訓練水平高,那反而才是奇怪了。而在最基本的番上,也就是定期的常規服役期間,這些府兵們的任務,也是站崗、幹雜活、甚至被權貴借去以供私役,而不是進行訓練。
唐代府兵製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兵員的負擔非常重。府兵們為李唐朝廷服役甚至打仗,不但沒有絲毫的軍餉可拿,反而還要自備裝備甚至馬匹牲畜。這倒還算了,畢竟別的政權比如漢代或羅馬,似乎也都這麼幹過。但李唐朝廷最過分的是,士兵們還必須要繳納武器保養費,而且如果武器在戰鬥中損壞了,還必須要照價賠償!
天底下還有比這更無恥的製度嗎!
可是且慢,府兵們的武器裝備不是自備的嗎,怎麼還有保養費和賠償一說呢?原來,府兵們的武器裝備確實是自備不假,但自備並不是自帶武器,而是先購買裝備送到官府的武庫裏,然後再由官庫隨機下發給府兵們,謂之“納官”。
這種搞法可謂是糟糕之極。如果是自帶武器,那麼為了保命作想,府兵們自然會挑選優質的武器,並且細心保養。而搞成“納官”這種方法,府兵們肯定是買最便宜的武器上繳啦。然後官庫又把這些劣質武器隨便扔到倉庫裏,根本不進行保養——當然保養費還是要收的——等於連自備武器唯一的優點也沒有了。
想當年王遠剛了解到這些情況的時候,簡直都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了。
可以想象,使用這種製度建立起來的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