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快樂的爸爸(2)(1 / 3)

如果爸爸與小夥伴為了家事或事業正在心煩氣躁,遇到孩子們歡欣逗樂,或大夥兒玩得一身髒汗時,爸爸會驟然發怒,對孩子臭罵一頓,甚至打他兩下子。孩子們經常處於這種不安的風暴下,慢慢失去了歡樂,心情免不了鬱悶不安。帶著這種心情成長,成人後心理健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裏不是要爸爸縱容孩子嬉戲玩樂,而是要你給予孩子歡樂和開心的心情。請注意!孩子玩得開心,對身心發展有益。不過,為了避免玩耍得太久,爸爸不妨告訴孩子說:“再過五分鍾,請你來幫我做家務活,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助。”這樣,不但能保持孩子的快樂,而且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

童年時代歡樂與開心的情緒經驗,是成年心理健康的主要來源。從許多心理學研究報告看出,快樂的成年與歡樂的童年是密切相關的。

活力就是生命力,沒有經過歡樂洗禮的孩子,不容易有快活達觀的人生;也不容易有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六、讓孩子克服焦慮

焦慮使一個人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並引起身心的不適。相反的,神情輕鬆則能引發一個人神清氣爽積極創造。然而,信息時代的社會發展的腳步太快,生活壓力很大,競爭也日趨激烈。因此,每個人都必須懂得克服焦慮。

焦慮由緊張而起,當我們生活的情境發生了改變,欲望得不到滿足,受到強烈的挫折和打擊,就會產生緊張,這是十分正常的事。但若不能得到消除,變成日常生活中經常性的情緒反應,那就轉變成焦慮了。適度的緊張,可以使一個人更專注於工作,激發其努力向上。但若變成一種焦慮的習慣情緒,就對自己有害了。

一個人為什麼會產生焦慮,原因很多,有些是因為生理上內分泌的不平衡所引起,有些是因長期受到壓抑而引起。但一般而言,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可能性較多。對於孩子來講,如果長期受到嚴苛的管教、壓抑或虐待,就容易產生焦慮的性格。所以,爸爸一定要安排孩子一些輕鬆的休閑活動,平常不要給予他長期的緊張和壓力,要培養他的樂觀、自信,讓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不要打擊他,傷害他的自尊和自信。

比如說,孩子做錯了事,爸爸當然可以責罰他,但如果責罰後還要威脅說:“我跟你沒完,明天再跟你算賬。”然後還是嘲諷或者批評。

如果經常這樣,孩子就會變得焦慮。

許多爸爸平常就表現得達觀、優雅、親愛、慈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學會了父親的風範。但有些父親平常就很緊張,一會兒怕這,一會兒怕那,無形中,讓孩子學會了許多懼怕和焦慮。比如說,有些父親看到孩子在地上玩小石子,便即刻加以阻止,說是會感染細菌。看到孩子弄髒了身體,不斷強迫孩子洗手。許多沒有危險性、可以讓孩子去嚐試的活動,都被父親說得害怕而不敢參加。害怕的太多,就聚集成為焦慮,抑製一個人潛能的發揮。因此,父親教育孩子時,應注意下列原則:

(1)在沒有危階性的範圍內,讓孩子多多嚐試。

(2)有危險的活動,要說明事實的真相,不宜用恐嚇的方式一再嚇唬孩子,要在父親或專人指導下鼓勵他嚐試。

(3)鼓勵孩子多做戶外活動,培養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如球類、田徑、登山、遊泳等。越少活動的孩子越容易畏縮和焦慮。

(4)引導孩子多做試探,培養他們多方麵的能力;帶他們多參加各項社交、文藝等活動。增強多方麵的適應能力。

(5)孩子的安全感和喜悅的經驗,是成人後克服緊張壓力的有效力量。因此,不要給孩子太多不愉快的童年。

達觀與輕鬆,配合積極的處世態度,不但能引發源源不絕的精力,更能促進創造思想的開展。此外,達觀有助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人際關係能力。它對於個人事業和工作之拓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孩子從小養成達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對他一生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七、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

在童年時代養成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樂觀向上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痛苦、失敗的最有力的武器。

樂觀向上即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斷進取的個性特征。樂觀向上、精神愉快,人才有良好的心態投入工作、學習和生活,才能開拓新事業,開創新生活。不僅如此,樂觀向上也有助於人的身體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反之,悲觀失望、對前途喪失信心,不僅使人一事無成,還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那麼,如何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呢?

1.滿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滿足孩子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是讓孩子樂觀向上的基礎。受凍挨餓的孩子是難以樂觀向上的。因而,保證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是身為父親的主要責任。那種因為離婚而拒付孩子撫養費的父親,那種用不讓孩子吃、讓孩子受凍來懲罰孩子的父親,都是在人為地製造孩子的不幸,從而使孩子喪失對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