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看到孩子們在不聽話或者哭鬧時,爸爸就會脫口而出:“大灰狼來了,會把你拖走的。”結果孩子一下子變得啞然無聲了,一張小臉露出驚駭的表情,兩隻眼睛變得驚嚇無助而且茫然。看到孩子如此的害怕神情,不禁為這樣的爸爸感到可憐。其實這種嚇唬隻能更使孩子變得自我軟弱。爸爸動不動就說些嚇唬孩子的話,如:“你再這樣,我就打你!”“再不努力學習,爸媽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語言,會引起孩子的不安,甚至會害怕父親和憎恨父親。
心理學家認為,恐嚇對孩子產生的完全是負麵影響效果,在教育子女時,隻能耐心地說服教育,而不能嚇唬孩子。一說到“不能嚇唬”,有的人便認為是對孩子絕不能說“不行”,這是不對的。不能把“嚇唬”與“禁止”搞混淆了,對於孩子不能超越的界限和必須禁止的行為,父親必須對他們說“不行!”必要時也可以進行體罰。而嚇唬是指事前就想糾正未來的行動,可孩子的意識總是在當時才有效,所以嚇唬也沒有用,隻能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爸爸,一定不要使用這種有礙於孩子成長的方法。
七、輕蔑孩子
當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或做錯事後,爸爸往往會說:“你以為幹那種事好嗎?丟死人啦”“你真笨!”這種話是有意或無意說的。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心靈上的傷害,會把孩子的自信糟蹋得一塌糊塗。
雖然說撫養孩子是對爸爸耐性的鍛煉和考驗,但更重要的是爸爸要認識到不耐煩的斥責,不得體的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爸爸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尤其要控製自己的煩惱和不快,冷靜耐心地教育子女。
爸爸的責任是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指責孩子笨,隻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爸爸要堅持正麵教育積極引導,要抽出時間手把手地教孩子做事。當意識到自己說了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時,要想辦法及時彌補,要誠懇地對孩子說:“爸爸有時說話太過分,別把我們氣頭上的話記在心裏,我們覺得很對不起你。”這樣不僅可以緩和爸爸與子女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時也給孩子作出了榜樣,說了不好的話後要及時向對方道歉,天真無邪的孩子不會和爸爸記仇,很快就會從不快中恢複過來。
爸爸往往並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關心的是孩子的衣、食、住、行,以及學業和未來的前途,至於孩子的精神生活、精神需要,他們既不了解也不關心。同樣的,子女也並不理解爸爸的一片好心。在這種情況下,爸爸與子女之間經常發生意見分歧。有時爭論很激烈。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做爸爸的擺出爸爸的架勢,壓服孩子,往往會激化矛盾,造成嚴重後果。教育的機智就在於擇機而施,做爸爸的應當有必要的忍耐、讓步和妥協,教育學家認為沒有妥協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問題在於應當研究在哪些問題上可以妥協,在怎樣的條件下實現這種妥協。
八、讓孩子保證“做好孩子"
保證是一種思維的寫照,孩子在做錯事情後,父親給予正確方法的糾正是必要的。但盡量不要粗暴地命令孩子去“保證”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
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幹了壞事,爸爸覺得麵子無光,強迫孩子保證下次不再犯,孩子扭不過,隻得按父親說的做了保證,誰知過不多長時間,孩子又做了同樣的壞事,這時父親會暴跳如雷地訓斥道,“你剛才不是下了保證嗎?”然而對孩子來說,所謂的保證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未來的事情要他作出保證,對一個隻考慮“現在”事情的孩子實在太勉強了。因為一個聰明的孩子作了保證,反而會被自己破壞了保證的罪惡感所折磨;倘若是一個不太聰明的孩子,甚至會增加他的粗暴行為。
九、越俎代庖
孩子剛入學,正是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但是許多父親卻忽視了這一點,他們過分溺愛孩子,舍不得讓孩子做一點事情,總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做不好反而會增添麻煩,因而總是習慣於親自上陣。這樣很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和好逸惡勞的思想:
使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錯過了培養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的最佳時期。當孩子成年之後,社會適應能力就比較差。
“多動症”本是指兒童患有的“腦功能輕微失調症”,其表現為注意力分散,情緒不穩定,活動超常,坐立不安等,這樣生理疾病隻在少數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爸爸卻也染上了一種類似的心理疾病——爸爸“多動症”,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