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要做一個愚蠢的老爸(2)(1 / 3)

動腦多。教育子女是每個爸爸的天職,想方設法教育好孩子是無可非議的。但不少爸爸不顧及兒童身心特點和自身素質,不考慮家庭教育環境、條件及孩子的興趣,閉門造車為孩子設計“藍圖”。盤算著怎樣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個“措施”,強製孩子按大人製定的“行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據成人意願,給孩子確定某一方向,唷的強迫孩子發展一種興趣而舍去其他方麵的興趣,其結果是“宏偉目標”多數落空。一個人在兒童期如不在言語、知識、習慣、思想等方麵打下良好基礎,將來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難的。由於受自身的教育素質和教育藝術限製,這種腦子動得越多,越事與願違,不僅阻礙兒童的智力發展,使知識麵變窄,更會加重兒童的心理負擔,產生自卑感,壓抑感,失去自信心,.嚴重的還會產生心理疾病。

動手多。一些父親過分溺愛孩子,以多為孩子服務而自慰,以多發揚“奉獻精神”而心甘。於是乎,上班沒有下班忙,舍棄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放鬆了對事業的追求,對孩子衣、食、住、行實行“全包”。

上學送,放學接,遊玩陪,穿衣、洗臉、疊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辦代替,更有甚者幫著做作業,幫著到學校打掃衛生,等等。這樣全方位地動手,一是認為孩子小,舍不得讓他們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響學習。有的爸爸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關懷備至,什麼都替孩子想到了,什麼都替孩子做到了。為了博得孩子的歡心,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已經長大了,能自己做些自我服務和家務勞動了,他們怕孩子累著、燙著、弄髒衣服,不讓孩子幹。他們為了讓孩子抓緊時間學習,多睡會兒覺,對孩子服務得十分周到,孩子的衣服、手絹都是爸爸洗。孩子上課遲到責怪爸爸未按時叫醒他,作業出錯責怪爸爸未細心檢查。做爸爸的自己十分勤奮,但是他們對孩子沒有什麼要求,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以後就什麼都會做了。”這種過分的愛護與關懷,往往培養出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人。這樣的孩子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依賴性強,任性而又缺乏自信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批評這種現象時指出:“正如食物一樣,愛是要求有一定分量的。任何人不能吃10公斤麵包並由此來誇耀他吃得很好。愛也是要求有分量、有尺度的。”

針對有的父親為了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幸福,結果培養出一個完全失去良心的孩子,他隻關心自己的幸福,而不管父親的死活,馬卡連柯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就是父親所能送給兒童的最可怕的禮物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最可怕的是用父親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父親過分地多動手得到的隻是兒童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獨立性逐漸萎縮。如此下去,兒童的勞動觀念、艱苦樸素作風是很難形成的,更不要說成才了。

動口多。言教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語言技巧,不要語焉不詳;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講究科學性。有的爸爸忽視對孩子行為訓練,整天嘮嘮叨叨。抱著對孩子不信任的態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終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飲食起居上是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們出門前是一套“幾不準,幾盤算”;在學習上是左檢查,右指導,孩子問與思被爸爸的機械灌輸取而代之,孩子偶有過失更是無休止地訓斥。他們總認為,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規蹈矩。其實不然。心理學科研究認為,當載有新信息的語言第一次講出,對大腦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後每重複一次,其印象就會依次遞減,重複次數多了,就會使人腦關閉其接受係統。另外,多次重複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權威性,會使孩子產生心理定勢,對爸爸的要求不以為然,造成“婆婆嘴碎,媳婦耳滑”的局麵,同時過分的、不適當的語言刺激會使孩子感到對他們不信任,從而產生反感,出現“逆反心理”,這樣既破壞了兒童成長中的安謐、和諧氣氛,又影響獨立人格的形成,有害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十、爸爸“陪讀"

有不少爸爸認為,陪孩子讀書學習可以體現對子女的關懷,能使孩子更加努力做好功課。其實不然。“陪讀”的負麵效應主要有:

(1)爸爸陪讀,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思想。課堂聽講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正回家爸爸再講一遍;題目不會做,反正有爸爸幫助;作業完了,也無需檢查,反正有爸爸把關。無疑,這些都不利於孩子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麵的培養和發展。

(2)由於受爸爸自身文化水平,知識結構,教育基本技能等因素的限製,輔導中難免出現與老師所講內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情況,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不少疑點和困惑,使他們無所適從,以後對老師或父親所講知識會持不信任態度,久而久之,會削弱孩子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