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少父親都有這樣體會,孩子剛上小學時輔導起來不費勁,可一到高年級就感到力不從心了。實際上,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要全麵輔導初中和高中的課程也難以勝任,更何況大多數爸爸隻有中等文化水平。可見,陪讀得不償失,並不是提高孩子成績的良策。
顯然,陪讀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實施的效果隻能是事倍功半。
對待孩子作業的正確方法應是: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並時常地給予關心、督促,逐步使孩子養成自覺、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遇有疑難問題,切忌越俎代庖,而是給予點撥啟發,隻在孩子思索不解之時再予以指導解答。
十一、遷就孩子
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向人人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其中有些要求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例如,不許上班,要在家裏陪他玩;到了大街上,見了好吃的、好玩的玩具都要買,不買就撒潑打滾等,還有的孩子要爸爸替他做作業。對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爸爸們應如何對待呢?
孩子在兒童階段,知識經驗貧乏,理解能力差,他們隻會想到自己,要按自己的要求辦,不顧及其他,更不懂得也不會區分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孩子的年齡越小,情緒性越強,他們的需求帶有很大的感情色彩。當其要求得到滿足時,便喜笑顏開,非常高興。當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便不高興,甚至大哭大鬧大發脾氣。這是因為孩子具有易衝動性,自我調節和自我控製能力差。爸爸要了解孩子的這些特點,根據孩子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教育。孩子也正是從爸爸的態度、表情、語言和評價中知道是非,並逐步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與周圍的關係。
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和不合理要求給予否定,這不但有助於他們認識和調節自己的行為,而且使他們逐步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從而知道一些行為準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知識經驗逐漸豐富,行為的有意性、目的性增強,良好的個性也日漸形成,就會變得懂事明理。
如果爸爸總認為孩子小,十分地溺愛他們,無限地滿足他們的要求,不管是合理或不合理的。即使要求不合理,也因為怕他們哭鬧,而采取姑息、遷就的態度,這樣,孩子就會把哭鬧變成對付大人的武器,長此下去,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因素便會滋長為自私、任性、唯我獨尊等不良個性品質,還會變得意誌薄弱,不能約束和控製自己,將來很難適應社會需要,其壞毛病一旦形成,再教育就比較困難。因此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可縱容、遷就。
對孩子不姑息、不遷就,不答複其不合理要求並不是與孩子對立的表現,爸爸要利用孩子身邊的具體形象和事例,為他們樹立榜樣,采取靈活的教育方法,積極引導,正確教育,這樣才會收到積極的效果。
一般說來,爸爸要對孩子要求一致,凡屬無理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允許,否則,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還會造成孩子的兩麵性。當孩子提無理要求時,可采取轉移注意的方法,,爸爸用孩子最感興趣的玩具或活動吸引他們,使他們的注意力離開原來的要求。千萬注意,在各種方法都不能奏效時,爸爸切不可軟心腸,再次遷就讓步,使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滿足,這樣就會更加助長孩子的不良習氣。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不予理睬,使孩子意識到爸爸的做法是不可違抗的,孩子就會慢慢地冷靜下來。這樣爸爸就可耐心地對他們進行教育,使他們明白道理,爸爸要及時對他們的進步不斷強化,孩子是會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的。
十二、護短
望子成龍是每個爸爸的心願,但孩子畢竟是孩子,身心處於發育的階段,尚不完善、成熟,他們善於模仿,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好動,對自己缺乏控製,再加上有的爸爸教育不得法,孩子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毛病。爸爸應對孩子全麵了解,一分為二地看待,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一些爸爸聽到別人說自己孩子的缺點,卻不以為然,往往缺乏理智,自覺不自覺地存在著護短現象。如鄰居反映孩子打人罵人了,爸爸似信非信,孩子在人們麵前不禮貌,爸爸找理由為孩子開脫,學校老師指出孩子的缺點,請爸爸配合,共同進行教育,爸爸則設法為孩子“辯護”,甚至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為什麼爸爸這樣護短呢?一是對孩子了解不全麵,有些缺點尚未發現,更主要的是怕丟麵子,影響別人對自己和孩子的看法。有的是怕吃虧,受委屈。其實,這些顧慮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