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王玄策
唐朝時期三度自中國往返印度的官吏。西元六四三年護送北印度曷利沙·伐彈那王的使節前往摩伽陀國,於西元六四七年再度赴往印度,當時曷利沙王已死,北印度陷入一片混亂,亦有人阻止他們前進,不過最後他們得到吐蕃與尼泊爾援兵相助戰勝敵人。西元六五八年第三度赴往印度,其行跡甚至遍至婆栗闇國(注30)。
(三省堂世界史小事典
第三版)
當筆者第一次得知王玄策這個人物的存在時,與其說是驚訝,不如說是感到十分狼狽。「世上竟然有這種人!而我竟然一直不知道有這人存在!」當時筆者是如此想的。事典類的書籍雖然很簡單地記載他的生平,然而能在近代以前三次往返天竺,並且在當地率領異國的士兵戰勝敵國大軍,可說是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功績,能做到這種事的人為什麼會默默無聞呢?
不,其實他並非默默無聞,而是筆者才疏學淺。王玄策在佛教的國際交流研究中,是絕不可不提的知名人士,隻不過跳出這個領域來看,他的確是無人知曉的人物。往返印度一次的玄奘法師如此有名,往返三次的王玄策卻沒有名氣,這不是很可惜嗎?當然,不是往返次數多就代表偉大,隻是在七世紀時能夠往返印度的事實要是遭到埋沒,那未免太悲慘了。
寫曆史小說的人是很好管閑事的,就算沒有人委托,也會去對有所興趣的人物徹底調查生平,然後將調查到的內容發表並加以宣傳。
筆者對聖人君子或是賢人沒什麼興趣,反而對奇人、異士、怪人、惡棍等異常的家夥比較感興趣,故事的人物個性也往往會受此影響。比方說作品內登場的智岸師與彼岸師,他們明明是賭上性命入天竺求法的有德高僧,到了筆者筆下卻變成各位看到的德行,若是因此遭佛祖懲罰也是理所當然,因為筆者侮蔑了有德高僧啊!但是厚臉皮的筆者相信佛祖會苦笑著原諒我的。
主角王玄策在為數不多的資料內,記載他「有膽識,識計謀」,這是理所當然的,不然他不可能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的奇功,重要的問題是,筆者要如何去補足資料上沒有的部分?曆史上多的是成天誇耀自己的功勞,最後因為傲慢而自取滅亡的能人,這些人雖然也是有趣的故事素材,但是王玄策的功績如曇花一現,之後卻不顯聲名,更是能夠藉此窺見其為人性格。
為了確認王玄策生存在世的期間,筆者製作了年表,盡管不清楚王玄策死亡的正確年月日,但是他人生後半是唐高宗的朝政,或者該說是武則天掌權的時代更貼切,當時朝廷充斥著權力鬥爭、陰謀、暗殺、密告、肅清,對一個五品官來說,是個很難平安生存的時代,可是王玄策的名字卻絲毫沒有在曆史事件中登場,筆者推想他是做著需要專門技能的高階工作、過著與權力鬥爭毫無關聯的人生吧。
看過年表之後,可以明了七世紀的世界是以亞洲為主的時代,當時東邊有大唐創造盛世,西邊有伊斯蘭勃興,然而西歐卻沒有發生任何會在世界史記載的事件,就像黑暗的深淵般安靜無聲。
王玄策是與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同一時代的人物,其實他與日本亦有些淵源,目前奈良現存的佛足石銘文,就有記載「大唐使人王玄策」等字。據說這是派往長安的遣唐使內,一位叫黃文本實的人物抄寫而成,不過很遺憾的是,筆者也沒看過實物。
在此有必要解釋關於本作的文體,因為本次的文體或許會嚇到至今持續閱讀筆者作品的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