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9、從黑社會說到洪門(1 / 3)

犯罪集團化是南方一些地區令人頭疼的問題,有人說這與當年的秘密會社(或稱“會黨”“幫會”)洪門有關。長江以南正是洪門活躍的地區,當今的一些黑社會是當年秘密會社的繼續。這種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解放前的洪門是一個複雜的存在。作為秘密組織,它在辛亥前與辛亥後不一樣,國內與國外不一樣,解放前與解放後不一樣,而且在那時候也往往因人而異,不可一蒿打翻一船人。洪門作為秘密會社,它是江湖型而非地域型的。其構成非常複雜,它以四處漂泊的遊民為主體,也包括了一些其他階層的人士。雖然,這個組織在初創時是具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反清使命),但是由於組織內的絕大多數人是衣食不繼的遊民,因此,在其存在的三百餘年中還是以“謀食謀財”為主要目的。在謀求這種“非政治化”的目標之時,由於時間、地點和社會環境的差別,其捋掠對象不同,這樣就很難籠統評價洪門的是非善惡。

清代以來,廣東是個出會黨的地方,因為那裏地少人多、遊民泛濫,所以各種遊民的秘密組織也出現在此。大名鼎鼎的司徒美堂(1868-1955)就是廣東省開平縣人。他出身於破產農民的家庭,幼喪父,靠母親撫養成人。他習過武,也讀過幾年私塾,十四歲到美國打工,當過廚師、水手,曆盡艱辛。十七歲時因為讀了革命派人士在國外廣泛傳播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反滿作品,從而參加了以“反清複明”為宗旨的秘密會黨——洪門的致公堂。那時,在美國生活的華僑常常受美國流氓的氣,身高力大、有打鬥能力,又特別講義氣的司徒美堂專愛打報不平,替受欺負的華僑出氣,為僑界所尊重,逐漸成為僑界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孫中山先生以“洪門大哥”的身份到美國搞革命活動時,司徒美堂在波士頓謁見孫先生,並擔任了孫先生的保衛人員兼廚師,從孫先生那裏學習了許多革命道理。司徒美堂頗有組織能力,致公堂發展到八九萬人,其核心組織安良堂也有兩萬餘人。辛亥革命以後,海外的洪門實際上已經轉變成僑胞的自救和互助組織,而且頗有勢力,富蘭克林·羅斯福在擔任美國總統之前,為致公堂當過二十餘年的律師。抗日戰爭爆發了,民族主義高漲,僑胞的愛國熱情也在高漲。此時,洪門則成為團結僑胞參加抗日活動的紐帶。後來,隨著僑民文化的提高、現代意識的高漲,把本來隻是秘密會社的一個堂的致公堂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政黨——致公黨,其成員也還是以海內外愛國華僑為主,並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解放戰爭時期,致公黨與蔣介石分道揚鑣,成為與中共合作的八個民主黨派之一。解放後,司徒美堂參加了新政協,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的四十三個委員之一,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務委員。為國家的建設做了許多工。這是正麵的例子。

會黨領袖成為反動分子和犯罪分子的廣東人也有。四十年代,廣東最大的幫會組織是洪門忠義會,它的創始人是葛肇煌。葛肇煌(1900-1954)廣東柯源人。在國民黨軍隊中擔任過下級軍官,當過軍統。洪門忠義會這個組織是他從日本手中接管過來的。這個組織在日本統治時期幹過許多壞事,國民黨來了,在葛肇煌操縱下,又成為其反動統治的基礎。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其行政院遷到廣州辦公之時,為了延續這個反動政府的陽壽,葛肇煌十分賣力,一度準備潛下來,與共產黨作“長期”鬥爭,為此,被“行政院長”閻錫山委任為“湘粵桂邊區反共救國軍總指揮”。解放後,葛肇煌逃到香港,受到當地三合會的支持,並且背靠國民黨軍統,很快恢複了過去的組織。後來還把洪忠義會改名為14K黨,名副其實地變成一個黑社會組織。在香港、澳門為非作歹,還配合台灣的軍統特務組織,派遣特務分子到大陸搞破壞活動。從葛肇煌及其所操縱的洪門忠義會的所作所為來看,可以說是一個反麵的例子。

同是洪門為什麼會如此大的分別呢?這與它以遊民為基礎有關,與其領導人的政治選擇有關,更與這個組織的原始性有關。那麼洪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呢?這要從清代初年說起。

明朝的滅亡與清朝的建立不是一般的改朝換代,而是要由一個從關外來的少數民族取代漢族皇帝坐龍廷,用顧炎武的話來說,這是“亡天下”。“亡天下”對當時絕大多數的漢族人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在滿人入主中原的過程中,漢族人的反抗最為激烈,特別是東南和西南這兩塊地方的反抗鬥爭持續了二三十年之久。東南一帶的反清鬥爭是鄭成功領導的。據天地會(洪門最早的正式名稱)內部流傳的文件說,天地會的建立實際上是漢族人民反滿鬥爭的繼續。天地會的內部流傳的文件叫“海底”,其中說到建會“根由”時,說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退守台灣之後,覺得反清的中心還是在大陸,因此,除了在台厲兵秣馬之外,還要在大陸播下“反清複明”的種子。於是,他從《水滸傳》等通俗小說學來了“開山立堂”,以結拜的形式建立秘密組織,定名為“金台山”、“明倫堂”。他還派遣了部將蔡德忠、方大洪(他就是負責廣東省的一房,現在香港拍攝的方世玉就是作為方大洪的後代來描寫的)、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五人向中原發展,這五位就是洪門中常說的“前五祖”。他們改裝到了福建省莆田縣九連山的少林寺,投奔方丈智通,寺中有僧一百二十八人,個個武藝高強,又講義氣。後來鄭成功的侄子鄭君達本隨父在廣東經商,父親去世後,因為知道叔父的部將蔡德忠等在莆田少林寺,便帶妻子郭秀英、妹妹鄭玉蘭和他的兒子鄭道德、鄭道芳等人來投靠他們,以期在有利的時候共圖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