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辣椒病蟲害防治(2 / 3)

10.辣椒黃萎病

發病初期植株枯萎,下部葉片上卷,葉緣或葉尖首先變黃,而後變褐;隨後,植株發育受阻,整株植物永久性萎蔫,葉片黃化,開始脫落;莖基部的木質部維管束組織變褐,然後沿莖向上部擴展至枝條下端。該病多發生在生長中後期,感病後植株矮化,節間縮短,是典型的土傳病害。

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與禾木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②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漚製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機肥。苗期或定植前噴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定植田每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千克進行土壤消毒。③發病初期用10%治萎靈水劑300倍液,或80%防黴寶超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350倍液,每株灌藥液0.5升。也可用12.5%增效多菌靈濃可溶劑200~300倍液,每株澆灌100毫升。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11.辣椒汙黴病

主要危害葉片。初期產生汙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黴點,後期形成煙霧狀物,布滿整個葉麵、果麵等處,嚴重時幾乎看不見綠色部分,全被黑色黴層所覆蓋,影響光合作用。受害葉片早落,果實提前成熟但不脫落。田間濕度大、粉虱發生多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病殘體,並集中深埋或燒毀。②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雨後及時排水,注意降低田間濕度。③及早及時防治粉虱。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0%防黴寶2號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每10天1次,連噴2~3次。

一種農藥在同一種病蟲上反複連續使用,經過一定時間後,就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使農藥防治效果降低,甚至不再有效,因此,要合理交替使用農藥。選用作用機製不同的農藥交替使用,不但能擴大防治範圍,提高防治效果,還能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

12.辣椒黑斑病

以侵害果實為主。初侵染時形成褪色小斑點,隨著斑點擴大逐漸變淡褐色或黃褐色,形狀不規則,中間稍凹陷。潮濕時病部散生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嚴重時連片成黑色黴層。病斑在擴展過程中,常愈合成大壞死斑,使病果幹枯。辣椒收獲後病菌隨病殘體留在栽培地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①采取地膜栽培能促進植株根係發育,增強抗性,有利於阻止病害的傳播。②定植前增施腐熟優質農家肥。③藥劑防治。發現病果及時摘除,並選噴下列藥劑防治: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DT(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等。每7~8天噴1次,視病情決定噴藥次數。

農藥的鑒定可采用直觀法。對粉劑農藥,先看藥劑外表,如果已經明顯受潮結塊,藥味不濃或有其它異味,並能用手搓成團,則說明已經基本失效;對乳劑農藥,先將藥瓶振蕩後靜置,如果藥液混濁不清或出現分層(即油水分離),有沉澱物生成或絮狀物懸浮,說明藥劑可能已經失效。

13.辣椒褐斑病

主要危害葉片,在葉片上形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發病初期病斑呈褐色,隨病斑發展逐漸變為灰褐色,表麵稍隆起,周緣有黃色暈圈,病斑中央有一個淺灰色中心,四周黑褐色,嚴重時病葉變黃脫落。莖部也會染病,症狀與葉片類似。高溫高濕持續時間長,有利於該病發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①清理田園,實行輪作。②搞好種子消毒。③保護地栽培時,定植前用煙霧劑熏蒸棚室(此時棚室內無蔬菜),殺死棚內殘留病菌。生產上常用硫磺熏蒸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間用硫磺0.25千克、鋸末0.5千克混合後分幾堆點燃熏蒸1夜。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20%苯霜靈乳油35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50倍液,每7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

14.辣椒葉斑病

該病可侵染葉片、莖、花梗、萼片,多發生在靠近葉緣處,可連成大塊壞死區。葉柄、莖、花梗和萼片等部分病斑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果實上也可形成許多小斑點,病斑周圍有很小的黃色暈圈。種子是遠距離傳播的唯一途徑,一般通過雨水反濺、灌溉水、移栽、打頂,造成相互傳染。

防治方法:①與非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實行2年輪作。最好與玉米、豆類輪作。②播前用52℃溫湯浸種15分鍾,或用1%次氯酸鈉浸種1分鍾,再用清水洗淨後催芽播種。③農藥防治。應在發病初期或暴風雨後立即選用與防治辣椒瘡痂病相似的農藥噴施。要對症下藥,使用合適的農藥類型和劑型。如殺蟲劑中的胃毒劑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蟲有效,但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則無效;撲虱靈防治白粉虱若蟲有特效,但防治蚜蟲則無效;辟蚜霧防治桃蚜有特效,但防治瓜蚜效果差;甲霜靈防治各種蔬菜霜黴病、早疫病、晚疫病等有效,但防治白粉病卻無效。

15.辣椒早疫病

苗期發病多在葉尖或頂芽產生暗褐色水漬狀病斑,引起葉尖和頂芽腐爛,手感滑溜;幼苗上部腐爛後,形成無頂苗,甚至爛至床土麵;病部後期可見墨綠色黴層。成齡植株發病時,多在葉片上產生許多水漬狀病斑,發展後為灰白色圓形病斑,病部下陷,稍有木栓化但不穿孔,引起落葉,發病組織表麵可見墨色黴層。

防治方法:①重點調整好保護地內溫濕度,防止棚內濕度過大,溫度過高。②采用粉塵法於發病初期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畝次1千克,隔9天1次,連續防治4次。③施用45%百菌清煙劑或10%速克靈煙劑熏煙,每畝次200~250克。④按配方施肥,充分施足基肥,適時追肥。⑤發病前噴灑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以上保護劑對早疫病防治關鍵在於用藥早。發病後用藥雖具有一定抑製作用,但不理想。⑥把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配成180~200倍液,塗抹病部,必要時還可配成油劑,效果更好。

無公害蔬菜要求“三個不超標”:一是農藥殘留不超標,無公害蔬菜不含禁用的高毒農藥,其他農藥殘留不超過標準允許量。二是硝酸鹽含量不超標,食用蔬菜中硝酸鹽含量不超過標準允許量,一般控製在432ppm以下。三是“三廢”等有害物質不超標,無公害蔬菜必須避免環境汙染造成的危害,工業廢氣、廢水、廢渣等三廢有害物質不超標。

16.辣椒根腐病

該病僅局限於根部和莖基部。病株發育不良,較矮小。

後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日清晨尚可恢複,反複多日後植株枯死;病株莖基部及根部皮層變為褐色至深褐色,呈濕腐狀;最後病部縊縮,腐爛,皮層易剝離,露出暗褐色的木質部。

早春和初夏陰雨連綿、高溫、高濕、晝暖夜涼的天氣有利發病。

種植地低窪積水,田間鬱閉高濕,根部受螻蛄危害傷口多,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會加重病情。連作地、低窪地、黏土地發病重。

防治方法:①加強苗床管理,移栽時注意不要傷根。做好田間栽培管理工作,尤其注意田間不能有積水。及時中耕,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注意施用腐熟的有機肥,防止地下害蟲危害根係。②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噴淋或灌根,每穴用藥液量350毫升左右,隔10天左右1次,連續2~3次,效果明顯。

17.辣椒瘡痂病

又稱細菌性斑點病。葉上初呈水漬狀黃綠色小斑點,後為不規則形,邊緣隆起呈暗褐色,中間凹下呈淡褐色,表麵粗糙,葉緣、葉尖變黃、幹枯脫落。莖上病斑為木栓化隆起呈縱裂瘡痂狀。果上病斑初起為小黑點,後變為直徑1~3毫米稍隆起的圓形或長圓形黑色瘡痂狀病斑,病斑邊緣有裂口,潮濕時瘡痂中間有菌液溢出。

防治方法:①種子嚴格消毒。②加強田間管理,實行2~3年輪作,注意排水防漬。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和降雨後及時噴灑農藥,常用藥劑有72%農用鏈毒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401”抗菌劑5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或50%DT(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霧,重點噴灑病株基部及地表,效果較好。每7天噴1次,連續3~4次。

參考氣候條件用藥,如雨天不宜噴霧;早晨露水未幹前不宜噴霧,宜噴粉;大風和中午高溫時應停止噴藥。

18.辣椒青枯病

初期僅表現為最幼嫩的1至幾片葉萎蔫,最初萎蔫尚可恢複,以後趨於穩定。條件適合時2~3天即可表現為全株萎蔫。葉片從下向上褪綠變黃,後期呈褐色焦枯。病莖外表症狀不明顯,縱剖莖部維管束變為褐色,橫切麵保濕後可見乳白色黏液溢出,別於枯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