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不乏矛盾與衝突的發生,怎樣處理矛盾成了困擾很多人的一個問題。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麼去化解矛盾,反而讓矛盾進一步升級。我們應該學會及時、大膽、靈活、冷靜地處理矛盾,讓自己成為處理疑難問題的能手。

技巧80.留有餘地地溝通

俗話說:“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在人際交往中,萬不可把話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餘地,就像行車走馬一樣,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在說話的時候,多使一點“太極推手”的功夫,要讓自己永遠保持一些能夠回旋應變的能力,才不至於引發矛盾。

有一種人,反應快,口才好,心思靈敏,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利益或意見的衝突時,往往能充分發揮口才,不留餘地地和對方溝通,把對方辨得臉紅肚子粗,啞口無言。不留餘地地溝通是指以頑固心態和強勢語言與人溝通,指溝通的一方以頑固的心態和強勢的語言與人溝通,令對方備感不適,難以接受。

這種溝通的其突出表現是在交流態度上自以為是,固執己見,不肯讓步和妥協,直到對方被自己所說服才罷休;在交流過程中咄咄逼人,氣焰囂張,慣用舊事小癖壓製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留餘地溝通的心理基礎是自戀,它使得人在溝通中缺乏同感共情,不善換位思維,因而不能寬容別人,而總是苛求別人。慣用不留餘地溝通的人,會變得越來越不做自我反省,而是慣於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

在辨論會、談判桌上,這種人也許是個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繭自縛場合中,這種人反而會吃虧,因為日常生活和工作場合不是辨論場,也不是會議場和談判桌,你麵對的是你的朋友、同事、親人,你辯贏了隻凸顯你隻是個好辨之徒且沒有“心機”罷了。

在群雄並起的三國,謀臣良將各為其主效力,可謂群英薈萃,其中張昭也算得上佼佼者。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開國元勳和決策人物。孫策在臨終時曾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委以重托。孫權登基後,更命張昭為輔吳將軍,待以師禮。可惜張昭後期建樹平平,屢與孫權較真,最後不得不以年老多病辭官。

史書記載,張昭少而好學,博覽群書,謀略出奇,忠誠方直。他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直言敢諫,剛正不屈。但到了晚年,他的進諫則越來越以不留餘地的模式進行。對此,早期的孫權還能從善如流,但後期的孫權則多冷眼相待,還批評張昭“幾誤孤大事”。可悲的是,張昭還是我行我素,屢令孫權顏麵盡失,搞得兩人水火不融。在這當中,孫權固然有其不足,但張昭的強勢語言,也難免有越矩過火之嫌疑。

東吳嘉禾元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臣吳,孫權聞之大喜,遣使大加封賞。張昭認為其降有詐,極力諫阻孫權。孫權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說:“吳國之士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嚐恐失計。”張昭淚流滿麵,以不負太後、孫策顧命之托,據理力爭。孫權也“擲刀致地,與昭對泣”,並說:“我尊敬你已經夠可以的了,你卻好幾回在大夥麵前掃我的麵子,使得我老是害怕自己做錯事。”此後,張昭托病不朝,孫權知其原委,生氣地派人用土把他家的門堵上。張昭則從裏麵也以土封門,表示不再出門。後來的事實證明張昭的判斷是正確的,孫權後悔不納張昭之言,故“數慰謝昭”。但張昭就是不出,孫權“過其門呼昭”。張昭辭以疾篤。孫權放火燒門,逼他出來,但張昭還是堅決不出門。孫權氣得沒辦法,急忙命人救火。最後張昭被兒子扶出,孫權才得以與他見麵。

可以說,張昭的“冷遇”與其不留餘地的溝通模式有著極大的關係。

按理說,張昭直言不諱,盡忠職守,是想讓孫權成為一個理想的帝王。但過度的耿直與批評,則會逾越君臣之大限,孫權會越來越反感張昭。東吳嘉禾元年,孫權稱帝後大會群臣,張昭舉笏致賀,但還沒來得及張口,孫權就說:“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如此諷刺張昭當時的主降之舉,可見孫權早就對張昭心懷不滿。

張昭在溝通中固執己見,不知變通,常把心氣甚高的孫權折騰得低聲下氣,沒了君主帝王的尊嚴。難怪當丞相職位空缺時,無論百官怎樣推薦張昭,孫權絕不鬆口答應,更直言:“當丞相事情繁瑣,而張昭性情剛烈,不聽他的,埋怨之心將生,這不是他能處理好的。”足以可見張昭固執己見、強製壓迫的為人處事方式。

其實,張昭隻要注意溝通方法,孫權還是很願意接受其批評意見的。例如,建安二十三年,孫權好田獵,常親自騎馬去庱亭射虎,並多次身入險境。張昭私下勸諫孫權,作為君主應“駕禦英雄,驅使群賢”,而不應馳逐於原野,校武於猛獸,這樣一旦有所危險,恐遭到天下人恥笑。孫權聽了,忙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之後,孫權還專門做了射虎車去打獵,以避免在狩獵中遭受猛獸的圍襲。

能言善辯不是壞事,但運用不當則會壞事,你的好口才應該用來說明事理,而不是用來戰鬥。有好的口才,也必須要有相對的內涵,否則別人會笑你全身隻有舌頭最發達。要駁倒對方,保衛自己的意見時,點到為止即可,切莫讓對方“無地自容”,換句話說,要留有餘地地溝通。別人得罪你時,你雖理直氣壯,但也不必把對方罵得狗血淋頭。若自己的觀點有錯,要勇於認錯,並接受對方的觀點,切莫用辨論的技巧死命反擊,因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硬辨隻會讓人看不起你。

好口才再配上好的“動機”,這樣的人無疑會很有影響力,如果空有好口才而不知留有餘地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因為他把“逞口舌之快”當成一種快樂,這是做人的悲哀。

隻有留有餘地地溝通,才能不得罪他人,才能大矛盾化小矛盾,小矛盾化無。

技巧81.一笑化敵意

武漢某飯店西餐廳,一位德國客人在點菜時誤將“牛排”說成了“豬排”,菜上席後一品嚐,他連連搖頭。服務小姐問明原因後,立即返回廚房,將“豬排”換成“牛排”,端上餐桌歉意地笑著:“先生,實在對不起,是我服務不周到。”客人連忙擺手道:“小姐,這不是你的錯,是我的疏忽。”小程笑著說道:“先生,請品嚐牛排,如果不滿意,我再給您換一盤。”客人頻頻點頭道謝,事後,他對同事們讚歎道:“我有機會再來武漢,一定還要來下榻這家飯店,再次領略程小姐微笑服務的風采。”

事實上,一次可能發生的矛盾就在服務小姐的微笑中扼殺了。

笑比哭好,微笑是金,用笑容還可以成功地化解許多矛盾和爭端。朋友與同事之間,難免會產生誤會,發生不愉快,是冷眼以對,還是泰然處之?是深化矛盾,還是消除在萌芽之中?這就要看當事者的態度了。你若大度,對方也會還之於寬容,你若耿耿於懷,雙方勢必難以和好如初。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再深的矛盾,當麵對微笑時,也隻能強行壓製下去。笑與笑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應用好,也不是每次微笑都可以達到最佳的效果,自身性格在此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向嚴肅的人,讓他無論如何也堆不起那滿麵的笑容,一直不善於言談的人,更難讓他變得幽默風趣,來化解各種矛盾。

假若兩個女人,因為一件小事,發生了小小的爭執,為了緩和緊張的氣氛,其中一個A笑著捅了捅另一個B,“嗨,真生氣了啊?”B麵露苦笑,隻好故作大度地回答,“沒有啦。”然後二人將事情解釋清楚,誤會很快便得以消除。這遠比板著臉,不歡而散要強百倍。

再假若一位男領導,指揮著忙得團團轉的女職工,女職工氣哼哼地嘀咕,“你讓我喘口氣好不?”領導笑道,“誰不讓你喘氣了?你快喘快喘!”旁邊一人接著道,“要不把她的鼻子捂住。”使得這位女職工有火發不出,哭笑不得地繼續忙碌著,不好意思叫苦叫累了。

笑容在嚴肅的氛圍中,不但可以起到調節的作用,還可以化幹戈為玉帛,提高工作積極性,緩解煩累和矛盾。這種調節方式,在異性之間的效果更為顯著,大概跟異性相吸有一定的關係吧。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一句話,在同性和異性之間,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完全相同。還因為,多數男人比較大度,不好意思跟小女人計較。

在充滿笑意的環境中生活,心情非常舒暢,心態也格外年輕,似乎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美好。就像有些人所說,“苦點累點不要緊,隻要幹得開心就好!”相信這是許多人的心聲。喜歡勾心鬥角的畢竟是少數,簡簡單單地生活,簡簡單單地做人,多好啊,何必讓自己活得那麼累呢。

在很多獲得“先進單位”的組織,榮獲“優秀員工”的個人,無一個不是堅持用微笑服務,用微笑化解矛盾。

一家大型酒店,一位中年先生跑到前台一臉不高興的問:“我前兩天就訂的一桌酒席,怎麼看上去你們沒準備似的?”“不會的,如有約定我們會準備的,請問是不是搞錯了?”客人聽後大發雷霆並與服務員爭執起來,酒店經理聞訊趕來,剛要解釋,客人就指著她出言不遜的罵起來。當時經理很清楚,這時解釋毫無意義,隻能冷處理。自己默默的“洗耳恭聽”,臉上始終保持親切友好的微笑。等客人把話說完以後她才解釋了她們的有關預約規定,並對客人表示歉意。客人接受了她的勸說,並誠懇的說:“你的微笑和耐心征服了我,我剛才真不應該,希望下次還能看見你親切的微笑。”

微笑是帶著體溫的一縷陽光,溶化世間的人情冷暖;微笑是滋養心靈的一汪甘泉,讓愛在心中開出快樂之花。無論你在何種地方,無論你在做什麼,在人與人之間,微笑均是其最為普及的語言,她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無形隔閡。人與人之間的最短距離就是一個可以分享的微笑,縱然你對自己微笑,也可使其與自己的心靈進行交流與撫慰。

想想看,當你麵對著那翹起嘴角的翹起,彎起的弧度,那令人舒暢的微笑時還會大聲埋怨,發怒嗎?

生活中矛盾總是無法逃避的,而化解矛盾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他人一個微笑。在電梯裏,鄰居不小心碰撞到你,你的一個微笑化解了矛盾;在公共汽車上,乘客不小心踩到你的腳,你的一個微笑化解了矛盾。

生活中的太多矛盾常使我們煩惱,讓我們帶著微笑吧!

微笑吧,用微笑把對方心中的敵意泯滅吧,用微笑來化解矛盾吧!

技巧82.巧借第三者

說起第三者,總容易讓人想起婚姻感情中的第三者,我們這裏要說的第三者是在人際交往中可以幫助你化解矛盾,結束尷尬的第三者。

關於蔣介石的為人處世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1932年3月2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陳賡在上海被捕。麵對敵人的嚴刑拷打逼供,他大義凜然,並揭露臭罵了前去軟化投降的叛徒。4月,陳賡被押往南京。後又被押往南昌。到南昌後,陳賡被軟禁在南昌市的江西大旅社。為了誘逼陳賡自首,蔣介石首先派鄧文儀去勸降。

鄧文儀是黃埔第一期畢業生,作學員時就是一個右派人物,他和陳賡既是“同鄉”,又曾是“同窗”。陳賡也深知鄧文儀的反動經曆,打心眼裏鄙視他。

陳賡被押解到南昌時,正值鄧文儀“榮任”蔣介石侍從秘書兼南昌行營調查科科長。一天,他帶些禮物,來看押解到此的陳賡。他一進屋,就把自己剛剛印行的《青年戰爭革命》小冊子,雙手遞給陳賡。陳賡笑笑:“嗬,你還在舞文弄墨。”

鄧文儀的臉刮得光光的,頭發梳得油亮,嘴角掛著微笑。說:“現在要安定社會,繁榮農村,改進教育,發展經濟。蔣委員長如此器重你,你何不重整旗鼓,再展宏圖呢?”陳賡往鋪上一躺,蹬掉鞋子,說:“鄧文儀,老話說捆綁不成夫妻,你幹嗎要把我往你身上拉?我是共產黨的人,死了也不進你們蔣家的牌位。你走吧,我要睡了。”鄧文儀不好再勸,轉身走了。

第二天,他又來了。帶了些綢料襯衣、嗶嘰長衫、禮帽之類。訕訕說道:“校長要見你,我領你去吧。你先洗洗澡,刮刮胡子,換換衣服,總得講點禮貌呀!”“禮貌?你們把我整成這個樣子,還有臉說禮貌?告訴你,我身上還有三十六隻老白虱,走到哪兒我帶到哪兒,叫你們也嚐嚐滋味!”鄧文儀頓時也覺得身上發癢,但還是硬著頭皮進行勸說。結果還是遭到了陳賡的嚴詞拒絕。

在這一情況下,蔣介石隻好親自出麵會見陳賡。

這時候的鄧文儀正在蔣氏手下享受榮華富貴,與陳賡既是老鄉又是同窗,蔣介石巧妙地利用鄧文儀這個第三者出麵來做陳賡的工作,比他來出麵做工作很有說服力。

運用第三者出麵化解矛盾,或者解決問題,是蔣介石處人中一個常用的方法。以第三者出麵,既可現身說話,又可以局外人旁觀者的身份“貌似公允”地做工作。

借他人的口,說自己的話,還是化解尷尬的重要的技巧。孫犁在《荷花澱》中描寫幾位婦女: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聚在水生家裏來,大家商量。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這幾個青年婦女的丈夫都參軍走了,她們的共同心理是很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駐地探望一下。但是,由於害羞,不好當著眾人直接說出來,就各找了一個借口來表達本意,仿佛到駐地去的理由是充分的,非去不可。這就委婉地說出了自己的意願。

這種假借他人之口的表達方式,常常是從側麵切入,暗中點明自己要說的最主要的意思。

從前社會上有一種人,叫“媒婆”,專門從事介紹男女相識、牽線搭橋的勾當。那時候男女授受不親,結婚前不能戀愛約會,有什麼要求願望全靠她來傳遞,可以想見這項工作何等之難!如果沒有一張伶牙俐齒,不會察言觀色,沒有一套過硬的交際本事,恐怕是難以勝任的。

如果你在求人時,能夠找到這樣一位人才,讓他盡其所能,從中撮合,傳遞信息,論理說情,真是再好不過了。

尷尬,有時是相對的,而不是相互的。同一句話,己方難以出口,由對方先開口,說出來卻可以自然而然。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準備借助於好友趙某的路子做筆生意,可就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趙某的第二天,趙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趙某的未亡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又難以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王某是這樣對趙夫人說的:“真沒想到趙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趙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你看困難大嗎?要幹的話,早一天好一天。”看他,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卻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趙妻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於下去。結果呢?趙妻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某人為了推銷百葉窗簾,他知道某公司的經理與某局長是老相識,便打聽到經理的住處,提一袋水果前往拜訪,彼此寒暄後,他說出了幾句這樣的話:

“這次能找到你的門,是得到了王局長的介紹,他還請我替他向您問好。”

“說實在的,第一次見麵就使我十分高興……聽王局長說,你們的公司沒有裝百葉窗簾。”

第二天,百葉窗簾便成交了。此人高明之處就是有意撇開自己,用“得到了王局長的介紹”這種借他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借他人之力的迂回之法,令對方很快就接受了。

不想或不便直接麵對的人,巧借第三者從中周旋,穿針引線,便可化解矛盾。難堪的事巧借第三者一打扮,就變得不再尷尬;有風險的話,通過別人傳過去,便有了進退的餘地。所以,借用第三者往往比本人直接出麵有更好的效果。

技巧83.和諧地化解夫妻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