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童謠千百年來以其俏皮生動的鄉音,朗朗上口的鄉韻,耐人尋味的鄉情,給予一代又一代溫州兒童獨特而又有效的教育,讓傳唱它的人娛樂身心、表達情感,從中能體驗到溫州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它的確就像一塊融合了溫州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壓縮餅幹,是廣大溫州兒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然而,隨著曆史的發展,由於電子時代和信息浪潮的到來,大眾文化的興起,動畫片等新的藝術形式成為兒童的主要精神食糧,溫州童謠也正日益被人們遺忘,正遭遇著不小的“尷尬”,麵臨著失傳的危機。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孩子,顯然被這個時代層出不窮的新鮮玩意兒抓住了眼球,現在溫州人中90年代出生的很多兒童已經不會講溫州話了,更不會念溫州童謠。對溫州方言的疏遠,對溫州傳統文化的漠視隻能讓溫州兒童的家鄉意識愈發淡薄。為此,讓溫州的孩子了解、熟悉溫州童謠,掌握、傳承溫州童謠,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是我們刻不容緩的使命和責任。當今的溫州人對溫州童謠的了解,大家幾乎一致認同是從老一輩口中聽到學會的。年長的比年輕的對溫州童謠的熟識程度明顯多得多。而年輕的一輩最終會長大,可他們自己都不會溫州童謠,又怎麼能將溫州童謠繼續傳唱呢?這不免讓我們感到擔憂。溫州一些從事民間藝術創作和研究的藝術家也認為,一種好的民間文化被遺忘是十分令人痛惜的,但所慶幸的是仍有些許老人還教唱著他們的子孫,讓孩子們傳承“溫州童謠”這一民間文化,使溫州童謠還不至於銷聲匿跡,但僅憑這些夕陽老人的懷舊之情是無法真正挽救“溫州童謠”的。希望溫州童謠可以通過“朝霞”繼續傳承,而不是在“夕陽”的懷中喘息。
2008年11月8日,“世界溫州人研究中心”在溫州大學成立,它以研究海內外溫州人、發揚溫州人精神、促進世界溫州人聯誼工作為宗旨,並借以加強對溫州人的學術研究,為溫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世界溫州人研究中心”的成立將搭建多學科研究溫州人的平台,對大力開展結合溫州實際的研究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研究溫州人少不了溫州話,溫州話是溫州人思維的載體,交流的手段,也是溫州人為人處世、勞作生活、人生感悟等深厚的文化沉澱,是溫州人靈魂的核心,然而麵對溫州人中90年代出生的小孩已經不會講溫州話的情況,2008年5月政協第九屆溫州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金文平委員的提案給了我們啟示。他認為,第一,要把“溫州話”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並製定保護計劃,予以落實;第二,要把溫州方言中的童謠、兒歌及民間故事等編入中小學生鄉土教育的課程;第三,要把每年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定為“溫州話日”,讓全社會都能達成共識,溫州人要講溫州話。金文平委員的提案得到了溫州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複函中明確表示政府已經或將要采取了保護、傳承溫州方言和溫州民間文化的相關措施,可見這個挽救民間傳統文化的呼聲已引起了全社會重視。然而,讓當代溫州的兒童了解、熟悉溫州童謠,掌握、傳承溫州童謠首先要找出溫州當代兒童遠離童謠的原因,並針對諸類原因製定合適的策略,才能對溫州童謠的傳承產生一定的正麵影響。
一、當今溫州兒童對溫州童謠的認知現狀
筆者曾於2010年分別對溫州市鹿城和瑞安的兩所小學的學生、教師及幼兒園的幼兒、家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得知,當今溫州的兒童對溫州方言和溫州童謠的認知、接受情況不容樂觀。小學生基本聽不懂和全不懂溫州話的分別為50.67%和22.66%,80%的小學生平時用普通話交流,可見大部分小學生對溫州方言都很生疏。幼兒中選擇不會和基本不會講溫州話的分別為28.8%與50%,90%的幼兒平時用普通話交流。對溫州方言的疏遠勢必會成為他們對傳統童謠理解的障礙。調查結果恰恰證明了以上推測。在“你的孩子會念溫州童謠嗎”這個問題中,“一首也不會念”和“隻會念一首”的占了70.7%。考察他們對溫州童謠《十二月令》和《正月初一頭》的理解時,在“懂童謠的意思嗎?”問題的回答中表示全不懂占了89.6%,剩餘的為基本不懂。對“《十二月令》中的溫州傳統節日及風俗有哪些了解?”的回答中,除了“五月五,過重五”、“十一月,吃湯圓”這些較熟悉的節日和風俗外,其餘都不理解。至於童謠《正月初一頭》,孩子們對之的理解也不夠理想,除了如“阿二想湯喝,阿六頭打腫”這些平時有聽到的語句,對童謠中的如“單個頭、縣前頭、醬菜頭”,“拔雙箸、端起呡、挾箸添”這些詞語的理解仍然幾乎為零。在“你喜歡溫州童謠嗎?”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不喜歡(21.33%),一般(44.00%),比較喜歡(28.00%)很喜歡(6.67%)。並且讓不喜歡溫州童謠的學生說說理由,總結後有:舊童謠用溫州話念誦,太難懂;童謠內容太老土。可以看到,對溫州童謠持不喜歡或者一般態度者居多,占了65.33%,對於不喜歡童謠的兒童大部分因為溫州童謠的內容難懂且老舊,趣味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