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2 / 3)

對在職小學語文教師進行訪談後發現,大多語文教師會兼地方課程的教學課。但諸如溫州童謠等傳統文化的教學往往隻是形式化的“蜻蜓點水”,甚至經常性會被語文和數學等文化課所取代。幼兒園裏隻有21.7%的教師肯定自己有開展溫州童謠的教育教學活動,沒有教師的牽引和幫助,童謠教學將會被“高高掛起,置之不理”,學生無法走近和了解家鄉童謠,對內容沒有很好的把握,不能理解和感受其中的趣味,因而很難喜愛溫州童謠。而以上這一切,又與教師和家長們的對孩子的牽引有莫大的關係。

問卷中以多選的方式向兒童提問“你大部分的課餘時間都花在哪裏呢?”,而結果顯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花在補習、參加培訓班、網絡遊戲和作業上的時間都隨之升高。從幼兒園到小學,兒童的業餘時間基本上都花在圖書、電視、網絡遊戲等娛樂和文化藝術學習上,至於溫州童謠之類的傳統文化學習不會主動去學習。

2.兒童遠離溫州童謠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對家鄉方言的疏遠和家鄉文化的陌生。

溫州傳統童謠是以溫州方言來念誦的,其內容包涵諸多溫州方言中的土話和俗語,倘若沒有一定的方言基礎和實踐,孩子們是很難理解的,調查顯示,溫州小學生對方言中一些溫州事物和地名的了解掌握都有很大的困難,大部分孩子連日常交流也不用溫州方言,不會說方言當然就不會念童謠。1986年,國家教委和國家語委召開了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在工作報告中指出:“在本世紀內要努力使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工作語言、宣傳語言、交際語言,並提出衡量普通話水平的三個等級。”各級各類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讓在校生說普通話,避免在學校講方言。十幾年後的今天我們確實發現普通話的大力推廣頗為成功。當下溫州,推普工作取得了成效,在孩子們中間,普通話已經發展為交際語言了,所以為了適應孩子們的發展,溫州的爸爸媽媽甚至是爺爺奶奶們,不惜舍棄自己說了幾十年的溫州方言,來營造孩子們學習普通話的環境。於是乎,孩子們在校遠離溫州話,在家、在社會也隻使用普通話。為此我們曾在新華書店旁的零食店進行半天的蹲點觀察:從早上8點半到11點半的三個小時中,前來購買零食的小學生為53名,隻有4名學生用溫州話詢問價格,並且這幾名說溫州話的均為高年級的學生。我們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少的孩子會說溫州話。普通話學習和掌握的低齡化蔚然成風。這對他們學習和掌握以溫州方言來念誦的溫州童謠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當代小學生的生活世界被現代化的學校教育充實著,被開放的網絡包圍著,被層出不窮的電子遊戲侵占著,他們的生活年年更新改變,以致傳統童謠中反映的民間風俗和習慣與當代小學生的生活差異很大,如《十二月令》中出現的“正月燈,二月鷂”這些舊場景已經不能或是很少能讓現在的孩子看到了;而像“四月四,做做戲”的習慣,對當今的孩子來說根本沒有概念。“做戲”的民間傳統在時代發展中悄然遠離我們的社會,也遠離孩子的生活。所以在少數有學校、家庭還有傳授這些信息的情況下,孩子們還能有點接觸,而更多的孩子對此一無所知。社會在發展變革的同時,有新鮮事物進入我們的生活,人們就會喜新厭舊地拋棄一些舊習慣和風俗,導致當下的兒童生活環境與童謠中描述的幾十年前的生活具有天壤之別。遠離傳統習俗和習慣,對之產生陌生和距離感,當今的兒童們,怎會主動喜愛這即將逝去的寶貴藝術呢?

其次是社會信息及媒體、當代網絡的影響。

當代兒童處於信息化的時代,網絡、電視、兒童讀物等充滿了兒童的課外世界。兒童利用網絡可以搜羅到大千世界的各種信息。網絡有著快捷性、廣泛性、持久性、大容量、交互性等優點:它能提供畫麵美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使孩子能夠進行大知識量的獲取與保持,特別是網絡上的知識庫、信息庫存浩如煙海,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資源。這對於當今思維敏捷,反映快速、富有創新的兒童無疑像一塊磁鐵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眼球。然而這對於自控能力較弱的兒童來說,無疑又是一把雙刃劍。情緒感十分強烈的小學生們在網絡世界裏會被網絡遊戲或者精彩電影所吸引。在調查中,各個學段的小學生和幼兒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占去了他們課餘時間的絕大部分。我們可以看到,網絡遊戲已經儼然成為當今社會孩子們的主要娛樂方式,高年級學生的課餘花費在網絡上的人數比例竟高達62%,並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們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越發多了。他們花費大量課餘時間在網絡上,本土文化的學習顯然會被耽擱甚至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