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圖書也是影響兒童課外學習傳統文化的又一大原因。吸引孩子們的優秀少兒節目,層出不窮的動畫片和連續劇也讓不少兒童為之癡迷。加之少兒讀物的蓬勃發展更為孩子們的課外生活開辟了新的更為豐富的天地。這些富有視覺衝擊力的課外閱讀、娛樂的方式,讓孩子們沉迷其中。孩子們在學校忙碌,在課外時間之餘如此眾多的學習娛樂活動可供之選擇,倘若沒有師長的要求和牽引,是不會主動去接觸家鄉的傳統童謠。
第三是地方課程實施不到位。
地方課程是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自行開設的有自己特色的課程。比較國家課程的劃一,地方課程給予地方學校更自主更貼合實際的教材開發。溫州童謠作為溫州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理應被納入溫州地方課程的教材。孩子們通過地方課程,可以走進家鄉文化,了解家鄉的變化和當下情況。並且教師們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更具靈活性,可以更自主地根據班裏學生興趣愛好來安排內容和組織教學以體現和服務於地方本位,即服務於地方,立足於地方,歸屬於地方。
但是,就目前溫州小學、幼兒園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看來,地方課程實施效果並不樂觀。在溫州各小學,每星期隻有一節地方課程教學安排。並且教師們大多不太重視,在我們與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此課常被語文課或是數學課所替代,一些老師表示對童謠的教學還很模糊,地方課程實施流於形式。幼兒園更是如此,大部分幼兒園就沒有開展地方課程的實施活動。孩子們本該接受的家鄉本土教育機會的缺失或實施不當、不到位,都會影響學生對家鄉文化的吸收以及學習家鄉文化的主動性。調查發現,學校對於小學生學習溫州童謠的影響較大,調查數據現實兒童接觸童謠是出於學校和教師的影響的,在低年級、中年級和高年級站的比例分別是46.67%、54.55%和57.15%,較之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途徑,學生接觸溫州童謠的最大動力莫過於學校老師給予的任務了。所以地方課程對溫州童謠的發揚和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需要各學校和教師的配合,重視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把教學落實到實處。
第四是成人對兒童學習功利化影響。
麵對中考、高考製度選拔的壓迫,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度一直停留在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上。於是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在溫州發展。學習考試的功利化難免會出現家長疾病亂投醫和盲目從眾的現象。調查中看到無論是幼兒還是小學生參加校外的培訓機構的人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而高年級的比例甚至超過了一半。小學生參加補習內容大多以作文、奧數和英語為主,幼兒以畫畫、跳舞等藝術技能為主。如此過分的功利化心態,勢必導致師長們忽視家鄉傳統文化的學習。考試中不會出現溫州話的聽力測驗,更不可能用溫州童謠內容來考查學生,師長們又怎會大費周章讓百忙中的孩子學習這些呢?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或成為一個大有作為的人。會不會溫州話,懂不懂溫州本土文化與孩子的發展沒有直接的聯係。父母的熱切期盼,社會對精英群體的過分關注,造成孩子的選擇和努力方向單一,不得不為將來成為“人上人”而努力。由於教育功利化現象的存在,人們依據功利的原則來評價、衡量教育行為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並日漸忽視人的和諧、全麵發展,進而背離了教育的本真意義。
小學兒童正處於智力、能力、情感和意誌力的發展期,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發展性。這一階段的兒童更是需要師長們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孩子們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附在教師和家長的觀念上,倘若師長們自身都輕視對兒童溫州傳統的傳授,那麼我們還指望孩子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自發地學習家鄉文化嗎?溫州童謠作為溫州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不是流行於孩子中的遊戲,而是一種趨向於隱退的文化。如果無人幫助兒童接觸它,那麼孩子們自發地走近溫州傳統童謠的機會便會趨於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