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春,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決意加強負責與印度聯係的國內機構,老密爾前去應征,正是由於有了《英屬印度史》出版的轟動,老密爾成功地獲得了董事會的信任,雖然在該書中他批評過東印度公司,但是至少他認為,英國人統治印度好於印度人統治他們自己。他被任命為東印度大廈通訊部檢查官(Examiner of Indian Correspondence)助理,主要負責起草發給印度的公文函件(despatch),以供英國東印度公司主要行政部門的董事們參考。
憑著出色的才華,老密爾迅速晉升為這個越來越重要部門的負責人,1823年,他被任命為通訊檢查官。密爾對於父親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工作評價很高,“在任何這個職位期間和在後來任檢查官職位期間,隨著上司們真的渴望很好地管理印度,他的天賦、名譽和果斷的性格賦予他的影響,使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把自己對印度問題的真正見解,體現在他所起草的公文之中,並通過董事會和監事會的考驗,又不致大大削弱公文的力量。他在《英屬印度史》中首次闡述了許多管理印度的真正原則;續此書之後,他起草的公文前所未有地促進了印度的改進,並使印度官員懂得了自己的職責。我堅信,假如這些公文的選集得以出版,它將使他稱得上是一位實際的政治家,完全不會遜色於他作為理論家的突出地位”。
到1830年,老密爾最終晉升為這個部門的總負責人,“一個實際上的印度副國務秘書”,年薪一千九百英鎊,到1836年增加到兩千英鎊。1836年6月23日,飽受肺結核病痛折磨的老密爾去世,托馬斯·皮考科(Thomas Love Peacock)接替老密爾成為檢查官。對於父親的離世,密爾在其《自傳》中這樣評價父親:“他在英國的文學史上、甚至在英國的政治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他絕不僅僅是邊沁的追隨者和門徒;他是那個時代最有創見的思想家之一。如分析心理學方麵的成就,在最重要的思辨分支中他就應該作為一位最偉大的人物而被後人所記住;所有的道德學和政治學最終都得依賴於他的理論,他的成就標誌著這個學科發展的一個實質階段。18世紀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產生堅強勇敢的人的時代,而他恰恰就是這個時代最堅強最勇敢的人物之一。通過他的作品和個人的影響,他是那個時代偉大人物的核心。在他晚年時期,他是英國激進派知識分子的首領和領袖。鑒於他的巨作《英屬印度史》的主題,他是健全治國之策的創始人,這隻是他一生中較小的功績之一。”
老密爾的印度觀,都體現在他的《英屬印度史》中。其實,早在該書出版的八年前,老密爾的印度觀就已經定下了基調。老密爾拒絕在印度(他在英國國內卻大力主張)實行代議製,因為印度人民所處的文明階段和道德政治局勢,使得印度還不具備實行代議製的土壤。一個簡單的比較開明的獨裁政府形式(即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殖民統治),通過歐洲人的榮譽感與歐洲的智慧,是現在適合管理印度斯坦的唯一形式。大約六十多年後,在《論自由》中,密爾也幾乎用驚人的相同口吻來討論野蠻的印度人。值得一提的是,密爾父子都認為較高文明的標準,不是“英國的”(English)或“不列顛的”(British)文明而是“歐洲的”(European)文明;在老密爾看來,每個國家在文明發展的階梯上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位置,所以不同文明發展階段的國家與民族,最好的統治形式是不同的,因此,最好的政府形式未必是最適合的。
在《英屬印度史》中,老密爾認為,隨著文明的向前發展,迷信(superstition)一定會讓步。但是,老密爾的這個預言在印度並沒有發生,因為印度社會的特點是:祭司體製(priestcraft)的特征,是基於最龐雜的和折磨的迷信曾經不斷騷擾和使任何人類的部分退化,印度人民心靈的束縛比他們肉體的束縛更令人難以忍受;簡言之,專製(despotism)和祭司共同采取的精神和肉體壓迫,使得印度人成為人類種族中最受奴役的部分。因此,任何按照工業、藝術和文化的印度的其他屬性,印度擁有一個野蠻(barbarous)民族的主要標誌(prime hallmark)。
對於印度的法律,老密爾的觀點是,印度的確是存在法律的,但是這些法律在印度人民中的信用是很低的,因為印度的法律執行的是“殘酷和有害的種姓(caste)區分”,在老密爾看來,即便是人類智慧中最薄弱的情況下,也不能產生出這樣的法律,言外之意是,印度的法律就不是人類的法律。
老密爾不認同被伊斯蘭文化摧毀的印度古老文明的概念(notion)。在他看來,印度不僅是低於文明的刻度(scale),在某些方麵,印度文明在所有文明中處於最低水平。他認為,祭司製度的惡習(vice)在印度比在任何其他民族中間,被帶到了更具破壞性的高度。
在老密爾看來,一個民族從文明的最底層(bottom)崛起的首要標誌是:它能夠保衛自己的領土免受外敵入侵。因此,知識的第一個應用就是提高軍事藝術。顯然,印度人沒有做到這一點,他們既不了解軍事,也不注重軍事紀律。但是,印度人雖然“不諳”軍事,但是在印度,叛亂、屠殺和野蠻征服遠比和平與安寧(tranquility)更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