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為了對整個談判有利,在麵對對方的提問時,回答問題的談判者應該給自己留一些思考的時間,搞清對方提問的真實意圖,再決定自己的回答方式和範圍,並預測在己方答複後對方的態度和反應,考慮周詳之後再從容作答。否則,很容易進入對方預先設下的圈套,或是暴露本方的意圖而陷於被動。實踐中可以如此進行,當對方提出問題之後,可以喝口水,或調整一下自己的坐姿,也可以挪動一下椅子,整理一下桌子上的資料文件,或翻一翻筆記本,借助這樣一些很自然的動作來延緩時間,給自己考慮對方提出的問題留下一定時間。

(2)慎重回答尚未理解的問題。

在談判中,答話一方的任何一句話都近似於一句諾言,一經說出,在一般情況下很難收回。同時,談判者中的提問往往又深藏殺機,這是提問者為了獲取信息,占據談判中的主動所致。所以,如果在不了解問話的真正含義之前貿然作答,就很可能會掉進對方設下的陷阱,導致把不該說的事情說出來。鑒於此,對一方的提問一定要考慮充分,字斟句酌,慎重回答。

(3)回答時要有所保留,不可全盤托出。

談判中回答問題還有一個大的原則需要注意,即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則不能說。換句話說,談判者為了避免答複中的失誤,可以自己將對方問話的範圍縮小,或者對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飾和說明,以縮小回答的範圍。這是因為,有些問題不值得回答,有些問題隻需局部回答,如果不講策略地全盤托出,就難免會暴露自己的底細。在這種情況下,提問的一方也不再需要繼續提問就獲得了對他們有用的信息,而自己的一方則會因此失去繼續反饋交流的通道,導致己方在談判中的被動地位。

對此,在實際場景中可以這樣應對:當對方提出問題,或是想了解自己一方的觀點、立場和態度,或是想確認某些事情時,談判者應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應該讓對方了解,或者需要表明我方態度的問題,就要認真作出答複;而對於那些可能有損己方利益或無聊的問題,則不必作出回答。

(4)不給對方追問的興致和機會。

實踐證明,在談判過程中,如果一方麵對的是對方連續性地提問,且提問環環相扣,步步進逼,答話的一方就會掉進對方的圈套而陷於被動,甚至有可能導致談判的失敗。因此,談判者在進行答複時盡量不要留下尾巴,授人以柄,讓對方抓住某點繼續提問,而要盡量遏製對方的進攻,使其找不到繼續追問的借口。

一般情況下,有經驗的談判者多會在答複中如此點明:我們考慮過,情況沒有你說的那麼嚴重來降低問題的意義;或是表達現在討論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以時效性來抑製對方的追問等。而一個優秀的談判者甚至可以通過巧妙的答話,來變被動為主動,在談判中搶占上風。

97. 改變談判局麵的常用技巧

一般認為,在談判中出現僵局時,可采取以下策略或技巧。

一是要頭腦冷靜,切不可言語衝動,刺激對方。言辭尖刻會形成感情對立,對打破僵局極為不利。如同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俗語。

二是更換談判團成員。非常有經驗的談判家不會觸怒對方而被要求離開,因為他可能要在換人策略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讓可能刺激對手的成員離開,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策略。

三是用輕鬆的話題緩解緊張氣氛,用不同的方法重新解釋問題。談論一些輕鬆的話題,或者講一則娛樂新聞,或者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可以緩解緊張氣氛。而如果提供新的理由、新的信息,就可以探討更廣泛的問題;而如果找到一個橋梁,就能夠使需求部分達成某些方麵的一致。

四是審查過去或將來的需求,一同揣摸達不成協議的後果,然後製定補救方略;或是由雙方人員建立一個特別工作組,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五是采取暫時休會的方式使雙方冷靜頭腦,整理思路,尋求解決策略。或是對雙方已談成的議題進行回顧總結,消除僵局造成的沮喪情緒。或者先談雙方較易達成一致的議題,待雙方都有一定滿足感後再談僵局中的問題。

六是試著改變談判室的氣氛。如果談判中關於雙贏的重點已陷入低調,試著將它變得更具競爭性。如果談判已很難控製,試著打開更多的雙贏通道。

談判中,恰到好處的沉默也是一種藝術,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候,在談判中把沉默當作語言,不僅可以起到語言的作用,甚至可以讓其成為談判桌上的一件利器。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位談判者在和別人談話中,當他感到乏味時,會拿起桌上的報紙或其他什麼,隨便翻閱起來,這是暗示對方,報紙雖然很乏味,也比你的話有意思。每當這時,知趣者大多會停止談話。

實際場景中,如果我們麵臨著對方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對他所說的東西感到厭煩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坐在位置上,一言不發。

英國政治家賴白斯在一次演講中,突然停頓,取出了表,站在講台上默默注視觀眾,時間長達72秒之久。正當聽眾迷惑不解之時,他說:諸位剛才所感覺到的、局促不安的幾十秒長的時間,就是普通工人壘一塊磚所用的時間。賴白斯用這種方式來表現演講內容,實屬高超。

在談判中,默語所表達的意義更加豐富多彩。它既可以是無言的讚許,也可以是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欣然默認,也可以是保留己見;既可以是威嚴的震懾,也可以是心虛的流露;既可以是毫無主見、附和眾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已定、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標誌,談判者應根據談判進展和現場氣氛,分析對手沉默的真實含義,從而作出應對之策。

當然,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默語的語義是明確的。請看下麵的一個事例:

林肯和道格拉斯著名的辯論接近尾聲之際,所有的跡象都顯示出林肯已失敗。於是,林肯在最後的一次演說中突然停頓下來,默默站了一分鍾,望著他麵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觀者的群眾麵孔。然後,以他那獨特的單調聲音說道:朋友們,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選入美國參議院,那是無關緊要的,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我們今天向你們提出的這個重大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遠勝於任何個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們--說到這兒,林肯又停了下來,聽眾們屏息以待,唯恐漏掉了一個字。

即使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憐、脆弱、無用的舌頭已經安息在墳墓中時,這個問題仍將繼續存在……

林肯在辯論中就是巧妙地運用了默語,一舉扭轉了敗勢,是成功運用默語的經典。

另外,默語還可以作為談判中一種有效的策略。比如,你提出一個誠懇的建議,而對方卻給了你一個不完全的回答。這時,你應該等下去。用耐心的沉默讓對手感到不自在,非得用回答問題來打破僵局不可。不過,要注意的是,你提出問題沉默後,不要繼續提出其他問題或發表評論,以防止對手抓住話柄,這樣,默語才有可能奏效。

當然,如果用沉默來對付饒舌的對手,也要注意禮貌問題。如果對方在興致勃勃地講述,你卻表現得極不耐煩,或無動於衷,那都是不禮貌的。

在談判中,巧妙運用一些常見的口頭語,會起到特殊的談判效果。以下就是常用到的幾個口頭語。

(1)坦白地說。

邏輯上,以坦白地說開頭的論點暗示著對方在其他論點上並不坦白、誠實。不過,使用此措辭的人真正要表達的是:你要特別留心我即將要說的話,因為我認為這句話很重要。此措辭並不和坦白、誠實有絕對相關之處,隻是一條線索,表明你的對手將要說些重要的話,值得你注意聆聽。

(2)順便說說。

順便說說,意即某事突然出現於心田,想趕快告訴對方以免遺忘。此用語暗示是這句話不重要。可是實際上,使用這用語的人真正要說的是,討論中的論點對他們是很重要的,請注意聽。

(3)在我忘記之前……

此措辭類似於順便說說,表麵看來並不重要,不過隱藏著對手很重要的論點。如果你仔細想想,會覺得此措辭實在荒謬可笑,不過它被使用的頻率頗高,談判者應視它為信號,表示將提及對談判來說頗重要的事。

(4)如果……那麼……

在談判中,不斷地提出如下種種問題:如果我再增加一倍的訂貨,價格會便宜一點嗎?…’如果我們自己檢驗產品質量,你們在技術上會有什麼新的要求嗎?在試探和提議階段,這種發問的方法,不失為一種積極的方式,它將有助於雙方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選擇最佳的成交途徑。然而,如果談判已十分深入,再運用這個策略隻能引起分歧,甚至有可能損壞已形成的合作氣氛。

(5)不過……

不過……是在談判中經常被使用的一種說話技巧,具有誘導對方回答問題的作用。在日常用語中,與不過同義的,還有但是、然而等,以這些轉折詞作為提出質問時的前導,會使對方較容易作答,同時又不致引起其反感。

98. 如何應對涉外談判

涉外談判是談判中的一種,實際上是中外之間的一種對話。除了具備一般談判的特性之外,涉外談判對談判參與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總結實踐經驗,掌握以下談判技巧,對於我們領導人員在中外談判中掌握主動,獲得滿意的結果十分重要。

涉外談判,特別是國際商務談判,參與方由於文化習慣、語言和價值觀的不同,相互間的溝通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有時還會因為語言習慣的不同,而導致理解結果截然不同的尷尬局麵。所以,涉外談判中切勿以己度人,應提前了解對方一些情況,並使用國際語言進行。這是保證涉外談判成功的首要前提。

跨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願、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言,或從對方的發言中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

曾經有家美國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進行商務談判。在談判中,美國人很高興地發現,每當他提出一個意見時,對方就點頭說:Yes,他以為這次談判特別順利。直到他要求簽合同時才震驚地發現日本人說的Yes是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II consider it的Yes.No的表達方式也很複雜。有些文化的價值觀反對正麵衝突,因此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

實踐中,為了避免誤會,我們可用釋義法確保溝通順利進行。釋義法就是用自己的話把對方的話解釋一遍,並詢問對方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

而如果談判雙方的母語都不是英語,就要盡量用簡單、清楚、明確的英語,不要用易引起誤會的多義詞、雙關語、俚語、成語;也不要用易引起對方反感的詞句,如:To tell you the truth(告訴你真相),I'll be honest with you…(我將非常信任你),這些詞語帶有不信任色彩,會使對方擔心,從而不願積極與我們合作。

綜上所述,要想較好地進行涉外談判,我們就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隻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巧提問題,目的明確,是我們在涉外談判中需要掌握的又一個重要技巧。通過提問我們不僅能獲得平時無法得到的信息,而且還能證實我們以往的判斷。

特別是中外貿易談判中,國內的出口商應用開放式的問題(答複不是是或不是,不是需要特別解釋的問題)來了解進口商的需求,因為這類問題可以使進口商自由暢談他們的需求。

例如: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your company?(你可以告訴我更多些關於你們公司的情況嗎?)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proposal?(關於我們的建議有什麼想法嗎?)

同時,我們在外商回答時應把重點和關鍵問題記下來,以備後用。

然後,外方常常會問:Can not you do better than that?(不可以給我們更多優惠嗎?)對此我們不要讓步,正確地反應是:What is meant by better?(指哪方麵的更多優惠?或Better than what?)通過這些問題的反問,就可以使外方進口商說明他們究竟在哪些方麵不滿意。

了解了以上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向對方說明我們的發盤是不同的,實際上要比競爭對手的更好。如果對方對我們的要求給予一個模糊的回答。如:No problem,我們不要接受,而應請他做具體回答。此外,在提問前,尤其在談判初期,我們應征求對方同意,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若對方同意我方提問,就會在回答問題時更加合作;二是若對方的回答是Yes,這個肯定的答複會給談判製造積極的氣氛並帶來一個良好的開端。

掌握以上做法,在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大進大出的新格局下,越來越具有實用性。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條件問句有許多特殊優點。條件問句由一個條件狀語從句和一個問句共同構成,這個問句可以是特殊問句也可以是普通問句。典型的條件問句有What……if,和If…… then這兩個句型。例如:What would you do if we agree to a two year contract?(如果我們同意這個兩年的合約你們將如何?)及If we reject your specifications,would you consider a larger order?(如果我們拒絕你們的提議,你方將加大供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