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幾塊磚頭,壘起來一個小窩,把兩隻蛤蟆放了進去,上麵蓋上了蓋子。後來我在院子裏聽到蛤蟆叫了兩聲,當我再去看的時候,發現兩隻蛤蟆不見了,非常奇怪的消失得無影無蹤。
母親告訴我,蛤蟆是土行孫的徒弟,會土遁之法。當我把它門扣起來的時候,人家借土遁之法逃跑了。當時我就信了媽媽的話,這件事我越想越覺得奇怪。
當我長大後分析,有可能我壘起來的小窩,有比較大的縫隙,蛤蟆的身體很軟,應該是直接鑽了出去,也或許是父母聽到蛤蟆叫聲,把它們放生了。如果真會土遁之法的話,那就太神奇了。直接一跺腳,幾千裏路出去了。真的是那樣,誰還能抓得住蛤蟆?
媽媽當初很愛講故事,她講的故事都是我姥爺傳下來的。我姥爺別看是一位農家老頭兒,特別喜歡講故事,講的還都是傳統故事,像《封神演義》《水滸傳》這樣的故事,我們在沒有看電視劇的時候就聽說過的。
母親說過,我姥爺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藝術,自己專門去創作戲曲,創作完後自己出去唱出來。用自編自演的戲曲,常常登台給大家帶來歡聲笑語。當他父親知道後,狠狠揍了他一頓。當時在人們的觀念裏認為,唱戲的人是下九流的行當,堅決反對他入這一行。
經母親這麼一說,我才發現我對故事的創作能力,或許有一定的遺傳作用。我應該感謝自己出生在這個時代,讓我的創作天賦得以發揮。
我們村的水溏有好幾個,村子裏很多事情還按照當年的農業合作社形式劃分。我們家在第一生產隊,當初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個水溏。第一生產隊的水溏相對比較小,積水並不是很多,第六生產隊的水溏很大,而且每年有一半時間積水。
孩子們玩耍的時候,常常來第一生產隊的水溏,積水少的水溏很快就幹了,下麵會長出很多花花草草。我們這幫孩子們,跑進花叢中,抓蝴蝶,捕蜻蜓。
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位同學提議,說我們一起抓馬蜂好不好?我們幾個小孩都不理解,為什麼要抓馬蜂?
那小子說,抓馬蜂可以喝到馬蜂身上帶的牛奶。現在想想,這是他媽的什麼邏輯?當初孩子們很盲從,當一個人說能喝到馬蜂身上帶的牛奶,其他人都一擁而上跟著他去抓馬蜂。
當初唯獨我沒有行動,我告訴他們,馬蜂身上不可能有牛奶,那幾個孩子都罵我不懂。我的性格是分析型的,那時候就愛思考問題,這也是我常常覺得自己孤獨的原因所在。孤獨和無聊是不同的,孤獨的人愛自省,卻發現很多人其實根本沒有思考。
人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的性格幾乎很難改變,大多數性格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在童年就已形成。技能可以學習,知識可以學習,性格方麵很難通過後天的培育而改變一個人。即使有些改變也僅僅是改變了處事方式,看似像改變了性格,其實潛在骨子裏的本性很難變化。
我當初就覺得,抓了馬蜂也喝不到牛奶。馬蜂身上怎麼會帶著牛奶?那幾個孩子全跑去抓馬蜂了。後來他們才知道,抓馬蜂和抓蝴蝶可是非常不同,這一次的活動代價是慘重的。每個人都被蜇了至少一下,還有的人被蟄了兩三下。
孩子們被蜇到的時候,立刻哇哇大哭,喊:“什麼藥可以治馬蜂蜇呀?”
即使有的人被蟄了,其他孩子還是沒有停下來。為什麼?被這種東西蟄到,小孩子是描述不出來那種痛苦的,隻有自己經曆過才知道。
那些沒有被蜇到的人,也體會不出螫傷後是什麼感覺,沒有那種體會就不知道就此止步。大家看到這裏不要笑孩子,你們想想,大人又何嚐不是呢?
人不自己吃一次虧,其實真正學不到經驗。我們一直覺得可以借鑒別人的失敗教訓,學來學去,發現前人經曆的挫折我們又一項不差的經曆了一遍。自己沒有吃過虧,就不知道多麼疼,看到別人吃虧的事情也僅僅看到一個表現現象。你之所以沒有犯錯誤,那是你還沒走到那個門口,當你走到了那個門口,你也會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