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默寫題李雲天特意規定了相應的扣分標準,不至於出現一個錯誤就失掉全部的分數,頗為人性化。
至於論述題就比較麻煩,李雲天給出了一個大概的參考答案,隻要考生涉及到了參考答案中所提的要點就能得分,盡最大可能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
為了避免批閱試卷中出現差錯,試卷批閱完後還要進行兩輪複查,以免出現紕漏,最大可能確保考生的真實成績。
與文考一樣,武舉的武考也采用了分數製,總共三百分,分為力量、箭術和矯健三項。
力量考核舉石鎖:不同重量的石鎖對應不同的分數,最高分數為100分。
箭術考核是步射:每個人射十箭,每一箭最高得分是10分,十箭後的成績即為射箭的成績,最高分數100分。
矯健考核是俯臥撐:不同的個數對應不同的分數,最高分數100分。
本來李雲天也想考騎射,不過考慮到絕大部分考生連馬都沒有騎過,故而也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按照李雲天定下的規則,每個州府錄取的參加複試的考生中,文考優秀者占三分之二,武考優秀者占三分之一,這樣一來就能得到不同類型的人才。
由於采用的是分數製試卷,所以考試結果很快就公布了出來,分文考榜和武考榜兩個榜單張貼在,按照分數由高到底排列考試者的成績,依次錄取兩個榜單名列前茅者。
如考生在兩榜中皆達到錄取資格,那麼按照其最高排名所在的榜單錄取。
兩個榜單在州府的考棚外張貼出來後,立刻被考生們圍得水泄不通,爭相查看著自己的成績。
獲得複試資格的考生無不歡欣鼓舞,意味著他們距離京師講武堂又近了一步。
沒有獲得複試資格的考試則垂頭喪氣,哀歎連連,好不容易的一次武舉恩科就這樣被浪費了機會。
考試結束後,前去各州府督考的講武堂將官將負責將那些考生帶至北京城和南京城,考生們將在北京城和南京城的貢院參加武舉複試的文考。
宣德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來自北直隸八府二州的兩千餘名考生在北京貢院進行了武舉複試的文考,題目與初試的樣式一樣。
與初試不同,複試的時候,軍閣和禮部都派員到現場督考,對講武堂采用百分製考卷感到非常驚訝,不得不說這種形式的考卷有著諸多便利,檢驗了考生的綜合素質。
文考結束後的第二天,武考在京城的一處軍營舉行,兩千多人僅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就全部考試完畢。
文考和武考的結果出來後,李雲天是倍感欣慰,無論是文考還是武考都出現了不少高分者。
鑒於考生的來源遠比預想中的要優秀,李雲天特意奏請了宣德帝,增加了北直隸一半的錄取名額,由原先的兩百人增至三百人。
與此同時,南直隸的錄取人數也從原來的一百人上調到了一百五十人。
獲得進入講武堂修學的人員名單很快就紅底黑字地張貼在了北京貢院外的告示欄上,那些被錄取者是欣喜若狂,未錄取者則神情沮喪。
那些距離錄取線僅僅一步之遙的考生無不捶胸頓足,萬分惋惜,他們隻差一點點就能進入講武堂,結果功虧一簣。
李雲天對那些未過複試的考生進行了安撫,告訴他們下一次再開武舉的時候,符合年齡限製的考生將免去初試,直接進入複試,給了那些考生們一個安慰。
至於下一次何時再開武舉李雲天也不清楚,因為這要看新軍的籌建進度,不過給了那些未過複試的考生一個希望,告訴他們三年以內必將有武舉的消息,使得那些考生心中不由得燃起了一個憧憬。
說實話,絕大部分考生對新式武舉的考試內容和方式非常認同。
雖然新式武舉文考是以文舉考試的內容為基礎來出題,但它的考卷不僅樣式新穎,而且也內容廣泛靈活,考核了多個領域的知識,檢驗了其綜合才能。
不像文舉那樣,幾道題目就定了生死,而且考試結果還要受到評卷者喜好的左右。
北直隸錄取者名單公布後,那些被錄取的考生隨即就被教官們帶去了講武堂,安排他們在宿舍中住宿,開始進行訓練。
李雲天則馬不停蹄地乘船南下,去南京城督考南直隸的武舉複試。
值得一提的是,在錄取的這些北直隸的考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並不是來自北直隸。北直隸周邊的山東、河南和山西也有不少考生趕來參考,並且最終通過了複試。
對於南、北直隸以外的考生,李雲天並沒有做限製,隻要他們拿到了當地縣衙開出身份證明,那麼憑借路引即到距離他們最近的南、北直隸的州府報名考試。
畢竟,李雲天之所以要在南、北直隸先行招考,是因為時間和條件都不允許他在其他地方開考,否則等一切事務都安排妥當的話,考試至少也要等到明年。
因此,對於那些想要參加武舉考試博取一個功名和前程的考生,李雲天自然也不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