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交趾事態緊急,故而李雲天隻在太平城待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啟程前往宣化城,為了安全起見太平衛指揮使派遣五百名士兵沿途護送。
當天上午,幾名驍武軍的武官前去找賈雲川,商討買糧的事宜。
就像賈雲川先前所說的那樣,無論是宣化府的難民還是平叛交趾的大軍都需要糧食,而從內陸調運糧食需要不少時間,勞時費力,因此九州商會在太平府囤積的糧食無疑成為了驍武軍的首選。
那幾名武官原本以為賈雲川會趁機獅子大開口,狠狠地敲驍武軍一筆竹杠,可出乎他們的意料,賈雲川竟然以比平常市價還要低的成本價將糧食賣給了驍武軍。
對於這種反常的情形,那幾名武官一時間麵麵相覷,感到匪夷所思,直到與賈雲川簽訂了買賣文書後才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
不過,幾名武官並沒有感到慶幸和歡喜,而是帶人嚴格清查了糧倉裏的糧食,當發現所有的糧食都完好無損後,這才鬆了一口氣,以驍武軍的名義宴請了賈雲川,並將此事向上級彙報。
單單這一項,驍武軍就省下了近三十萬兩銀子。
值得一提的是,十萬大軍一年需要糧食的花銷要大於二十萬百姓口糧的花銷:一是軍隊的軍糧質量要高於百姓的口糧,二是軍隊的士兵都是男子,而百姓一家有老幼婦孺,飯量不及士兵。
因此,十萬大軍一年軍糧的市價近五十萬兩銀子,而二十萬百姓一年口糧的市價不過二十多萬兩。
由於太平府地處偏遠,賈雲川將這批糧食運到來的成本價大概就是二十多萬兩銀子,如果按照現在太平府的糧價至少也能賣到五十萬兩。
如此一來,驍武軍等於節省了三十萬兩銀子,對於交趾的平叛大業來說九州商會此舉無疑是雪中送炭。
兩天後,李雲天一行抵達了太平府和宣化府的交界處的一個山口,意外地發現山口處的通道上黑壓壓擠滿了人,聲音嘈雜,混亂不堪。
原來,山口處設了一道關卡,一大群穿著當地少數民族服飾的土兵拎著刀槍守在關卡東麵太平府地界的一方。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在那些土兵身旁的一棵大樹上晃晃悠悠地吊著十幾名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的男人,由於雙目緊閉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大樹底下是一群被繩子捆住、赤裸著上半身的老幼婦孺,在冷風中凍得瑟瑟發抖,幾個小孩在那裏嚇得哇哇直哭。
關卡西麵的大路上聚滿了身穿各色服飾的百姓,看樣子是從交趾逃出準備到太平府躲避戰亂的難民,一個個拖兒帶女,或許是被那些吊在樹上的人和土兵手中武器所震懾,不敢闖過關卡,在關卡前苦苦哀求那些土兵放他們過去。
不過,那些土兵絲毫不為所動,拎著刀槍麵無表情地瞪著那些難民。
所謂土兵,指的是太平府當地土司衙門所轄的士兵,土司衙門所轄的百姓被稱為土民。
而說到土司衙門,就不得不提及在大明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施行的土司製度。
土司製度起源於元朝,通過分封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世襲官職,來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官製。
需要說明的是,土司的職位雖然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的批準。
依照《明史?土司序》記載,土司的承襲“須奉朝命,雖在萬裏外,皆赴闕受職”,以此來加強明廷對土司的管理,使得土司臣服於朝廷。
土司隻有接受冊封成為朝廷命官後,那麼才正式取得了對土民統治的合法權。
而且,每當改朝換代時,土司都要向新天子朝貢表以示投誠和歸順,以換取新天子的冊封,獲得新的印信。
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三種武官職務。
明朝沿襲了元朝的土司製度,並在土人中設立了文職和武職兩種官職。
其中,武職由高到低為宣慰使、宣撫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使和蠻夷使等等,隸兵部武選清吏司,歸各地都司管轄。
文職從高到底為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縣等等,隸屬吏部驗封,各布政使司管轄。
值得一提的是,隻有宣慰使、宣撫使和安撫使等武職獲得者能稱之為土司。
而土知府、土知州和土知縣等文職獲得者不是土司,隻是朝廷任命的一種由土人擔任的世襲官員。
為了加強統治和控製,明朝還在重要的土司轄地內設置衛所,駐紮重兵,采用衛所和土司相結合的軍事建製。
明代的宣慰使司衙門,也就俗稱的土司衙門,設宣慰使一人,從三品;宣慰同知一人,正四品;宣慰副使一人,從四品;宣慰僉事一人,正五品。
宣撫使司衙門也屬於土司衙門,設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宣撫同知一人,正五品;宣撫副使一人,從五品;宣撫僉事一人,正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