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說了,如果沒有官府的組織以及水師的護航,商人們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次海外貿易,因此大家豈會對關稅和水師開銷有怨言?
雲屯市舶司的官吏是大明四個市舶司中最多的,有一百多人,這裏的官吏指的是在雲屯市舶司編製內的人員,既有官員也有吏員,並不包括那些打雜的、跑腿的。
在李雲天的規劃中,雲屯市舶司被他當做海關的試點,磨礪裏麵的那些吏員,以在將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海關體係,用以應對未來大明的海外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李雲天將雲屯市舶司的百餘名官吏分為三組,分別對船上貨物查驗一遍,然後核對三組人員的查驗結果,以免發生漏報和瞞報的現象。
其實,按理來說船上的貨物都要在雲屯市舶司卸載後清查,可是雲屯市舶司沒有能裝載如此多貨物的倉庫,同時那些貨物搬上搬下也非常麻煩,故而李雲天就讓雲屯市舶司的人登船查驗。
當雲屯市舶司的官吏查驗完貨物數量後將開出三份貨品清單,一份是上繳關稅的貨物,一份是上繳軍稅的貨物,最後一份就是屬於商人的貨物,那些商人憑借貨品清單提取貨物。
為了確保貨品清單的真實性,每張貨品清單一式三份,一份交由雲屯市舶司保管,用作留底;一份發給碼頭貨場查驗貨物的官吏對賬,賬目對清後放行;另外一份由商人自己保管,提貨的時候上交。
可以說,李雲天已經製訂了一套貨品出關和入關的係統體係,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極力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幹擾。
由於交趾的市場無法消化掉海外貿易的貨物,因此在雲屯市舶司查驗完貨物後船隊就會北上,依次在廣州市舶司、福州市舶司、寧波市舶司和天津港停靠,在這四個港口各自卸下一部分貨物進行出售。
總體比例是,廣州市舶司卸載一成五的貨物,福州市舶司卸載一成五的貨物,寧波市舶司卸載五成的貨物,天津港卸載兩成的貨物。
由此一來可以就近尋找買家,節省了不少中間運輸的環節,進而更方便將貨物鋪遍整個大明,給買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當鄭和寶船上運載的貨物統計出來後,其價值也隨之報到了李雲天那裏,保守估算,此次海外貿易帶來的南洋諸國的貨物值一千兩百萬兩白銀,約占大明一年財政總收入的三成,是大明戶部一年財政收入的三四倍,要知道大明戶部一年的財政總收入也不過三百多萬兩白銀。
如果將這批海外貿易的稅收上繳朝廷的話,意味著朝廷能從中得到三百萬兩的稅銀,相當於多了一年的財政收入。
說起來這次能有如此巨大的利益收獲,負責商事的趙元才居功至偉,正是由於他對南洋諸國商業的了解,這才能從其中獲取如此巨額的利潤,也使得隨船的那些商人們心服口服。
雖然李雲天定下了雲屯市舶司所收的關稅中自留一半,另外一半上交戶部國庫,但那是以後要考慮的事情,現階段他還不想把那一半關稅給戶部。
這並不是李雲天想要將那一半稅收截留,而是他要將這一半關稅送給宣德帝,以充盈宣德帝的內庫。
由於洪武帝和永樂帝時期的連年征戰和天災人禍,作為大明天子的宣德帝內庫中並沒有多少銀子,李雲天之所以能開展海外貿易全憑宣德帝的恩旨,他自然要把關稅給宣德帝了,同時也是讓宣德帝意識到海外貿易的巨大經濟利益。
至於戶部,並沒有由頭開口找李雲天要這筆關稅,原因很簡單,市舶司歸所屬的布政使司管轄,其稅收上繳地方府庫,毋須上交戶部的國庫。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市舶司隸屬當地布政使司外,還與大明實行海禁以及朝貢體係有著莫大關係。
洪武帝最開始設立市舶司的時候是為了收取海外貨品的稅金,不過頒布海禁令後,進出市舶司的船隻全部都是前來大明的貢船,市舶司按照傳統貨物對貢船上的物品征收其低價百分之二十為關稅。
因為海外貿易貨物的進出口交易價格與成本價格間的相差甚遠,再加上除了貢船沒有商船進市舶司,故而市舶司可收到的稅賦微乎其微,戶部自然不會看在眼裏。
所以,即使戶部現在再怎麼眼紅,也沒辦法開口從李雲天那裏討要關稅的稅銀,否則就違背了大明的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