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作為未亡人的李清照
後世女人的偶像,男人的夢中情人,李清照大概在中國曆史上有此地位。和當代偶像一樣,除了技能服人(詞寫得好),她的個人生活也一直是人們追蹤、揣測的焦點。
宋代的婚姻製度在前麵已經提過,在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撮合下,夫妻關係一般都是很冷淡的,所以他們往往“相敬如賓”。李清照是個幸運的女人,她嫁給了趙明誠,夫妻旨趣相投,感情甚篤。李清照本人是書香門第的閨秀,文學造詣極高;丈夫趙明誠是名文史專家,抱負是編撰一部對傳世的金石銘文進行考據闡釋的書,叫《金石錄》。後來趙明誠去做官,比較忙,一有空閑,就趕緊編撰這本書,李清照總在一旁輔助。夫妻二人同時專注於一本書,這個畫麵是非常溫馨感人的。
1127年,靖康之變,汴京失守,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王室貴族紛紛南逃。在逃亡途中,李清照夫婦丟失了大部分金石文物,這讓他們痛心不已。戰亂、驚嚇和疲憊,丈夫趙明誠病倒了,繼而亡故了。李清照從此陷入了對亡夫的悼念情緒之中,直到她死,仍然在自己的詞作中表達這種傷感之情。為了延續對亡夫的情感,她的後半生除了寫詩作詞,其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續編亡夫遺著《金石錄》上了。
她並非是遵從儒家對婦女的要求而這麼做的,我們通過李清照的詞,可以相信,她確實一直深愛著她的亡夫趙明誠。在動亂之初,他們夫妻曾有一段被迫分離的時光,她曾給丈夫寄信,寫道: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丈夫不在身邊,她就已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晝夜顛倒,茶飯無思,形銷骨立。丈夫撒手丟她而去,她的悲傷是可想而知的。
從前半生來看,李清照無疑是幸福的。幸運在於,這種禮教製度下的婚姻,居然情感如此熱烈,彼此相愛,千載難逢,姻緣如佳話!
趙明誠死後有一段時間,孤苦無依的李清照曾輾轉於杭州、金華一帶,居無定所,身心憔悴。後來她大概覺得太累了,就改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據說,這個張汝舟年紀比她還小那麼一點,是一位附庸風雅之士。張本人為自己能娶到知名女作家而沾沾自喜,剛開始對李清照可謂溫柔有禮。
正如我前麵提到過的,宋代很推崇程朱理學,但從李清照的第二次婚姻可以看出這並未被嚴格施行,社會輿論相對而言還比較寬鬆,個人還有一點生活自由。李清照後來與張汝舟鬧離婚,更能體現這一點。
也可能是李清照的緣故,再婚後,她並沒有全身心投入到新生活中來,而是繼續沉浸在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之中,專注於續編《金石錄》。張汝舟對此很憤怒,二人於是開始發生爭吵,以至於後來拳腳相加。李清照,一代名媛,情趣高雅、性格高貴,豈能忍受這個?更可怕的是,張汝舟居然動了邪念,想將她和前夫收集半生、後來丟失大半、現在所剩無幾的金石文物據為己有。所以她決定和第二任丈夫分道揚鑣。
但是,在那個時代,隻有丈夫休妻之說,女人是無權提出離婚的。事出無奈,李清照決定魚死網破。她想新婚之初,張汝舟曾向她透露過自己的秘密,即張當年在科舉考試中曾作過弊。李清照於是以“欺君之罪”一紙訴狀將現任丈夫告到了官府。
依宋朝法律,妻子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被監禁兩年。李清照這麼決絕,說明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和情感的奴役。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就是強調自己寧願犧牲自己的晚景,也不願意跟張汝舟這個無恥小人在一起了。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
不過,李清照當時名氣太大,在朝為官的文人們都深表同情,輿論上的支持加之一些友人的活動,李清照隻在獄中待了九天,就被釋放了。
雖然李清照比之後代女人要幸運得多,但在當時和事後的許多相關記錄中,都是一麵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
從現在眼光來看,李清照當然是個不幸的女人,她中年喪夫,晚年有牢獄之災。但從當時來看,李清照又是幸運的,她擁有過彌足珍貴的愛情,寫下了大量傳世之作,還最終編著完成《金石錄》,最重要的是:她獲得了婚姻自主權。
李清照的兩次婚姻,對我們了解宋代男女關係,了解程朱理學的“緊”和現實生活的“鬆”,是一個很好的個案。
《白蛇傳》之性愛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