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危機中的思考(1 / 3)

越困難越審慎

自1950年創業以來,李嘉誠的事業王國橫跨55個國家,被稱為“不落之日”,他也由普通的塑膠工廠老板變成了“塑料花大王”、“地產大王”,未來更可能變成“石油巨擘”。當被人問到其“風雨飄搖,我自如山”的秘訣時,李嘉誠回答了兩個字——“審慎”。

談風險,他說“審慎”是一種經營藝術,有了這樣的心態才能夠拿捏好風險和投資的腳步。對於風險,他花了90%的時間在想壞情況下會出現的問題。你也許會覺得奇怪,90%考慮失敗?如此成功的人怎麼會有這麼消極的想法,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想失敗?

事實上,用90%的時間來考慮失敗的情況,不僅不消極,更是一種積極把握風險、超前規劃的經營態度。人一定要有風險意識,一定要考慮失敗的情況。我們中國人常說的“未買先想賣”就是這個道理,你還沒有買進來,就應該先想怎麼賣出去,應該先想如果貨物賣不出去造成積壓會有什麼影響。因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別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對風險的把握出現失誤,即使是一個小漏洞也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一艘漏水的船,即使隻有那麼一點點,也是不可能完成遠航的;一隻機械手表,隻要其中一個齒輪出現了問題,這個表就會停頓。在追求財富和成功的道路上也一樣,“一招出錯,滿盤皆輸”。因此,評估風險、了解細節是非常必要的,它除了事前能防禦危機的發生,還能讓我們在危機中快速找到出路,最低限度也能阻止情況惡化。

有這樣兩個問題:

問題1:有兩個方案供你選擇,A方案是肯定能贏1000元,B方案則是50%的可能贏2000元,50%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問題2:有兩個方案供你選擇,A方案是肯定損失1000元,B方案是50%的可能性損失2000元,50%可能性沒有損失。你會選擇哪一種方案呢?

相信大部分追求財富的人對於問題1的答案都是A,而對於問題2則相反,大部分人會選擇方案B。這說明麵臨收益時,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麵臨損失時,人們傾向於冒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選擇,是因為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1元錢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1元錢的快樂。這就導致了人們在風險麵前兩種完全矛盾的心態,同一個人既可以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而謹慎行事(為了保證利潤而放棄成功的投資),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竭力避免損失(抱著贏利的希望,抓住已經失敗的投資不放)。尤其在當前金融危機風暴席卷全球的情況下,很多人容易有破罐破摔、孤注一擲的心態,最終把自己帶向絕路。其實,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要審慎,這樣才不會發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當然審慎不是優柔寡斷、讓機會白白溜走,而是指我們的“出拳”是在具備若幹條件的基礎之上的,其關鍵就在於要做足準備工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這是能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大力發展的前提條件。這樣才能在市場旺盛的時候,就看到潛伏的危機,提前製定好計劃,當它到來的時候才能夠先發製敵。

商場上的“常勝將軍”往往能夠通過審慎地評估風險,在事前就將得失計算得十分清楚。他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最後達到 “無為而治”的境界。其中,“好謀而成”是指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疾而速”則是因為準備工夫做得足,自然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成功。

麵對危機,越是困難、越是千鈞一發的時候,我們越要審慎,要謀定而後動,而“動”則要夠快、夠狠、夠準。這樣我們必能從危機中突圍而出。

在逆境中保持達觀的心態

2008年秋天,一場起於美國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迅速地席卷全球,不僅給世界各國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而且也引發出嚴重的個人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2009年1月5日,個人資產達到92億美元之多的《福布斯》富豪榜的第94位、德國第5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因為不堪金融危機和投資失手的雙重打擊自殺死亡。同日,52歲的美國房地產大亨史蒂文·古德在芝加哥郊外的一片森林裏開槍自殺身亡,就在他死的上個月還在一份有關行業前景的文章中說,市場形勢“非常嚴峻”。2008年12月23日,65歲的知名法國基金經理蒂裏·德拉維萊切特因深受麥道夫“龐氏騙局”所害,損失超過10億美元,因“無法應對隨之而來的壓力”而選擇在辦公室內割腕自殺。2008年9月,身為英國Olivant投資顧問公司首席營運官斯蒂芬森跳上鐵軌,與時速160千米的特快列車迎麵相撞致死。也是在2008年接近年末的時候,我國湛江糖業巨頭龐貴雄,因不堪10億元的負債而跳樓自殺。

比金融危機更加可怕的是心理危機。在我國廣東的一份相關心態調查中,顯示50.3%的人經常感到壓力,31.2%的人感覺太累,1.6%的人有時甚至會輕生。換言之,人們普遍存在五種低幸福感覺:生活不滿足感、工作不穩定感、發展不公平感、人際不和睦感、環境不安全感。分析其原因,主要源於三方麵:其一,社會生存競爭越來越激烈;其二,工作環境和形勢緊張;其三, 執著於“功名利祿”,將之看得太重。

麵對沉重的外部壓力,我們應該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要有希望,要相信烏雲上是晴空,要把挫折當成磨刀石、好好地磨煉自己。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分成三步走。

1.接受

對於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尤其是讓我們痛苦的事情,我們要勇於麵對,要接受它,要明白一味地躲在角落裏自怨自艾、痛苦流淚,甚至想借死亡來逃避都是不可取的。它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和不承認就不存在;它已經是一種客觀事實。有位哲人曾說過,如果無法改變它,那麼就去接受它。

2.解決

無論多麼讓人痛苦的事情,隻要我們接受了,心理上的負擔就會減輕很多,但是,難道我們就真的這樣坐以待斃、任憑命運把我們搓扁揉圓嗎?當然不會,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一定要主動出擊:先對目前的情勢進行客觀的分析,哪些是對自己有利的、哪些是對自己不利的,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有利條件發揮到極致,有沒有可能將不利的轉化成有利的,哪些應該舍棄……接著,我們就要針對問題擬定所能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並付諸實踐,以盡可能達到目前情勢下的最好結果。

3.放下

在荊棘中翻滾一圈有所失有所得,自己痛苦過也努力過。一番折騰下來,自己無疑是被磨煉得更加經得住“折騰”了。但是,往事已矣,來日可追。過去的痛苦、悲傷、榮耀等,我們都應該學會放下,然後以一副全新的姿態去走未來的路。

佛教中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帶著兩個花瓶前來獻佛。佛對黑指說:“放下!”黑指立刻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然而,佛陀接著又說:“放下!”黑指不明所以地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你還要我放下什麼呢?”佛陀說:“我要你放下的不是花瓶,而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當你放下這些後,才會從生死桎梏中解脫。”黑指這才了解了佛陀所說的“放下”的道理。

挫折和苦難是人生的試金石,一個胸襟博大、氣度非凡的人往往能始終保持一份豁達的情懷、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風物長宜放眼量”,在逆境中保持寵辱不驚、開朗達觀的心態,執著地追尋長久的精神底蘊和人生價值,才是正確的選擇。順著需求找出路

2008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落幕,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接踵而至。全世界的股市都狂瀉直下,在大多數人還沒有弄清楚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的時候,自己砸在股票裏的錢就已經蒸發不見。格林斯潘說:“這是‘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一聽“百年不遇”,就知道情況的慘重。

於是,企業紛紛縮減開支、裁員減薪、調整投資步伐;底下的員工們也忙著自我增值、祈禱自己的名字千萬不要在白名單裏出現;大學生們努力準備進修、就怕還沒就業就已經失業。所有的人都在問:“出路在哪裏?”“要到哪裏去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