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什麼是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指通過性行為傳播的一種尿道炎。臨床上有尿道炎症狀,但其分泌物塗片及培養均查不到淋球菌,而是由沙眼衣原體和(或)解脲、人型、生殖三種支原體引起。此病目前流行較廣泛,有超過淋病的趨勢。
衣原體病是指沙眼衣原體感染人體後引起的疾病。其中生殖器的沙眼衣原體感染是性病的一種。衣原體病好發於年輕人,衣原體感染還與多性伴和既往有淋球菌感染史有關。
支原體病是指支原體感染人體後引起的疾病。其中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和生殖支原體三種支原體引起的感染與非淋菌性尿道炎有關。但下生殖道解脲原體的存在並不說明有感染或有疾病,人群中存在無症狀攜帶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在性亂者、同性戀、淋病等性病患者及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中發病率較高。其發病率僅次於淋病和尖銳濕疣,居第三位。此病主要由性接觸傳播,多性伴、性亂者、淋病及其他性病患者的發病率較高。女性患者中有25%--50%經性交傳染給男性,男性患者中有30%--50%經性交傳染給女性。另外,口交可引起口腔衣原體感染。新生兒可經母體垂直感染,發生衣原體結膜炎。少數可由醫源性感染,如插導尿管、膀胱鏡以及外傷等。另外,避孕方式與性激素水平對其亦有影響,以使用避孕套者最低,安全期避孕和口服避孕藥次之。目前尚無通過間接途徑傳播的正式報道。
多數支原體在4攝氏度能存活1--2周,支原體不耐幹燥,在空氣幹燥環境中不易存活,肥皂、酒精、清潔劑可抑製它。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攝氏度30分鍾可被殺死,有些支原體抵抗力較差,45攝氏度15--30分鍾即可被殺死。
278.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哪些主要症狀?
該病多發於男性青壯年。症狀以尿道炎為主,有時波及精囊及前列腺。在淋菌性尿道炎中有10%--15%合並有衣原體感染。潛伏期1--3周或數月,初期為尿道不適感,排尿疼痛,少數病人有殘餘尿感及尿頻感,尿道口有少量的透明黏性分泌物,有時難與尿道口殘餘尿區別。數日後,逐漸有膿性分泌物,但自覺症狀輕,患者往往可發現內褲上有汙點。由於症狀輕,易延誤治療轉為慢性,甚至引起後遺症,如附睾炎、前列腺炎、不孕症等。另外,同性戀者因肛交可引起衣原體性直腸炎。
279.非淋菌性尿道炎如何治療?
治療原則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時、足量、規則用藥;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療方案;性伴如有感染應同時接受治療,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如同時患有淋病,先治療淋病,再治療本病。淋病或性伴1個月內有臨床症狀者可使用:(1)克拉黴素250毫克,2次/日,共6日;強力黴素100毫克,2次/日,共7日;(2)四環素500毫克,4次/日;(3)紅黴素500毫克,4次/日,共7日;(4)磺胺甲基異唑100毫克,2次/日,共7日;(5)交沙黴素:400毫克,3次/日,7--10天;(6)羅紅黴素:300毫克,1次/日,7天;(7)阿齊黴素250毫克,1次/日,6天,首劑加倍。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後無症狀的帶菌者也應治療。
280.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需要注意什麼?
全程使用抗衣原體藥物治療後,症狀消失,病灶局部塗片衣原體消失,晨起尿中白細胞消失,並於7天後及3個月後複查,實驗室檢查陰性者,為治愈。
治療期間應保持局部清潔,多飲開水,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婚外性行為;患者及性伴未徹底治愈前避免性接觸;提倡使用避孕套等隔膜性工具;個人用品需獨自使用,應特別注意保護小孩。
281.什麼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1981年才被認識的一種性傳播疾病。病原體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HIV的感染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喪失,繼而發生條件致病性感染、因機體缺乏免疫力而導致惡性腫瘤等。艾滋病自發現以來,由於其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且目前尚無治愈的方法,引起各國政府極大的關注。
HIV為逆轉錄RNA病毒,是嗜淋巴性和嗜神經性病毒。對外界抵抗力弱,56攝氏度加熱30分鍾和一般消毒劑均可滅活,但對紫外線不甚敏感。與其他病毒感染一樣,HIV感染取決於機體與病毒接觸的密切程度和頻度。除感染劑量外,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營養、藥物、凝血因子VIII的免疫抑製成分、直腸反複接觸精液中的免疫抑製因子等。免疫功能健全者可抑製HIV的感染,但當免疫功能受抑製時HIV易感性增高。HIV攜帶者及艾滋病病人是艾滋病的傳染源。已經證實其傳播途徑有三種。
(1)性接觸傳播:性接觸是HIV/AIDS的主要傳播途徑。目前全世界HIV感染者中,2/3以上是通過性接觸傳播的。HIV/AIDS是一種性傳播疾病(STD),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STD。
(2)經血液傳播:(1)輸入汙染了HIV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製品(如第VIII因子);(2)移植或接受了HIV感染者或高危人群的器官、組織或精液;(3)靜脈吸毒者使用被HIV汙染的未經消毒的針頭與注射器;(4)共用其他醫療器械、生活用具(如與HI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經破損處傳染,但罕見。
(3)母嬰傳播:也稱圍產期傳播,即感染了HIV的母親在生產前、分娩過程中因與胎兒接觸血液與體液及產後哺乳而傳給小兒。性病患者(特別是有生殖器潰瘍者)、吸毒者、同性戀者、勞務輸出或長期居住國外的歸國人員、涉外人員或旅遊導遊者、賓館服務人員、長途運輸車司機、接觸HIV感染者的親屬及醫務人員等是感染AIDS的高危人群。
282.艾滋病有哪些主要症狀?
人體感染HIV後到發展為艾滋病,可以分4個臨床期,但不是每個感染HIV的人都一定出現4個臨床期。部分人(60%--70%)感染HIV的初期不出現症狀,即是無症狀攜帶者。其中約25%--30%在3--5年內表現出艾滋病相關綜合征(ARC),以後約10%--25%再發展為典型的艾滋病。大概在10年內,50%--75%的HIV感染者將發展為艾滋病患者。
急性感染期多發生於感染後2--6周。主要表現為流感樣症狀,有發熱、頭痛、肌肉關節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結腫大,有的表現像單核細胞增多症。10%出現腦膜炎症狀,腦脊液中單核細胞增多、蛋白中度增多。有的病人此期症狀輕微,常易忽略。一般持續3--14天,大部分病人進入無症狀期,而部分病人則持續發熱、淋巴結腫大和消瘦。此時血象一般屬於正常範圍,或血細胞輕度增高,淋巴細胞稍少,血液中可找到HIV抗原,但出現血清HIV抗體陽性的時間延遲。
潛伏期為無症狀感染期。本期除HIV抗體陽性外,無自覺症狀和陽性體征。潛伏期長短不一,半年到10年不等,少數可達15年。
艾滋病相關綜合征(ARC)期,有的稱為持續性泛發性淋巴結病(PGL)。本期屬於艾滋病的前期或早期,已出現艾滋病的基本特征但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多見於頭頸淋巴結和胸鎖乳突肌後緣淋巴結,一般至少有兩處,可有脹痛或壓迫神經痛。50%的病人出現全身症狀,主要為低熱、盜汗、消瘦、腹瀉,酷似結核病,或有瘙癢性皮疹,消瘦不能以發熱或營養不足解釋,1/3的病人體重減輕10%以上。有的病人出現精神紊亂、頭痛、抑鬱或焦慮。3/4的病人脾腫大,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淋巴細胞數量減少,HIV抗體陽性,部分患者經常或反複出現條件性感染,如腳癬、念珠菌感染、濕疣、皰疹等,雖不很嚴重,但常使病人感到痛若。
典型的艾滋病期主要表現為獲得性免疫缺陷所引起的條件性感染(或稱機會性感染)、惡性病變和多係統損害。
(1)常見的條件性感染包括下列4種類型。
卡氏肺囊蟲肺炎(PCP):50%--60%的病人並發此病。卡氏肺囊蟲廣泛分布於自然界,通過空氣和飛沫傳播,正常人因有抵抗力,感染後不構成威脅,但對有免疫缺陷的艾滋病病人卻是主要的病死原因。卡氏肺囊蟲寄生於肺泡及小支氣管,阻礙氣體交換,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發熱、發紺。診斷主要根據肺部X線檢查、痰檢和免疫學檢測。
真菌性感染:其中以口、咽、腸道的白色念珠菌病常見,且比一般念珠菌感染重,出現口咽白膜,剝脫後灼痛。患者還出現流涎、吞咽困難和腹瀉,大便多呈綠色或黏液便。此外還有肺、腦的隱球菌病和肺曲菌病。
細菌性感染:最常見的是肺結核,其次是淋巴結核、腸結核。因治療效果欠佳,易早期死亡。與結核類似的有鳥結核分支杆菌感染,症狀與結核病類似,因對常用抗菌藥有耐藥性,也常導致艾滋病病人死亡。
病毒性感染:常見的有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多發生在口周、生殖器、肛門,水皰較多,炎症反應較重,常致壞死、潰瘍、劇痛,持續時間長。艾滋病並發帶狀皰疹者不少,HTV感染者出現帶狀皰疹常是艾滋病發病的預兆。
(2)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下列兩種類型。
卡波西肉瘤(KS):又稱多發性出血性肉瘤,發病率在20%--40%,多見於同性戀或異性戀的男性艾滋病病人,與經典的KS不同之處是多發生在上半身、麵(鼻梁、耳後)、口腔、咽、陰莖等處。表現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結節或浸潤性斑塊,呈褐紅、紫紅或藍紫色。
非霍奇金淋巴瘤:95%發生在淋巴外組織。骨髓受累則有發熱、貧血和血象及骨髓象異常。腦被累及時症狀無特異性,腦脊髓液檢查正常。消化道淋巴瘤表現為腹脹、腫塊、排便異常或出血。
(3)多係統損害包括神經係統損害、心血管損害、HIV相關腎病、皮膚黏膜病變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視網膜炎,其發病率可高達75%,是本病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
283.兒童艾滋病有哪些主要表現?
兒童艾滋病70%來源於母嬰垂直感染(通過胎盤、圍產期感染及哺乳),20%由於輸血及使用血漿製品。胎內感染者多發病於3--4月齡,圍產期和哺乳感染,潛伏期遠遠短於成年人,一般為12個月。患兒的主要表現有下列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