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廣告超市: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1 / 3)

對女人用心,讓女人放心

一個婦女用品的廣告,什麼用品就不說了。借說用品,來教男人對付女人的一種方法,真是用心良苦。此句語意的跳躍也頗大,前一分句對女人用心——這是追求者必須的,哪怕是始亂終棄。這裏麵有許多必須做的功課,有許多細節的講究;到手之後要讓女人知道,這一套僅僅是對她這一個的,而並非遍地插花,這就要求達到“讓女人放心”的境地。兩個分句之間的空間和彈性,決定了產品(男人)的優劣。因“用心”並非個個懷有好意,還有一個有的放矢的問題,你要嗬護做護花使者(有同名電影),要放在手心輕輕地吹;即使在放心之後女人和男人也都會節外生枝。所以第二個境界難以達到。如果說女人就像一個產品,現在也不知更新換代到第幾代了,但本質的東西,就像電視機的那個顯像管,也還無非兩種:要麼是國產的,要麼是進口的。現在比較複雜的是合資的,她們意識超前但質量還是不行——換一句話就是:對女人用心,讓男人不放心。反之亦然。有一句話值得一提,即人家印在筷套上的話;少酒多菜早回家,見到姑娘不要愛。這句話反映出女人的不放心,不僅僅對自己的男人,更對別的女人——即狐狸精是也。

嘉士伯啤酒,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

並不是在替此品牌的啤酒做廣告,而隻是說此廣告還可一品。語言的妙處有時就在於似是而非,在可能與最好之間,既是謙謙君子又見狼子野心——如果去掉“可能”,人家會說你太牛逼了,沒人愛理你,如果沒有“最好”,那何必投錢做此廣告。關於好的極致,有點年紀人的都聽說過一首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來就是好……”照文化人的說法,這便是一種話語霸權——不停地,很沒有自信心地重複,永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來,卻又霸道得不容置疑的樣子。在那個時代,它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句式:“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革命。”

相比之下,“嘉士啤酒”的態度就討人喜歡得多了。它謹謹慎慎、綿裏藏針地表白,我,嘉士啤酒,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啤酒。有不服的,想爭第一的,盡管放馬過來。此言一出,再飛揚跋扈,雞蛋裏挑骨頭的人在它麵前也沒有脾氣,一時之間竟被它的謙謙風度所折服。現在還有跟風的哩,如“某某南瓜餅,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南瓜餅”。當然任何都有跟風過頭的可能,“可能”一詞也不能濫用,如濫用了就會顯得信心特別不足,如“XX理論,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理論。”因為在啤酒小姐麵前,理論則顯得呆頭呆腦了一些。

生活、購物、享受

杭州有一家大商場,率先打出“生活、購物、享受”的廣告語,聽說反響還挺大。切入這句話的要點應是在這三者的關係上。它到底是平行的還是遞進的還是有包容性的,這就有幾種不同的解讀。

一是生活就要購物消費,購物消費本身應是一種享受。比如,現在的商廈往往是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哪怕是坐下讓你喝碗蓮子羹,讓你歇歇腳,也是很人性的表現。人性,你知道嗎,這是現在溫飽的人們講得最多的一點。

二是生活也好購物也好但最後都是為了好好地享受,也就是說能掙會花應是做人的一種標準和境界。好吃懶做當然不行,但掙一萬花一千也不行,這就是所謂時代不同價值觀也不同;

三是我們稍微想開去一點,時光倒流三十年,“生活購物享受”會不會變成“購物不忘階級鬥爭”呢?有相聲段子等流傳下來,隻是筆者已懶得再說。看看當下商場環境的布置,硬件多多少少是上去了,但軟件——人還是紮堆聊天,見人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

由“生活、購物、享受”想到著名的三聯書店的宗旨“生活、讀書、新知”。對書生來說,這話更耐看耐聽。

而對一些女人來說,此句話的解釋就更簡單:生活就是購物,購物就是享受。

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本來想選“我自信,我成功”或“我自信,我存在”,但兩者都是服裝廣告且重複太多,弄得口幹舌燥,需要喝一口飲料,沒喝之前,你已聽過“我就是我,晶晶亮”;也很熟悉“自然的,自己的”;或者就是“我有,我可以”。即使你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我中心者,在此種語境下也可能會昏倒。

不過廣告商是有預謀的,他們就是要跟我們爭奪下一代,用時髦的說法是爭奪“細小族”。日本引進的詞,千萬不要望文生義,據國家體育總局權威部分的統計,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經高過同年齡段的國人,日本小矮子已成為曆史了。用漫畫喂大的一代竟然成了高佬。長得越來越歐化,這是我們所始料未及的。不過好在“自我”是不分國界的,就像可樂和麥當勞、麥當娜一樣。“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當然可以,你也可以上升為“永遠利益群眾”,你還可以象征“新時代的精神”,問題是社會和媒體給了細小族們怎樣的選擇?他們除了“我”之外,還看到過什麼好的廣告(還算是好的層麵)?不過稍作尋根,發現我們的一些詩歌,倒還是“自我廣告”的始作俑者——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自豪,我托起新世紀的太陽……

還是一種太陽鏡廣告說得好:別人怎樣看自己,重要;我怎樣看自己,更重要!所謂“飄一代”的宣言,大抵就是這樣。最後說明一下,這是一句香煙廣告,想不到吧?不過應該想到:吸煙有害健康。

不要太瀟灑嗬

本意是女兒說老爸穿了此種西服後太瀟灑了,卻從反的方向說。現在一般的人都喜歡從反的方向說,上海人說某人拎不清就說“不要太拎得清”。反說,是不是有一點善意呢?當然這樣的語意也不怎麼新了,一件西服在身,隻是外在的瀟灑,文化人老喜歡說培養貴族要若幹代,言下之意是看不起暴發戶。瀟灑一詞10年前就流行起來了,具體可見葉倩文小姐唱的《瀟灑走一回》,廣東還有一生活雜誌就叫《瀟灑》的。現在瀟灑一詞已漸漸被“酷”、“爽”和“硬”等更新的詞所替代,隻是在中年一代中還廣泛使用(男人要爽,男人要瀟灑,男人要講品位——這是另一則廣告)。“晚上去哪裏瀟灑”——一般是指晚上有什麼“節目”,此種“節目”當然是泡吧或在夜總會裏幹點什麼,最簡單的也是保齡麻將或喝茶。因為他們覺得在單位在家裏在許多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還是不夠瀟灑。我們也常常聽人說,某某新馬泰回來又後又去歐洲旅遊了,活得可真夠瀟灑的。但是女兒的話總歸是對的,各種各樣的眼睛都盯著的,萬一有一天瀟灑過了頭,丟官罰款甚至坐牢等都不是好玩的事。

心動不如行動

一個大減價的廣告,有著誘人幹點實事的意思。早些年的跳樓價有點廉價人道主義的味道,好像江湖藝人自己往自己身上打拳一樣,賺點可憐錢。隻有“心動不如行動”才上升到理論和流行的層麵,讓人想到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心動不如行動,首先承認人經常“心動”,經常想入非非,說得嚴重一點還經常意淫——不光是對漂亮女性,也指對下海賺錢、進“政”道做官、教各種各樣的文憑等的想入非非。現代社會這樣的機會很多,這一點首先肯定,就像經常可以看到打折“跳樓”的字樣一樣。機會多了沒有用,有用的是要抓住機遇,要行動,而行動意味道著冒險,意味著闖禁區嚐禁果,也意味著身敗名裂或名垂青史。

其實購物比做人要簡單多了。人行動的對象往往不是“減價”的物品世界,而是挑戰比自己高得多的目標,有一點超越極限的味道。當然我們也反對人在行動時“心”已不動的做法。婚姻如是此種狀態,那隻能維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