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廣告超市: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2 / 3)

你一定要讀董橋

關於圖書的廣告,一般酸的多,如此直截了當倒也很爽。最早讀到董橋這個名字,是跟下午茶連在一起的。我們喝下午茶,有點自助性質,像一些店麵門口寫著的花20元可以吃80個品種,這是我們的特色,跟學界討論,跟一個茶壺配幾隻茶杯不同。當然董橋他們的下午茶肯定是不一樣的,那種英國紳士式的東西,文字還是挺漂亮的,其間還夾雜些英文(猜想)。作為散文的一家,他或許可以跟餘秋雨等並肩而坐(像排名次這樣的活也不是我們所能妄論的),王朔可以評金庸,但不一定讀得懂董橋或者根本不屑,因為他不是一個流行符號,他不像餘秋雨。曾有人損餘,說在錦江飯店抓到的“雞”中,坤包裏有三樣東西:口紅、安全套和《文化苦旅》,可見檔次之高。現在一個出版物以這樣肯定的語氣——你一定要讀董橋,是不是有點過了?殊不知我們和董老師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樣的,更不要提大量文學青年的年齡跟老董也是有區別的。在這個生猛海鮮的時代裏,可以泡吧,可以上網,可以蹦的,也可吃大排檔,喝早茶,為什麼一定要喝下午茶呢?當然,也可以反證:我為什麼就不可以喝下午茶呢?你一定要讀董橋,這跟董橋文字的精神也許不符,現在誰還敢如此語言霸權?想必不會是董橋自己所為吧。如果能委婉一些,諸如:不讀董橋,你就不知道下午茶的品味;讀了董橋,你就會變得紳士風度……

知識改變命運

跟那句“相信我,沒錯的”廣告是一個道理,知識改變命運,肯定也近似於真理。其他不說,就以導演張藝謀自身命運的改變就足可支持這個觀點,從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以賣血錢買照相機、再到考大學時給文化部長寫信等事,完全可以證明一個導演走過的路是以“知識”為基礎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從另一層麵又淺顯明白地講述了這個道理,諸如掃盲、義務製教育等基礎性的工作,都是“一個都不能少”的。當然,從“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公益廣告也可演繹出其他句式,如“財富改變命運”等。但是財富從哪裏來,這又是一個問題,因為知識可以變成財富,再起碼的比如讀書了工作了就可賺錢了,賺了錢又可以再讀書,然後才有黃金屋、顏如玉等。《黃土地》還是什麼片子曾表現過另一種輪回,一放羊娃回答如下:(放羊是為啥)生娃;(生娃幹啥)放羊……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老百姓有一句話,叫百姓百姓百條心,這說明老百姓也不全是一個層次,除了“軍隊和老百姓咱們是一家人”中唱的除外。一般來說,老百姓的故事有點雞零狗碎的,不是整天都在想著海德格爾福柯和孔子老子的,但老百姓一旦認真起來就有戲了,那種平民的精神,那種搖搖晃晃的鏡頭感,有時如同喝醉了酒一樣。其實精神還是有提升的,講述有時更重要的是形式而非內容,就是從內容一定要符合形式這一點來看也是講得通的。問題是東施總喜效顰,有時也效得不錯,一段時間裏全中國上下都是“生活空間”,讓我們想追追星的一批有點著急,怎麼全是土頭灰臉的呢?我們不想隻看自己相同的生活,有時也需要提升一下審美情趣什麼的。但是,我們沒有貴族呀,我們女人的裙子裏才不會裏麵套個鐵箍什麼的,那沒必要呀。

做女人挺好

從家庭、婦女類雜誌一直挺進到《南方周末》這樣有影響的媒體,前幾年這句廣告也真的很好。而女人“挺”的標誌,則有圖片顯示,讓你看到東方女人也有深深的乳溝,讓你相信這絕對是真的。當然前提是要服用廠家的產品。演員寧靜就拍過類似的廣告,相比之下,鞏俐則要謹慎一些,可能人家早就不屑拍此類廣告了。“挺好”的思路一打開則讓人盡情飛翔了--先是“從小到大的關懷”、“女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再是“做男人挺更好”。

廣告引導我們消費,廣告倡導我們生活。各種名目的選美,都是講究個三圍的,雖然中國女子的三圍還是有一點乏善可陳的,但泳裝表演是少不了的一道主菜,三點式中的兩點就是這個東西,難道還不重要嗎?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也是一種“不怕做不到,隻怕想不到”的變奏,你隻要看看各種惡俗的電視購物廣告,就可知道即使不吃藥不按摩不震蕩不注射不填充,在那裏襯一片墊一片的,也照樣曲線畢露。照港派的說法好像是不能讓男人一手掌握。愛立信則是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曾讓小巧的張曼玉來演繹。與此同時,沒有什麼大不了,你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貞操觀,很現代。拉個手,摟摟抱抱甚至做愛,把什麼做了把什麼都搞定了再分手什麼的,也沒有關係。而至於做男人挺更好,不說大家也都明白。據民間說,現在“雞”的生意很不好做,除了布下天羅地網之外,真的碰到一個“老公”,以前分分鍾能搞定的,一夜能做好幾筆,現在由於有了偉哥和準偉哥“挺更好”之後,就明顯感到吃不消了。看樣子遊戲規則也要改一改了。

平胸不是我本色

是“挺好”的另一版本,1999版,更平民化一些。關於豐乳產品廣告的妙語連珠,再去說它已一點也不新鮮了,最近的路牌廣告“平胸不是我本色”(含圖,有乳溝,有曲線,但不算誇張)雖有點回歸的意思,卻露出一點怯意來了。這裏實際上大有咬文嚼字的必要,何為本色?如果平胸不是本色的話,難道通過吃這個抹那個再戴個什麼或注射什麼東西,就算是本色了嗎?我們估且承認那是有作用的,但作用之後,還能叫本色嗎?既然平胸不是我本色,那麼豐滿才是我本色,既然這豐滿不是天生的,而是靠產品神奇的療效在起作用,那麼還能叫本色嗎?在演員隊伍中,不是有本色派和演技派之分嗎?那麼在一部分女性之中,就有吃藥派和不吃藥派之別。如果一個男人是靠偉哥來顯示其男人力量,還能叫男人本色嗎?

之所以如此咬文嚼字,還是因為我們太在乎。

白裏透紅,與眾不同

這是一句比較老的廣告語了。好像剛剛過了百雀令的年代。再老一點,那是盛產鐵姑娘的時代,不愛紅裝愛武妝,皮膚黑裏透紅,愛勞動,英姿颯爽,長得像《從奴隸到將軍》中的張金玲似的。實際上國人的審美還是要求女人白一點的,即使其他沒有優點,但皮膚白就是一優點,就能一俊掩百醜了。當然如果一個老女人臉上還搽驢糞蛋,那就是諷刺對象了--見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看歐美小說和電影,好像還流行一種黑美人的,說略黑一點的皮膚有光澤有彈性,耐看。但彼黑不等同於此黑,也不是我們特定階段裏的鐵姑娘。語出大寨的鐵姑娘是指能跟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的那一類女人,跟英國前任首相不一樣,人家的鐵是指鐵腕治國,我們的鐵是“鬥”,所以其內涵外延皆不同,當然他們都各有其時代的特征。回到“白裏透紅與眾不同”,此種美白產品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最為風光的,透紅一言又有健康之意。不是東施那種病美人。與眾不同則是搞搞個性,現在白裏透紅雖顯得有點老土,但卻是普遍真理,而與眾不同則是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黑頭發,中國貨

周潤發和黑澤明的名字取得真好,好就好在很合洗發護發廠家的心意。而當劉德華說出“黑頭發中國貨”時,我們雖然不會想到民族工業和WTO之類的,但還是為此種言簡意賅之語所感動。當然就消費者來說,消費就是消費,跟“中國人自己的……”無關,“林家鋪子”要是開在今天,除了賣娃哈哈肯定還賣可口可樂,這與愛國無關。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時,有大學生抗議焚燒美元,便馬上有人出來說,這豈不是在轉嫁他國的“危機”嗎?因為你持有一張美元,即代表人家欠你一份債。扯遠了,扯近一點看那些老電影,《青鬆嶺》之類,讓我們常想起那句口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實際上苗和草都談不上姓社還是姓資,姓中或是姓洋。中美就中國加入WTO協議簽定之後,據說美國每年進來的片子從十部要增加到二十部,黃頭發美國貨,肯定能讓人又喜又憂,喜的是過癮,憂的是國產電影的市場--連周潤發也去好萊塢發展了,黑澤明早就是世界級的大導演。黑頭發中國貨,人家也洗也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