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更多的新概念也搖身一變,變得形象而物質通俗又易懂了。VCD、手機、服裝廣告乃至住宅公寓等,無不披上新概念的外衣。豐富和貧乏便可略見一斑。實際上這裏的關鍵意思還是“新”,隻要是“新”就能符合喜新厭舊之心態,至於“新”到何種程度,“概念”裏賣的是什麼藥,就不管了。也許現在學校裏所教的概念要容易多了,所以“新概念”也就普及了。普及之義也就是偷換概念,即沒有明顯的界定。大家不在乎概念叫什麼,而隻要是新就可以。因為現在連吃飯和購物都有新概念了。包括打電話--電話新概念,請用XX卡。
跳舞機
跟跑步機所不同的是,它更多的是一種遊戲,讓你跟著機器的指令而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為中小學生所喜愛。而年紀稍大一點的當然是喜歡跳舞時能抱一個摟一個的——那是兩碼事了。由遊戲機、跳舞機到打鼓機吉它機等,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僅僅許多事可由機器來代替,更重要的是,哪怕是很嚴肅的音樂等,都可以遊戲的方式為大家帶來快樂。當然“未成年人不得入內”還是另一付麵孔,但是請記住,童話是為孩子而寫的,遊戲是為孩子們設計的,玩物喪誌沒錯,但最終喪鍾又將為誰而鳴呢?
金學/錢學
跟鈔票無關,是紅學的延伸和補充,金是金庸,自稱為庸肯定非平庸之輩;錢是錢鍾書,以《圍城》和《管錐篇》成名。一個人的作品再加人品竟成一門“學”,可見此人的厲害。錢生前曾力拒《東方之子》的采訪,一時成為美談;而金出任新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一時成為新聞,外加正版盜版、與王朔過招等,好不熱鬧。比較好玩的是金對那些評注本並不買帳,這讓“金學”者們不知如何是好,說文品吧他不認,說人品吧怕吃官司。反正人一旦成了國寶,人言可畏這是逃不掉了。當然總有人喜歡鉤沉和打撈,翻翻曆史老賬,說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惹得人生氣。但是喜歡的人多那是沒辦法的事,網上“金學”者的那些文字,大俠本人會在意嗎?當然凡要成為“學”的,先要普及,然後才是壟斷。
獵頭
專門做人才生意的,有所謂獵頭公司的,專挑頂尖人才的。因為我們的邏輯是——要發展什麼什麼,最後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人才,所以才有了公選,才有了後備人才庫,這些應該都是好事。隻是獵頭公司在稱呼上稍微俗了一點,因為凡稱“頭”的,容易想起雞頭(媽媽桑)、蛇頭之類的,前者組織賣淫嫖娼,後者搞偷渡,都應在嚴打之列。而獵頭可能屬於公司間的競爭,不應該在打擊之列,何況換一種說法馬上就變成伯樂了。
超市
幼時看羅馬尼亞電影,看人在商場購東西,隨意挑而無人看管,要想買什麼就往兜裏麵放,然後再一起結賬。這時內心那種“偷竊”的念頭便油然而生。而等到中國的鄉鎮也都開出超市時,我們已經被灌輸了多少遍要拉動消費,但有時去超市,隻為買一根牙刷。這時超市的語義就開始發生變化。比如夜總會什麼的就叫娛樂超市,健康節目就叫保健超市,書店不管大小都叫圖書超市。從這一層麵說,我們似乎已經太“超”了——那種跳躍性的發展,令人驚喜,驚喜之餘又感到無可奈何。特別是一個超字,最早是要超英美,現在頭腦不太熱了,但超霸之類的還是俯拾可見,足以反映出我們的膨脹意識。而這種意識和心理的背後,仍是自大和狹隘。
邊緣
首先可以肯定,它不是地理學上的名稱。它跟民間有點相像,頗有點“百搭”的味道。有時邊緣又寫作另類,把無法歸類者說成是邊緣也是一種辦法。有一些非主流人士、地下歌手和自由撰稿人也喜歡稱自己為邊緣人士,以保持和主流的距離。當然邊緣人士還是很想進入主流渠道的,但由於進入不了,所以隻能把主流罵個狗血噴頭。
另,跨學科什麼的也叫作邊緣(學科),包括新興的學科。
民間
它由以下語義構成。一它是與官方相對的;二它是非正式途徑的;三它是一種大眾口味的代表;四它代表了一種精英的邊緣立場;諸如此類。換一種表達方式,又可以這樣表述——它不是通常所說的民間文學;它也非民間藝人;跟通常所說的來自民間也不一樣。何為民間——隻有打這招牌的人才知道。詩界就曾有民間寫作和知識分子立場之爭,依筆者所見,它們既非民間,也不能代表知識分子,但對於自以為是和急於有依托感的人來說,這樣的爭論除了傷和氣不好,其他則帶來了更大的名氣。從另一個角度說,掌握話語權的人也急於要與眾不同,因為我們缺少一種貴族的背景包括知識分子的背景,所以動輒提民間就顯得格外可笑。在野的心裏想著朝廷,嘴上喊著民間——一般讀書人的嘴臉大抵如此。
載體
相對於主體而言的。現今的意思是一種方式方法或手段,常見文中“我們以此為載體,做好下崗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雲雲。但說得多了,人雲亦雲了,也就難免以訛傳訛了。黑板報是載體,那麼黑板就是主體了;女人是載體,那麼男人是主體了;電視是載體,菜場是載體,廣場是載體——動輒講載體的,實際上往往忘了主體。動輒用新詞的,往往舊瓶裝新酒,而且是我們之一大習慣,毛澤東在延安時就批過此種習氣,可惜現在已不是毛體時代了,這載體也就滿天飛了,就是不知道“載”不“載”得動這千古民心的。
春運
春節過年,常回家看看,引成了海陸空運輸高潮,遂成春運,後麵常跟高峰二字。春運給我們的信息有兩點,一是春運期間票價要上浮,二是要防止在車上被擠死的慘狀(確已發生),三是仍說明我們很不發達,雖然你一身正氣加一身名牌,但仍要去複習坐棚車之記憶,甚至還不如棚車,因為大串聯或坐棚車還鮮見有被擠死的。由這個詞還能想到民工潮什麼的,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路上。
另,春還跟豔情等有關,比如賣春女。好在我們所說的春運無此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春運大軍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賣春女,她們回家過年的念頭與常人無異她們就是常人。
福利房/末班車
跟公交公司的時刻表無關,隻是指剛剛趕上了最後一批社會主義的福利分房。在轉軌轉製階段,有本事者(或好運常在者)能雙軌(管)齊下,而另外一些人一三五不靠,二四六也不搭,活脫脫一個亞細亞的孤兒。有些話要看具體的語境,說“我剛剛趕上了末班車”,並不是說趕不上就要夜不歸宿了,招一招手的士還是滿大街有的,隻是坐公交車很便宜,甚至能買月票,而打的則費用不薄了。所謂的區別就在於此,所謂改革也就是利益的一次再分配再調整,在常識都懂的情況下,趕不趕得上,不僅僅是運氣更是一種實力的較量。對一大批人來說,趕上了末班車,也就所謂多年媳婦熬成婆,接下來的一切就可能變得無足輕重了。
零口供
開始見諸於《南方周末》等報紙,即公安在審訊犯罪嫌疑人時,不靠口供而完全憑事實靠證據的一種做法。言下之意,即不刑訊(訓?)逼供。對此執法部門也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的刑偵技術還相對落後,取證的困難程度更大,所以零口供是一種不現實的做法;而另一種說法是,法律的東西遲早要跟國際接軌的,遲還不如早,雖然為此要經曆陣痛。我們概括前一種說法,即不能放過一個壞人,後一種的觀點其實就是,不能冤枉一個好人。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講過這樣的意思:中國為什麼叛徒比較多,不能光說中國人的骨頭軟,而是中國人的刑罰也實在太厲害——僅作參考。另外在手機、轎車乃至房產銷售中,都有了零首付的說法。零,還真是一個誘惑的洞。
末位淘汰
一些部門對人事製度的改革,方向肯定是健康的,但人的心理承受力還是個問題。無論是幹部還是群眾,都麵臨一個問題,即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為了不排在末位(有的科室三個人,就要選出一個末位來),就要想盡辦法,好話說盡,壞事做絕,這就使得人人自危,對麵對坐著,有一個要掃地出門,你說心裏會怎麼想。這哪像農業社會裏,人像放羊一樣放在土地上,說話都要大聲喊叫——據說山歌民歌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想說的是社會形態的變化,肯定會導致人際關係的變化,工業社會、資本社會及市場經濟,人與人之間為了利益要麼是老死不相往來,這沒有什麼可以批評的,而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差不多都是詩經時代創立的,有什麼值得懷念的呢?
安全套
以前叫避孕套,現在名稱一改,透出的信息也大不相同。以前主要用於夫妻之間,而現在則用於更廣泛的“男女關係”,可見風氣和風情。有三點信息值得一說:一是有生育能力的健康男女每月每年可以免費領若幹個套,但事實上是無處可領;二是售套機上了街,在文教區和民工聚集點尤其多,是不是這些區域的人性需求特別厲害?三是央視隻播了一天安全套的廣告就不得不撤下了此“套”。
背景是性病、艾滋病多多,套的質量也大有問題,藝術家(主要是行為藝術的倡導者)有拿套兒充氣後當大汽球贈送的做法,早已不新鮮。報上還說自動售套機老有問題,估計一是質量本身就有問題,二是有人愛玩些惡作劇。因為總有些人找不到所愛的人,也就不需要什麼套子,但不妨礙跟機器開個小玩笑。電話亭不也老出問題嗎?
此地又有人有“打套兒”一說,比較中性地說是“找女朋友”女朋友又稱為“套兒”。
知本家
翹舌音在於北方人仿佛與生俱來,而吾等南蠻子要念準卻並非易事。從資到知,少了一個貝字,意思卻大不相同了。進口的我們能舉出諸如比爾·蓋茨的大名,國產的也有王選等(電腦上有“王選”這個詞組,而無“毛選”),好好讀書看樣子總不會有錯,當然讀四書五經要想讀出個知本家還是一件難事,關鍵還是要入對行。
要麼讀書要麼賺錢,總要搞通一門。而且學工的學理的搞開發的,他們管理一個行業,成為“家”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最好不要成為“政治家”什麼的。從知識越多越反動到知識越多越賺錢,反映了社會形態的變化。僅此而已。
風暴
廉政風暴、頭腦風暴、金融風暴、歲末風暴以及其他過目即忘的風暴,形成了一股詞語的風暴。
稍有點文學背景的人知道,安徽有一作家叫陳登科的寫過長篇《風雷》,筆者小時候將它當愛情小說看(包括《豔陽天》)。當時為什麼取風雷而不叫風暴,現在不得而知。跟這個詞有關也比較接近的是高爾基的《海燕》: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據說列寧頗為欣賞,像毛澤東頗為欣賞魯迅一樣。暴風雨也成了革命的代名詞,即蕩滌一切汙泥濁水是也。後又有刮紅色台風之說,即今天的“嚴打”和“打黃掃非”。也有喻唇槍舌劍的,如有一書叫《你嘴上有風暴的味道》。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風暴”,本市一大商場披下一大幅,每字有一層樓那麼高:鑽飾5.9折,實惠大風暴。
而回到世紀末的“風暴”,如果是屬於“頭腦”的,即能看到一誇張的老外的形象,或頭發飄飄或腦殼裏裝著一電腦或拎著手提雙腳起跳--這就是對風暴的幾種形象演繹,平麵上似乎也隻能這樣點到為止,知識革命不太好表現。而在休閑領域,“風暴”則會引伸出更多的內容,請看某報的一段導讀:
科技越來越先進,地球上的風暴卻還難以預料。上海近日遭遇了一場“風暴”,有人早有預知,因為它有先兆,如同“人來瘋”--這些“先知”都是些“大師”,這場“風暴”就是--斯諾克。
倒記時
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讓我們時不時地碰到“倒記時”。為慶祝回歸,各大城市還都豎起了倒記時牌以作紀念。更早一點的經驗是1993年北京申奧時,也有倒記時之說。再宕開去說,我們人的生命從一出生,實際上就開始死亡的倒記時了,隻是不知那大限在何時何日,如果知道,那又將是一種怎樣的情景?是不是能讓人變得更理智或更狂熱?在20世紀末的“世界末日”我們不已經碰到過一回了嗎?一點都沒有爆炸,爆炸的隻是信息。當然羅,現在我們所說的倒記事時都是好事,所以值得期待和紀念。而人之將死,也像掛個掛曆似的,豈不好玩?
宣言
你肯定會想到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他老人家在世紀末被西方媒體評為一千年來最著名的名人,僅次於他的是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注意這些都是自然科學家)。而今天充斥於各種媒體的“宣言”實際上是這個消費時代有計劃有預謀的發嗲和在紙上的叫春之聲。以前我們常聽說有男子漢宣言(在尋找男子漢之後),後來小女子也發宣言(在有人抨擊小女人文章之後),再後來新人類也發宣言了,就是未見賺錢人發什麼片言隻語,可見“宣言”在這裏的概念已大不相同了,它喪失的是批判的鋒芒(在這批判鬥爭的日子裏),剩下的隻是自戀和造作(如羅蘭·巴特的一本書名《戀人絮語》)。目前最典型的“宣言症”是如同狂人似的滔滔不絕而又自以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