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致富之路(2 / 2)

可如今囊中羞澀,卻是有心無力了。當日出手太“闊綽”,竟是一點錢資也沒給自己留下,現在讓他再去俞護衛那裏要回些銀子,卻哪裏開的了口?這些日子陪著方老“做實驗”,更是將每個月的例錢花的幹幹淨淨,一想及此,袁義當真有肉疼了。

大宋實行的是銅本位製,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很少直接作為貨幣使用。銅錢一貫合一千文,而一貫錢足足可以買來一頭大肥豬了,若是單以購買力來算,這時的一文錢大約等同於後世一塊錢人民幣,袁二少一個大方,就是近十萬人民幣出去了!

大宋乃是曆朝曆代最為富庶的朝代,以後世的考古評估看,北宋時期的GDP大約占到了全球GDP的百分之七十,中產之家的全部家產約有一千貫到兩千貫,折算成後世的貨幣,皆是百萬富翁,這一度讓袁義咋舌不已。

袁莊以武立世,所謂窮學文,富習武,加之當年太祖皇帝為保趙氏江山穩固,杯酒釋兵權,曾下旨凡解甲之將士,皆遣之以巨資,以慰軍心。袁家先祖袁洪乃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石守信帳下第一猛將,官拜從三品上雲麾將軍,從軍中解甲歸田之時,所獲資財更是巨大。

袁氏自袁洪之後再無頂尖人物,家道日漸衰落,而袁博還能在江湖中急公好義,廣結善緣便是因為家底深厚之故。

袁氏富庶,加之子嗣稀少,像袁義三兄妹,每月的例錢自是不同於一般人家隻賞個幾百銅錢,而是每月足足二兩白銀,這還不算上過年過節的金豆子喜錢。算下來即便是比之一些大戶官宦人家,這例錢也是高出不少。

大宋商業發達,普通貨物買賣皆是以銅錢結算,隻有大宗貨物才會以白銀交易,至於黃金,卻是更加少見了。雖然黑市上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但按照官府規定,一兩黃金可換白銀十兩,或銅錢十貫。以此換算,袁義每年的例錢便有三四萬元之巨!

在外人看來袁府算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戶,光是祖上朝庭賞賜的良田便有一百多頃,資財更是無法計算。但袁義卻是知道,袁莊隻是個武林世家,並不善與經營,全莊上下二百餘號人,全靠祖上積餘,曆代家主又都是樂善好施之輩,曆經幾代,坐吃山空,如今已不複往日繁盛。若再不想辦法,怕是撐不了兩三代,袁府便真的就家道中落了!

也難怪年前福伯在跟袁老頭兒彙報賬目時,袁老頭兒那般籲長歎短,莊內確實缺少個精通經營的管事。

如今自己又召了兩百來號孤兒,吃喝拉撒,沒有一樣不要銀子,等於在袁莊的空殼子上再添大洞。

確實要琢磨琢磨如何讓府中的資產升值了,隻靠祖上留下來的百來頃水田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大宋水稻產量低下,一畝水田,年產不過一二石,二百餘斤而已。袁莊所得水田皆是皇室所賜,乃是一等良田,畝產也不到三石。這些糧食,佃農留下四成,袁府得六成,一年下來也不過幾千石糧食。袁府若隻是個普通大戶人家,倒也夠全府上下的開銷了,還有盈餘。但袁府乃是武學世家,每月所費錢資,遠非普通人家所比,單指這點糧食卻是遠遠不夠了。

先皇真宗曾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達三萬斛,已經在長江、淮河以及兩浙地區推廣,袁也已經種植。正如當年真宗皇帝榜文所言“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但受製於農業技術的落後,產量也遠遠不及後世。

袁義自幼在農村長大,倒是知道不少農業知識,但現在人小言輕,若是讓那些種了幾十年田的佃戶去聽自己的,跟著自己胡鬧,怕是那些佃戶要告到爺爺袁博那裏去——佃戶可不是袁府奴仆,隻是租種袁府的農田,按時交納田租,除此之外,與袁府並無關係,自是不需要聽從袁府小少爺使喚。

再者,若是單單改良農業技術,卻也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是需要想些其他的法子才是。

作者有話說這幾天作家中心就是打不開,也不知是網速問題還是人品問題……耽誤了4章,現在都給大家補上,萬望大家多多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