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國際關係現代化的理論基礎(1 / 3)

《共產黨宣言》reference_book_ids\":[7293395600677014578,7314185456948628542]}],\"2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0,\"end_element_index\":2,\"end_element_offset\":105,\"start_container_index\":20,\"start_element_index\":2,\"start_element_offset\":98},\"quote_content\":\"《增長的極限》reference_book_ids\":[71524322407549532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實踐需要理論解釋,同時又需要理論指導。國際關係現代化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實踐,是有堅實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曆史唯物論為國際關係現代化提供了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曆史理論對國際關係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當然,要對國際關係現代化做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和更切實的指導,還需要理論創新。人類主義和合作主義可以充當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重要理論基礎。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同一性理論是認識國際關係現代化的重要哲學基礎。

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而鬥爭性與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按照對立統一這個辯證法的根本規律,對立麵是鬥爭的,又是統一的,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聯係的,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解決矛盾的基本方法就是將這兩種屬性統籌把握,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矛盾的兩種屬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因矛盾性質和矛盾環境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解決矛盾時把握對立性與同一性就應有不同的側重。

解決矛盾的方法首先取決於矛盾性質。對抗性矛盾決定了鬥爭、衝突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方法;而同一性矛盾則決定了合作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包含了一係列體現合作精神的重大戰略思想,比如多種所有製形式並存、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開放、“一國兩製”、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就是基於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和矛盾性質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矛盾的性質的認識和把握。在國際政治中,以往大量存在著的是對抗性矛盾,鬥爭性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麵,而鬥爭、衝突乃至戰爭就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方法。當國家之間在經濟、安全、全球治理等方麵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國家越來越相互依賴時,大量存在著的是非對抗性矛盾,於是同一性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麵,而合作就成了解決矛盾的主要方法。

解決矛盾的方法還取決於矛盾環境。在列強殖民擴張、爭奪霸權的年代,國家之間在領土、資源、財富等方麵的爭奪是常態,那時國家之間也有經濟等方麵的合作,但都居從屬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大政治軍事集團尖銳對抗,即使不同集團的國家之間有共同利益,也很難開展合作。而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國家之間開展合作的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隻要主權國家還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之間的矛盾就會存在,但在和平與發展的大背景下,同一性矛盾突顯出來。解決非對抗性矛盾的主要方法是側重對同一性的把握,也就是合作,而合作共贏正是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核心理念。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生產力是社會曆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雖然唯物史觀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觀點沒有過時,但是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鬥爭的現實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普遍比較落後,而且無論是國家數量還是所管轄人口數量都處於少數;資本主義不僅在量上占有優勢,而且仍然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資強社弱”的總體態勢在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作為最大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目前正處在並將在相當長時間內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為此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合作,融入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體係,同資本主義國家一道推進全球治理,重塑國際秩序。生產力觀點決定在對外關係上,中國要同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和平共處、開放互利、合作共贏,並同它們一道推進國際關係現代化,盡管會不斷遇到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冷戰思維、權力政治思維等消極因素的幹擾。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無產階級政黨的事業,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這樣仍然具有民族性的無產階級政黨來說,貫徹以人為本的觀點,對內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外要關心全人類的命運。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國內發展上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此就必須踐行科學發展觀,關注民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的成果,帶領人民實現中國特色新型現代化,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維護國家安全上,就要把人民安全作為宗旨;在對外關係上,就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和平與發展是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主要體現。曾在近現代曆史上頻遭戰亂之苦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珍愛和平;而貧窮落後又是中國在近現代屢遭外敵入侵、內戰內亂不已的主要根源;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也向往現代化,也有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訴求。這樣的治國理念,決定了在對外關係上,中國共產黨會盡最大努力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與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

與其他政黨相比,共產黨的一大特征就是擁有世界情懷,關心全人類的命運。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每個人都自由發展的“聯合體”。雖然實現這個理想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期間會充滿艱辛和鬥爭,特別是在主權國家依然是主要國際政治行為體的時代,社會主義國家更是需要隨時防範資本主義國家的安全威脅,但是,共產黨人始終是推進世界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正因為如此,中國一再申明,即使將來中國步入了發達國家行列,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了,也不會對外擴張,謀求霸權。鄧小平早就指出:“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中國“不僅現在不稱霸,將來發展起來了也不會稱霸”。追求和平,國強不霸,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開放互利、合作共贏,是中國的理念,也是國際關係現代化的思想基礎。

世界曆史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國際關係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而形成的一係列思想觀點。它本身就是曆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

世界曆史理論的核心內容有兩方麵:一是世界曆史的內涵、形成過程與動力;二是無產階級革命與世界曆史的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19世紀出現的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曆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第一,“世界曆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世界通史”,也不同於古代某個區域的世界曆史,而是指由大工業開創的曆史。也就是說,大工業使得世界各個區域、民族變成了一個整體,人類曆史由各個民族、文明相互孤立發展的曆史轉變成了“世界曆史”。第二,世界曆史是由大工業開創的。這一點與全球化進程有所不同。由交通革命導致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開啟了全球化進程,但那隻為開創世界曆史奠定了基礎。隻有大工業以及與大工業相匹配的世界市場,才真正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並“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第三,世界曆史是由大工業開創的,而大工業又是由資產階級推動的,所以世界曆史是與“資產階級時代”緊密相關的。在“世界曆史”中,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麵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第四,人類曆史進入“世界曆史”階段是一大進步,所以“資產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世界曆史理論,並不是為了給“資產階級時代”唱讚歌,盡管他們肯定其曆史地位。提出世界曆史理論,目的是為無產階級革命尋找理論依據。在他們看來,由資產階級所推動的大工業所開創的世界曆史,最終要發展到共產主義。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具有“世界曆史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隻有在世界曆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隻有作為‘世界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而各個人的世界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曆史直接相聯係的各個人的存在。”“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曆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曆史的程度一致的。”馬恩論述所蘊含的意思就是,共產主義是世界曆史發展的更高級階段,是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弊病的更先進的社會,而不是脫離了世界曆史進程的社會,更不是與世界曆史進程逆向發展的社會。

在馬恩的思想中,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應當產生於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之上,然而曆史演進的現實卻是,社會主義社會首先出現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東方”國家,於是導致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兩種製度長期並存,並且一度尖銳對抗。世界曆史不是截然分成資本主義時代和社會主義時代,而是從1917年後兩種製度並存、博弈並且直到目前資本主義仍然占優勢地位。如果說在世界曆史這個“大時代”中,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貫穿始終的一個大主題的話,那麼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存、博弈的不同階段,又存在著若幹“小時代”以及與之適應的主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60—70年代,是“戰爭與革命”時代;之後,進入“和平與發展”時代,求和平、謀發展,成了世界多數國家和人民的願望。雖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並未消除,但是兩種製度國家在和平與發展上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並且形成巨大共同利益。與此同時,兩種製度國家同時都麵臨著諸如核擴散、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超越意識形態和政治製度的挑戰與威脅,它們需要攜手推進全球治理。這種態勢需要兩種製度國家用新的理念來處理相互之間的關係,共同推進國際關係現代化。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中國外交中的一個重要話語,它既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理念,也為國際關係現代化提供了目標模式。這裏提出人類主義概念,將之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指導。

提出人類主義概念,就是要在國際關係中確立人類本位觀念,突出人類共同利益,關注人類共同命運,超越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促使整個人類攜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已有的一些理論,特別是全球主義和世界主義,也關注人類共同利益,反對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它們在推進人類共同利益的實現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概念本身以及理論曆史的原因,它們難以勝任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指導。

從概念本身來說,全球主義的核心詞彙“全球”直接體現的是自然屬性的地球,雖然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的命運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但是,畢竟人類與地球是不同的事物。第一,地球的曆史比人類要長很多,兩者並非同生。地球的曆史與人類的曆史是不同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全部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在人存在之前是不存在人類曆史的。就人類探索外星的前景來看,很難說人類會與地球同亡,假設真的到了地球毀滅或者是地球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時候,如果那時人類具備了移民外星的條件,人類就有可能獲得新的家園。與之相應,人類也應當防範外星人入侵,盡管目前這還隻是科幻作品中的情景。第二,除了人類,地球上還有很多生物,地球也是它們的家園。但是從人類本位的角度出發,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都不能與人類擁有相同的地位,更不能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假如有哪種生物有可能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權將之消滅。此外,有些生物即使再稀有珍貴,再有經濟價值,甚至得到很有權勢的人的寵愛,也不可能擁有人類的法理權利。總之,從人類本位出發,人類的利益與地球的利益是有區別的,全球主義概念在反映人類本位上明顯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