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借心理性的技術,而能感覺時間的長短或操作其密度,而這又是精神集中的方法之一。
例如亞運會還須一年便召開,各種報紙寫還須“一年”的時間。但在街頭廣場前設立的告示牌上,寫的卻是“再三六六日”或“再三六二日”。
漠然地說再一年和稱“三六六日”,雖是同樣的一件事,但對聽者而言卻有不同的感觸。以短時間的單位來說會有迫切感,而若以一日一日來說更能增加那種感覺。以“一年”為單位,無法產生還剩多少日的心理性影響。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將這方法應用於精神集中方麵。例如將“日期”改換為“時”,將“時”轉換成“分”。
在過去,若是相約時,其時間不論是三十分或一小時,都是指“準時”而言,而現代人,為了時間上的方便,多半說成“幾點左右”或“到×日為止”。這種習慣使緊張感消失,變得散漫。所以,將日常生活的時間單位嚴密些,若是約三時半左右時,可說三時三十五分,念書的時間也一樣,一個小時念英語,二個小時做數學的時間計算方式改成念五十五分的英語或一百一十五分的數學…等,養成“不等待”的習慣。
許多演員、歌唱家都是以“分”的時間表來計劃,而擔任管理的經理是相當辛苦的。然而,那些演員、歌唱家們並沒有一般人所想像的精神壓迫。因為他們並不以“日”或“鏡頭”來考慮,而是以“分”來做為單位,所以他們知道,集中於“數分”,便能將工作做得很好。
當然,也會有適度的緊張。但若和一天八小時無所事事或一天八小時辛苦工作的人的疲勞比起來,並沒有很大的心理疲勞,當然也常有許多輕鬆的事。
“左右”、“大約”的使用,會心生馳緩,是集中的大敵。又如果壓迫那種馳緩感,則常會心生焦慮。借著親自執行的“分”時刻表來排除心情的馳緩狀態,即使是緊要關頭也一定會很自然地應付。
零碎的時間是集中精神的絕佳機會
許多忙碌的著名人士,在撰寫雜誌的連載文章時,是如何輕鬆的應付呢?他們大多在機場的候機室或演講場的休息室或飛機、電車中寫稿。已過世的日本作家佐賀潛便是這典型,現代作家花登筐便是以“移動執筆”著名。花登先生常在推銷員用的皮箱中放入稿紙,在車子上便能振筆疾書。他們似乎可稱為善於利用時間的名人。
一般人很容易認為這種瑣碎的時間,根本無法做重要的事。但是,名人們卻不這麼認為。如果無法寫二十行的話,寫二百個字也可以,總之無所事事地過是件相當浪費的事。若就工作量而言,這樣累積的結果,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對於不善於集中精神,立刻會分心的人而言,這種零碎的時間是最易控製。若想隻要持續集中五分鍾就可以了,若持續五分鍾不會心生厭倦,會更好。
事實上,若仔細檢討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會明了有許多是在等待中度過。等巴士、電車、等到達目的地,等工作、課程的開始、等人、等人送食物等,這些等待的時間合計起來不隻一個小時或二個小時。雖然不一定能完全利用全部的時間,但最少,等車或等人的時間應可以自由地運用。若能從這種短時間開始集中精神會較好。
實行的秘訣在於先明確的設定小目標。比如說“等電車時背一個英文單字”、“等人時念十頁書”等,如此反複地做“小集中”,漸漸地它便會成為你的東西。如此一來,在其他的等待時間中,也會反射性地將手伸到口袋裏拿單字本。
日本成城大學教授石川弘義先生,每天都會提一皮箱,在等待時便會拿起放在皮箱四角的小東西,如作家阿奈斯特·貝內特的“四隅的時間”。雖然沒有必要一定將空閑時間完全填滿,但這卻是養成集中的大好機會。
隨著零碎時間的利用,體會了解集中的真諦為何。現在你對“集中”的定義應該不是指短時間內處理許多事,這種與時間相關的方麵。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就該知道集中的真正意義是與時間完全不相關的。
在我們前麵有的不過是許多無數的小目標而已。專心於眼前的小目標,當你發現時不過是花一定的時間去完成,這便是集中。如果養成利用零碎時間的習慣,一定能體驗到這一點。
3掛心時的集中術
阻礙集中力的要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隱藏在自己心中的不舒暢。不打敗這個東西的話,必定無法集中注意力。
雖然戀愛被視為入學考試的禁忌,戀人在腦中若隱若現地浮現,也會影響用功讀書!應盡可能地除去這種雜念,集中意誌力用功。
同樣地,急躁不安也是集中力的敵人,這也是要盡可能果斷地吹散於心中之外的。
可以說,我們的生活,不單隻是目前的工作或讀書而已,從瑣碎的事到重要的東西,要介意的事有無數多。要一時之間將這些全部排除於心中之外,也一定相當困難。
我們要克服這種困難,就必須開始做出能夠集中於讀書、工作的精神狀態。然而,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到呢?”
在本小節,因應妨礙集中力的種種情況,預先描述出各個為了控製自己心情的具體有用陳述,並考慮到有關貫通全體,像基本原理、原則的東西,接著做事先的解說工作。
首先,想先做探討的是關於行動中斷的緊張的一種餘留現象。比如要做工作的時候,就會有想完成某個課題而做努力,且產生一種精神的緊張狀態,乃至於考慮到是否會到精神性的精力提高或處於停止的狀態。在這種狀況下,若工作中斷時,該怎麼辦呢?這是當然的,當一時之間精神性精力沒有了,必會造成精神緊張愈發高漲,可說這是伴隨著行動中斷而心情緊張的遺留現象。
比如說當讀推理小說到深更半夜時,熱中得無法停止,把它中斷如何呢?當然羅!必會想說還是早點把它念完,而繼續開始讀下去吧!有個叫做歐布希安吉納的心理學者,把它命名為“中斷行動的再生傾向”。
基於同樣的道理,叫做佶士魯尼可的學者,也正做有關於中斷行動的再生傾向的研究。差不多由二十幾個項目所組成的工作,當必須次第完成,而隨著事先所定的計劃,其中半數的工作眼看一步一步將要完成的時候中斷了!而其他一半呢!又必須讓它在完成前繼續下去。之後,全部的工作完成了,又會讓人試著想起剛才所做的工作有那些種類呢?如此一來,很顯然地,被中斷的工作,想起來也就更加分明清楚了。總而言之,被考驗的人,基於因為工作的被中斷所造成的心情緊張的持續,便會在意工作中斷,經常地記憶而造成停止。
從這兩個人的研究,很明顯地,工作中斷而停留在中途狀態,像這樣子,無論何時,都會殘留在我們的腦海裏,而正想打進其他工作之際,在我們腦中,要使集中力漸漸再生,並注意使精神散漫的原因也不少。
在我們心中湧現,使我們焦急、不安的雜念,大部分都如上所敘,多少有點關係。一般喪失集中力的條件中,最大的要屬工作途中,因為其他的物事而受到影響。做事先摘除此種雜念的根源,培養為工作集中意誌的態勢,可說是為增強集中力的第一步吧!
——根據心理狀況所做的集中方法
把會中斷工作的雜事先記於備忘錄,預先做心理上的擱置
在人的腦海中經常浮現各式各樣存在或消失的事物——昨天剛看的電視節目,剛剛和朋友之間的談話,或忽然想起眼前所品評的女子。
這樣一來,雖說決意要集中注意力於讀書或工作,終究會忘得一幹二淨!然而,即使決意開始念書,卻也有消除不了的雜念。不僅如此,在當你要開始時,雜念便漸漸地湧現出來。大部分是一些瑣碎的事,如要打電話啦,寫明信片啦!收音機壞了要送去修理等等。但這種並不急迫而可預先擺在一旁的事情,還是會在你集中意誌、做好準備的時候忽而想起這些瑣碎的事情。這也是本小節中所描述的“中斷行動的再生”發生。
這樣的“在意”雜事一個或二個的話,或許就會成為集中意誌的阻礙。若能馬上完成事情的話,在完成之後再著手你的工作或讀書也可以。但是,“在意的事”太多,而無進展,焦急感必會增加的。
還有,瑣碎的事、微不足道的事,一旦有事的時候,就會造成妨礙注意力,大體上是有這個可能性的。可是如果無法具體了解“在意”的事情,便會形成原因不明的焦躁而煩惱了!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在每個禮拜二的下午,工作效率便會降低。雖說沒有特別的原因,卻精神渙散無法集中精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