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其中的原因很明顯,在星期二早上,有慣例性的編輯會議,在那些成員裏,有個經常放鬆領帶、伸出腳、外表衣冠不整的男子對著他。總編輯每次看到這種情形,總想著要叫他注意點,但是又認為並不是很要緊的事,會議結束後再說吧!就這樣經常地事後也就忘掉了!那件事便無意識地存在於心中而耿耿於懷,下午的集中力也就低落了。實際上,若試著叫那個人注意的話,從那天的下午,或許就能夠像往常一樣集中精神工作了。
總之,在意的事,馬上當場處理。注意盡可能不要做“中斷工作”的事。從消除雜念解放自己,形成了提高集中力的第一步。
理所當然地,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忙,無法當場處理的事很多,那時就得盡可能將雜事記於備忘錄中,預先做心理上的擱置。
有一個人,是某大企業的老板。在他的手冊上,當然有關於工作上的日程表,也有著身邊瑣瑣碎碎的雜事,密密麻麻地寫著,處理過的部分便仔細的做記號而塗得滿滿的。“小事若放一邊而不做處理,因此而在意會使工作的效率無法提升。”他跟別人說了這樣的理由。
現實上,尚未能處理的雜事,就把它記於備忘錄上。在心理上,就猶如已經解決。像這個老板一樣,把所有瑣碎的事記於備忘錄上而事先又能檢查的話,在意的事,全部都可解決。也可做好心理上的警戒性,在意的雜事,一個接一個想起,就必定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犧牲一時的人際關係,以提高集中力
人際關係在生活上是不可或缺的。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要獨自生活是很困難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若是沒有感情上的連係的話,就一定會體驗出百般無奈的孤獨。所以我們在平常就不希望被說成“人際關係不好啦”、“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等等,於是我們就會不斷地在生活上注意著人際關係。
但是,人際關係偶爾也會造成處理事情時注意力的阻力。對於人際關係的憂慮,是形成雜念的原因。
讀書、做事、想集中精神的時候,要能做到把別人的呼喚、叫聲都置之於外,這樣的集中注意力才算有本事。但是,我們的社會共同想法,也會影響到集中力。即使決意集中注意力,但是因為有著那種認為人際關係很重要的觀念,所以對於別人輕聲的呼喚,也會立即反應!即使沒有打招呼的聲音,基於那種想向他人吸收資訊的欲望,對於周圍所有人的談話、動作,終究也會有所反應吧。所以此時,我們要抱著無視於社會性的適應,著手我們的工作、讀書。
無視於社會性的適應,說來總有些誇大。但是若想成,比如拒絕麻將的誘惑,拒絕今天回家等等這種程度的事就可以。說起來就是拒絕雜事的幹擾。被雜事所迷惑,那就無法深刻集中注意力。
若有妨礙集中力的事,首先就要立刻拒絕,開始就要有這種覺悟。不管誰說什麼,要有先完成讀書或工作的那種態度,並要能決定自己本身的情緒。也就是說,整理自己心中的心理架構,舍去無關緊要的雜事。如能做到如此,就再也不會在意周圍人的談話,而不受影響。
不在意他人眼光,然後照自己意誌做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由於自己本身會有抵抗的感覺,這麼一來,就會有別人會怎麼想啦、會不會跟他因此感情疏遠等等的考慮。經常注意他人的事,那就怎麼也無法集中注意力於一件事情上。隻是不斷憂慮的結果,終究會疲憊不堪的。
人際關係隻是一時的犧牲,別人在不久之後,終究會了解。而且那時,會產生跟以前不一樣的新人際關係。
抱持著斷絕依賴心、撒嬌心理的障壁來放逐雜念
日本教育評論家羽仁說子先生在“幹到底的小孩子”一書中,回憶著住在鐮倉五歲的時候,“有天休假日,母親帶著我,到建長寺散步。由於沒有公車,隻好爬著坡道到建長寺,好不容易到達,雖無往內院走,卻也不能動彈了。母親說再往上走,想眺望遠處的春之海,好不好呀!我隻好說:‘很遺憾,沒辦法了!下次再努力看看吧!’然而,母親雖很忙卻沒把這事忘記。不久,有一天就說:‘好天氣呀!今天再上建長寺吧!’我在心中覺悟到好好做吧!母親是要教我加強意誌力去達成目標,讓我以後不怕挫折而逐漸強壯。”
洗手不幹、隨便作罷是不可以的,要自始至終照自己本身意誌達到目標。若無法貫徹獨立自主的態度,就無法真正地使出全力和躍躍欲試的姿態。羽仁的母親這麼地教著他。
事情若做到一定地方之後必會有種別人或者誰會幫我忙吧!這種的依賴心理,對於一件事要有全心全力的精神,也才會集中注意力。
前麵說過,要犧牲一時的人際關係加強集中力。集中力本質上是種孤獨的東西。從周圍環境、人際關係繼絕,到擁有自己獨自的精神領域時,就會產生集中力這種事。
總之,若說集中力是接近於孤獨、自閉也可以。在四二、一九五公裏的馬拉鬆競賽,選手們一心一意往終點持續跑的集中力,簡而言之,可說是一種跟孤獨的戰鬥。他們不怕孤獨,跟孤獨正麵相對,克服它往前去達到最後的終點。
所以,做事之前,就有逃避的態度,恐懼孤獨,寄望他人幫助的態度等,就絕無法使出集中力。
漢朝武將韓信,布下背水一戰之陣,以河水將退路阻斷,於是他激勵部下,要活命除了擊退敵人之外,別無他法。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有著這樣古老的故事,不論什麼人,要真正集中注意力於事情上時,就是要絕不往他處看更不要期待他人的援助。
人在背水一戰,退路被隔斷的情形下,就能集中意誌。若對周遭的人存有依賴心,反而會引起雜念,焦急感也會增加。讀書思緒不順時,人會陷入“自己這樣地努力,所以周圍的人必會協助我”這樣的心理。也因此,相反地產生神經過敏,不旦無法集中,反而介意輕微的瑣事。
在自己本身築一道心理的障壁,絕斷、逃出周圍的雜音或他人的援助,就能開始真正地一個人麵對事情,養成麵對目標向前的集中力。
將自己放在第三者的立場可增加集中力
前麵我們也引用過野村克也氏的著作“敵人就是自己”,在讀這本書時令我們驚訝佩服的小故事很多。在此書中,對於作者為南海隊教練時,描寫以代打身份活躍於球場的青野修三選手的地方特別感到興趣。
青野選手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毫無退縮,平靜地進入打擊區,成功了也沒有任何高興的表情,即使失敗也沒有特別遺憾的樣子,而淡淡地走出座位,淡淡地回來。“不緊張嗎?是什麼樣的心情走入打擊區呢?”難以理解的野村教練直接問他本人這個疑問。
青野選手這樣回答了:教練選擇自己為代打,一定有相對的理由,所以自己進入打擊區後的結果不是教練的責任嗎?啟用打不到球的人是教練的錯,而有好的結果也是教練的先見之明奏效罷了。自己在被指定代打後就已斷然下了如此結論。
野村教練將這位青野選手的話作了如下的分析。他把結果歸屬於教練,而將打不到球期待落空的意識舍棄了。代打者在考慮如何擊球之外,還在想著結果如何是無法集中全力打擊這個球。青野選手將自己本身從這個局麵移置於第三者的立場,而集中全力地迎擊這一球。
這位青野選手的“代打理論”實在是富於啟發性。我們在從事讀書或工作時,腦海浮現一些自己做了結果好不好、壞了怎麼辦?等等種種雜念,此時就會不安、焦慮而無法集中精神。
這時如同青野選手般,將自身轉換於第三者,也就是說舍棄結果好不好的觀念,如此自己的讀書、工作就能徹底,對“這一球”的集中力實際上就增強了不少。
“致力於某事”容易使自己堅信結果的好壞全部是本身的責任。事實也是如此,但是過度意識到結果,而使讀書或工作一點也不順利,精神無法集中,這樣的事實際上常常發生。
針對於此,靠著第三者的立場這種內心改造方式,而從這些多餘的壓力獲得自由,使自己能集中精神對付工作本身,結局一定會有滿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