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秋法國解放時,工業生產隻及戰前1938年的百分之二十,農業隻及百分之五十法郎,價值緊急戰前的六分之一。
戰後的法國經常處於財政、經濟和政治危機之中。
法國為了重新控製其前殖民地,又卷入連續不斷的海外殖民戰爭。
法蘭西帝國的日趨衰落,對殖民政策的意見分歧更加深了這一時期法國政局的動蕩不穩。
1944年8月24日,戴高樂率領法軍進入解放了的巴黎。
9月,他改組了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吸收共產黨、社會黨、激進社會黨參加內閣。
戴高樂還頒布了整編內地軍的命令,並宣布解散共產黨領導的愛國民兵。
愛國民兵和共產黨內部意見分歧,法共總書記莫裏斯多烈士1900至1964年在莫斯科向國內廣播,號召全國團結和統一行動,表示擁護戴高樂的領導。
多烈士隨即返回巴黎,協助執行解散愛國民兵的命令。
1944年12月,戴高樂訪問蘇聯,簽訂了法蘇同盟互助條約。
1945年10月,法國公民投票反對恢複第三共和國,接著舉行立憲會議選舉,法共獲得五百多萬張選票,占有一百五十二個議席,成為第一大黨。
社會黨獲得142席,皮杜爾的人民共和黨獲得138席。
11月,法共在臨時政府改組中要求獲得外交、國防和內政三個重要部中任何一個部長的職位,遭到戴高樂的拒絕。
在新政府中,多烈士任國務部長,另外4名法共黨員擔任國民經濟、工業生產、勞工和軍備部長職務。
新議會推選戴高樂維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
但在製憲中,他反對多黨製政治,主張法國建立超黨派的總統製共和國。
因此在國家製度問題上,戴高樂同個政黨的分歧日益嚴重。
1946年1月,戴高樂提出增加軍費的提案,但議會一致通過社會黨人提出的削減軍事預算百分之二十的提案,戴高樂憤然辭職。
1月二十日,社會黨人古安出任政府總理,多列士任副總理。
四月十九日,立憲會議通過新憲法草案,規定建立一院製議會。
5月5日,公民投票否決了這一草案。
1946年6月2日,舉行第二屆立憲會議,選舉人民共和黨成了議會第一大黨,皮杜爾出任政府總理。
新的立憲會議製定出基本符合人民共和黨要求的憲法草案。
10月13日,法國舉行公民投票,通過了這一憲法草案。
第四共和國憲法與第三共和國憲法區別不大,仍然采用兩院製的議會製度。
總統有兩院,國民議會和參議院聯合選出,任期7年,不掌握實權。
法國實行多黨製政府必須嚴格對議會多數派負責。
11月10日,舉行第一屆國民議會選舉,法共獲得185席,再次成為第一大黨。
但資產階級政黨聯合起來拒絕共產黨阻隔。
1947年1月,社會黨人保羅拉馬迪埃組成包括5名共產黨部長的聯合政府。
4月,法國最大的雷諾汽車工廠3萬多名工人罷工,法共支持工人的要求,拉馬迪埃政府則對工人進行鎮壓,並以政策分歧為由將共產黨人排擠出政府。
此後,法國政局動蕩,政府頻繁更迭。
從1947年11月到1954年6月的7年多時間內,政府更換了13屆。
1954年6月,接近黨孟代斯弗朗斯就任總理,他解決了同越南的衝突問題,緩和了同突尼斯摩洛哥的矛盾。
1956年3月,社會黨摩勒政府進一步承認了突尼斯摩洛哥的獨立,但他無法平息阿爾及利亞的解放鬥爭,而連年的殖民戰爭又使法國財政枯竭,經濟狀況惡化,第四共和國陷入重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