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西歐各國政局(3 / 3)

二次大戰後,在德國被占領的情況下,聯邦德國是在地方和周重建後才成立中央政權的。

首先是在地方和周建立自治性的管理機構。

從1946至1948年間,西部各州先後製定了周的憲法,設立了周議會和州政府。

然後,占領當局要求各州的首席部長組成製憲會議,以便起草一部新憲法。

1949年5月,設在波恩的以阿登納為首的製獻議會委員會通過了憲法草案。

這個草案不是交人民投票,而是由各州的立法機構批準。

5月二十三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首都設在波恩。

一九四九年八月,在西站區,美、英、法當局製造了德國分裂的繼承事實下,聯邦德國進行了第一次普選,基本上形成了兩大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和社會民主黨,加上一個較小的政黨自由民主黨的格局。

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的阿登納政府奉行親美政策,不承認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不承認奧德尼斯和的邊境。

1955年還宣布了所謂哈爾斯坦主義,哈爾斯坦是外交國務秘書,聲明除蘇聯之外任何國家如同民主德國建交,聯邦德國及與之斷交。

阿登納政府還以反共著稱,他以德共旨在推翻憲法為由,策劃了對德共的訴訟,並於1956年宣布其為非法組織。

聯邦政府成立初期,由於占領法規的存在,聯邦政府沒有外交主權,內政也受監督。

朝鮮戰爭發生後,美國愈來愈傾向於重新武裝聯邦德國。

1954年10月,聯邦德國同美英法議和、比盧、加拿大等9國簽訂了巴黎協定,取消了占領法規,允許聯邦德國以平等成員資格加入北約組織,成立一支50萬人的正規軍。

1955年,巴黎協定生效,聯邦德國從此獲得主權國家地位。

意大利和德國不同,後者在無條件投降後中央政府權力及完全消失,而前者則有一個得到承認的以王國內閣巴多格裏奧為首的政府。

這個政府在南部,而北部的政權實際上已掌握在以意大利共產黨為主的,包括社會黨和行動黨的民族解放委員會手中。

1945年6月,南北雙方建立新的聯合政府。

1945年十二月,改組後的聯合政府由天主教民主黨加斯貝利阻隔抵抗運動,各左翼政黨參加了政府,但在抵抗運動中產生的民族解放委員會卻被解散了。

意大利民主化的一項任務是解決政體問題。

在1946年6月2日的公民投票中,多數人支持廢除君主政體。

在此莊,前國王維克多伊曼努埃爾三世退位,其子汪貝爾托二世繼任國王。

此時他見大勢已趨,決定離開意大利,避居葡萄牙。

6月18日,意大利共和國宣告成立。

民主化改革在意大利還有一項對南方改造的任務。

意大利經濟具有兩重性,及一國範圍內同時存在資本主義和前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形態。

北方是工業發達地區,而南方農業地區大多是粗放經營,貧困失業,市場狹窄,造成南北尖銳的對立。

1949年,天主教民主黨政府實行對南方的改造,把一百萬畝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大莊園主的土地分配給吳地農民,允許他們在30年的時間內購買這些土地。

1957年通過的法律規定設立南方基金,國有企業必須將投資的40%,艦長數的60%用於南方。

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簽署了對弈合約,意大利放棄父母師哥,歸南斯拉夫地理,雅斯特港成為一個自由區。

至於聯合國安理會的監督之下,意大利賠款3.6億美元,放棄非洲殖民地。

合約簽訂後,盟國軍隊撤出意大利,意大利恢複了國家的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