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階段,蘇軍揮師出境,在西麵占領了幾乎整個東歐和半個德國,在東麵進入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並奪取了薩哈林島、枯葉島和千島群島,展示出巨大的軍事優勢。
以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為主體的近1140萬人的武裝力量,戰後經複員人數下降到300至400萬,雄踞歐亞大陸,堪與美國平分秋色。
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首次核試驗,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顆原子彈製造成功。
1953年8月,蘇聯又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的試驗,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進一步增強了其國際威望和在世界事物中的影響。
戰後初期,蘇聯立即著手製定和實施以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第四個五年計劃。
1946至1950,蘇聯人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僅用4年零三個月時間就提前超額完成了大部分計劃指標。
195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比1940年實際增長了百分之六十四,工業總產值實際增長了百分之七十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十三點六。
但是,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不夠理想,未完成計劃指標,棉織品和皮鞋等部分日用消費品的生產也沒有恢複到戰前水平,或者低於增長指標,這就限製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從總體上說,戰後蘇聯恢複國民經濟的速度是比較快的,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工業化水平,使國家的整體實力得到較大增強,為蘇聯成為世界軍事政治強國提供了相應的經濟後盾。
1952年10月5至十四日,聯共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
大會由穆勒托夫致開幕詞,馬林科夫做中央委員會總結報告,摩斯卡托夫做中央檢查委員會總結報告,薩布羅夫做關於五五計劃指示的報告,赫魯曉夫做修改黨章的報告,弗羅西洛夫致閉目茨。
大會決定把黨的名稱改為蘇聯共產黨,簡稱由廉供部改為蘇共。
這次代表大會有幾個引人注目的特點一是斯大林沒有像往常那樣通過親自做主要報告的方式來確定大會的基調,以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而是通過會前發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方式來起主導作用。
二是主要報告人不再是斯大林,而是馬林科夫。
這表明斯達林已安排馬林科夫作為他的接班人。
三是大會自始至終充滿著歡呼斯大林的氣氛。
由於身體狀況不佳,自1952年蘇共黨的十九次代表大會後,斯大林曾向黨中央提出辭職退休的要求。
不久後,他辭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
盡管如此,斯大林還是以及絕對的權威決定著蘇聯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
1953年3月1日,身患高血壓症的斯大林被發現躺倒在地,腦溢血突發,不省人事。
警衛人員把他送往醫院搶救。
3月5日,因搶救無效,斯大林永遠的離開了他的國家和人民。
斯大林逝世的消息在整個蘇聯及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告全體黨員和全體蘇聯勞動人民書。
蘇聯勞動人民懷著悲痛的心情哀悼他們。
偉大的領袖。
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發去了豔電,報紙鑲上了黑框。
斯大林是那些需要由曆史來加以評價的人物之一。
的確,任何用一個結論來完成對斯大林的評價的企圖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