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初期,在東歐地區先後建立的人民民主國家共有8個,他們是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波蘭、羅馬尼亞和德意誌民主共和國。
這些國家人民政權的建立並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既有共同的背景,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
作為共同的背景,他們都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通過驅逐侵略者,廢除戰前的舊製度,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
所謂不同的特點,有些國家主要依靠本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武裝鬥爭打出了天下,如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有些國家在蘇軍壓境的情況下,通過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配合蘇軍進攻取得勝利,如羅馬尼亞、傑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也有些國家主要依靠蘇軍的解放,如波蘭、匈牙利。
至於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其前身為蘇軍占領區,後在西方國家首先分裂德國的情況下宣布成立。
各國的建國過程大致如下南斯拉夫1944年10月,在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和蘇軍的聯合進攻下,解放了首都貝爾格萊德,國王彼得二世和政府流亡國外。
此月,民族解放委員會和流亡政府達成組織聯合政府的協議。
1945年3月,有三名流亡政府的代表參加的聯合臨時政府成立,解脫任總理。
5月,全國獲得解放。
8月舉行立憲會議,選舉原流王政府成員因從事分裂活動被清除出臨時政府。
11月,利縣會議召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陣線獲勝,得到90.48%的選票。
1945年11月29日,新的國民議會召開,宣告廢除君主政體,宣布成立共產黨領導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鐵托任部長會議主席。
阿爾巴尼亞1939年4月被意大利占領,國王鎖骨逃亡國外。
1941年11月8日,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宣告成立。
他積極領導人民開展反義武裝鬥爭。
1943年9月,德國法西斯在意大利投降後,繼續侵占阿爾巴尼亞。
1944年5月,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會選出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員會作為全國行政機構。
同年10月,民族解放委員會改成臨時民主政府,由恩維爾霍查任總理。
11月29日,全國解放。
1945年12月,舉行全國普選,組成製憲會議。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陣線獲得93.13%的選票。
1946年1月11日,宣布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共產黨總書記霍查任部長會議主席。
羅馬尼亞共產黨、社會民主黨、農民陣線等組成反法西斯的愛國陣線。
1944年8月,蘇軍在亞西基士尼奧夫戰役中擊潰德軍主力,進入羅馬尼亞境內。
8月二十三日,羅貢參加組織武裝起義,推翻了安東尼斯庫政權。
以塞納特斯庫為首的新政府於當日宣布退出戰爭,並於25日對德宣戰。
1945年3月6日成立以格羅查為首的民族民主陣憲政府。
1946年十一月舉行國會選舉,羅貢和各民主政黨獲勝。
在這種形勢下,國王被迫於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宣布退位,使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