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溫州人的“創世紀”(3)(1 / 3)

對於任何一個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又沒有經營經驗的私營工商業者來說,要走出自己創業致富的第一步,無疑都是困難的。而且,溫州初期私營經濟的發展,既無良好的經濟條件,也無良好的政治條件。經濟上,當時全國各地都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由於實行嚴密的計劃經濟,生產資料、貨物流通和銀行借貸都受到嚴格的控製,力量弱小的個體戶和私營工商業主隻能千方百計,在強大的公有製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縫隙中找飯吃。

政治上,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私營經濟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而1954年以後對私營經濟的無情批判和嚴厲打擊,留在人們腦海中對私營經濟的負麵印象也不會很快消除。更何況,在溫州這樣一個隻具備有限的工業基礎、交通落後的區域。因此,溫州人創業的最初幾年,每邁出一步都是異常的艱難。溫州人硬是靠著求謀生、求發展的強烈願望,走出了成功致富的第一步。

溫州的私營工業最初集中在農村。由於起步艱難,早期的農村私營工業都是家庭工業,基本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比較原始的農工兼營形式,即農戶以務農為主,同時充分利用家中的多餘勞力和農餘時間,進行工業生產。第二種,是家庭作坊形式,即農戶以務工為主,隻在農忙時參加突擊性農業勞動,或者把田地轉包給其他農戶,或者雇人耕種,家庭成員為家庭作坊的主要勞動力,有的作坊也雇幾個幫工或帶學徒。第三種,是家庭工場形式。這種工場普遍采用多種機械,擁有一定的資本,雇一定數量的幫工,在供銷、技術和管理等方麵都有專人負責。

這些家庭工業,雖然形式有所不同,各自的設備和技術含量有高低之別,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它們的設備都相當簡單,原料也大多利用大工廠的邊角料和廢舊料。它們的產品大多是日用小商品,生產工藝簡單,技術不複雜,生產過程中投入的資金有限,但由於城市大工業大多不願生產而人民生活又需要,這些商品容易銷售。由於具有這兩個顯著的特點,人們稱當時的溫州農村家庭工業是“拾遺補闕辦工業”,“拾遺”就是利用城市、工廠的邊角料和廢舊料,“補缺”就是補大工業、大企業產品之缺。在當時的環境下,聰明的溫州農民選擇了一條不與城市大工業爭原料、爭市場的道路。

各個從事小商品生產的家庭並非孤立的單兵作戰,而是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協作。例如,再生紡織,就可分為揀原料、開花、紡紗、編織、縫紉拷邊等工序;而一枚小小的徽章,可分設計、刻模、衝型、點漆、穿針等七八道工序。在這麼多的工序中,一個家庭工廠隻能從事其中的一二道,其餘則由其他的家庭完成。人們就是通過這種“小規模、大協作”的形式,進行專業化協作生產。溫州農村沒有大工廠,但是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大工廠,一個區、一個鄉就是一個有著幾萬工人、幾千萬元產值乃至幾億元產值的生產基地。這種建立在家庭工業基礎上的大協作,把專業化和社會化結合起來,把家庭小規模生產同社會化生產結合起來,既保障了各家庭的經濟利益,刺激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又擺脫了一家一戶經營規模狹小的局限性,獲得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在溫州農村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奔波於各地的購銷員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私營工業進行的既是一切取決市場的商品生產,獲得及時可靠的市場信息,並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便成為製約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溫州離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比較遠,交通的不便給信息交流帶來很大的麻煩,而且,起步階段的家庭工業也不像城市的大工業早已有自己的銷售和信息渠道。在這種情況下,溫州人要讓外界知道自己的產品並予以購買,要知道外界的需求以組織生產,要從外地獲得必要的原材料,隻能自己走出去。

於是,為數眾多的購銷人員便應運而生,他們為溫州的家庭工業推銷產品,采購原料,提供信息,成為家庭工業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因此,有的人認為,購銷員實際上是溫州早期市場經濟的軸心,是商品市場的創立者和開拓者。蒼南縣聞名遐邇的宜山再生腈綸產銷基地的形成,就是起因於一個叫趙開良的農民購銷員。1978年6月的一天,趙開良在河北邯鄲的一家廢品收購站推銷編織袋,作為交換條件,對方要求他推銷該站的80噸腈綸邊角料。他反複琢磨,這些邊角料0.5元1斤,而腈綸卻十幾元1斤,家鄉人善於紡織,如能利用這些邊角料,倒也是一條致富之路。於是,他接受對方的交換條件。果然,當地人攻克利用腈綸邊角料生產的難關,並改造了紡紗機,紡出再生腈綸紗。於是,宜山家家戶戶生產再生腈綸,這項產業養活了當地數萬人口。購銷員是各地發展家庭工業的關鍵人物,可以說隻要有一支能幹的購銷員隊伍,當地的商品銷售就不成問題,家庭工業就能繼續向前發展。由於這一原因,購銷員在溫州農村是最受人愛戴、講話最靈的人。

購銷員在溫州農村的家庭工業中,除了充當生產者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往往還是家庭工業生產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很多購銷員在外地接來訂單,分派到家鄉的若幹個家庭企業進行生產,再由他們銷出去,賺來的錢,他們拿大頭,廠家拿小頭。在這種產品的產銷過程中,購銷員成了真正的老板,廠家不過是按他們訂單生產的車間。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發展溫州的私營經濟做出重大貢獻,同時也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創業致富。溫州人說他們:走了千山萬水,講了千言萬語,用了千方百計,曆盡了千辛萬苦,掙了千金萬銀。還有人用詼諧的語言,總結他們對溫州經濟的貢獻:“當時,有人說他們像蝗蟲滿天飛,擾亂計劃經濟,也有人稱他們為英雄,因為正是他們,七手八腳連推帶擠地把溫州推進了市場經濟。”